最好的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fk/mipso_5950145.html脏结
1.脏结和结胸的不同
将第条、第条、第条的条文罗列如下

p>第条……按之痛(心下),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第条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第条藏结,无阳者,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描述结胸的第条和描述脏结的第条相应成对。如下所示,两者的症候极为相似。
结胸
心下)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
脏结:如结胸状,心下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
然而脏结中“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关脉小细沉紧”以及“舌上白胎滑者,难治。”与结胸有所不同,第条对第条的脏结做了补充说明,“无阳者,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2.脏结的病理
脏结与结胸的症候虽然相似,但两者的发病机理完全不同,绝不能混为一谈。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两者的症候,如“心下按之痛”、“寸浮关沉”等虽相似,但“饮食如故”、“时下利”、“关脉小细沉紧”等则完全不同。首先第条、条中脏结的“脏”究竟是指五脏中的哪个“脏”呢?因为没有出现心(如悸、烦),肺(如咳),肝(如血的症状),肾(如悸、冲气或尿的异常)方面的症状,可以认定脏结的“脏”不是指心、肺、肝、肾这四脏。其次从脉象来看,病脉出现在关部,定位属脾。虽然六腑之一,胃的异常也大多表现在关脉上,而“饮食如故”恰恰提示胃没有异常,故“脏结”的脏是指脾而言。
脾是胃气的储藏库(仓廪之官),多余的胃气储藏在脾和肌,必要之时又被利用生成为胃气。(下图)
若脾之气出现异常,则胃脾之间的联系就会失调,胃气不仅无法贮藏而且储藏在脾和肌的胃气也无法被再次利用,人体生理机能就会出现紊乱。程度轻者,饭后不久还比较有精神,当胃中食物被消化,又无法利用储藏在脾和肌的胃气,就没了精神。程度严重者,既便可以进食,却因胃气无法蓄积和被再利用,脾脏陷入了孤立状态。脾胃之间联系中断,即使生成脾气也被封闭在脾脏内。“脉沉细”说明脾气衰弱,“脉沉紧”提示脾气被封闭陷入孤立,这种状态称为“脏结”。只是脾处于“脏结”,而胃基本没有异常,所以“饮食如故”。由于储藏在脾、肌内的胃气无法得到补充,进食一段时间后,胃气就会逐渐衰弱。胃气衰弱,胃功能失调时,胃中生饮。进食后得以恢复的胃气,将饮推至心下,导致心下停饮,出现“心下按之痛”。舌苔“白滑”、“滑”也体现了心下有饮。
下面谈谈“时时下利”。
饭后一段时间内胃气正常运行,多余的胃气由于无法蓄积,就通过胃→小肠→大肠排出,导致下利。随着下利,多余的胃气消耗殆尽,不需要排出胃气时,下利便会停止。并非持续下利而是“时时下利”的原因在此。
结胸证为胸中有痰,导致胸、膈、心下出现升降不利,心下停饮或贮痰,故“心下按之痛”。与此相对,脏结证是由于脾脏孤立,贮藏胃气的功能和再利用脾、肌内胃气的功能受阻,结果导致胃气一时性衰竭,从而心下生饮,使心下、膈出入不利。由于出入不利,饭后一过性生成的多余胃气既不能外出肌表,也无法进行储存,便引起下利。胃气不得外出肌表,所以不会引起发热和往来寒热。当心下、膈出入不利时,无法外出的胃气在里出现过剩,一般会产生里热。而“脏结”时,多余的胃气以下利的形式排出,没有生成里热而表现为“反静”。心下、膈出入不利,但升降不利的程度不严重,进食后部分多余的胃气可能上行入肺,故可见到“寸脉浮”。(下图)
胃的守护胃气功能和脾的储存胃气功能密切相关,储存在脾、肌内胃气的释放量与胃气向全身的供给量直接相关。总之,在胃气和脾气两者的共同作用下,胃气进行着储存和释放。(下图)
当某一脏处于一种孤立状态,脏气封闭在本脏内,与其他五脏六腑之间的联系断绝时称为“脏结”。另一方面,胃被其他五脏六腑所孤立时称为“除中”。所谓“除中”,例如,临终病人一过性似乎康复了一样进食食物,之后不久突然死亡。这是因为进食后产生的胃气完全无法输送到其他脏腑所致。
3.脏结的治法
《伤寒论》中没有记载相应的治疗处方,对脏结程度较轻者,笔者提出以下治疗方法,仅供参考。处方:人参汤加葱白守护胃气的功能,向脾、肌的存储功能,向全身供给胃气,储藏在脾、肌的胃气向外释放这四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参、炙甘草等用来守护胃气,并将胃气储藏于脾、肌;干姜在鼓舞胃气的同时,使胃气供应到全身上下;白术祛除心下之饮,并可守护胃气,使其不过度向上、向外,对下行的胃气没有守护作用。加入葱白,增强向上、向外的作用力。通过使用葱白,促使储藏在脾、肌的胃气向外释放。
参考: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所用的三味药也具有守护胃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