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流行病学概览
牛支原体广泛存在于牛群中,常导致地方性流行病,主要危害肉牛和奶牛,并可感染其他反刍动物。牛支原体在牛群中广泛存在,常引发地方性流行疫病,对肉牛和奶牛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也能感染水牛及其他小型反刍动物,但人类对其具有天然抵抗力。一旦牛群中发生感染,或青年牛出现潜伏感染,便难以彻底根除病原。若同时伴随其他呼吸道疾病,牛的死亡率将显著上升。
肉牛在感染牛支原体后,可能长期携带病原体,成为疾病的主要传播者。
通过飞沫传播是牛支原体的主要途径,还可以通过近距离接触、生殖道和吮吸乳汁传播。该病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在牛群间传播,同时也可通过近距离接触、生殖道或吮吸乳汁等途径传播。
诱发牛支原体感染的主要因素包括应激,例如环境条件的改变、饲养方式的调整以及异地运输等。在这些应激因素的作用下,牛支原体得以在牛群中广泛传播。值得注意的是,牛支原体感染会严重损害机体的免疫系统,使得牛群容易受到其他病原微生物的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从而进一步增强这些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
应激条件,如环境变化和运输,可促进牛支原体的传播和病原体的活跃。
02临床症状
病牛初期表现出类似感冒的症状,体温升高,食欲减退,被毛粗糙。发病初期,病牛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流鼻涕,同时伴随着呼吸道肺炎的征兆,体温显著上升,可高达约42℃。此外,结膜发炎导致大量流泪,眼角处附着黏性分泌物。病牛食欲减退,采食量下降,体质逐渐消瘦,被毛粗糙无光。
中期病牛咳喘加重,呼吸困难,眼鼻有黏性分泌物,出现腹泻和血便。进入发病中期,病牛的咳喘症状愈发显著,尤其在清晨时分,常常出现严重的干咳。呼吸加速,病牛往往停止采食。眼鼻处均可见黏性分泌液,且逐渐出现腹泻和血便。
到后期,病牛呼吸极度困难,停止采食,体重下降,可能因心衰死亡。到了发病后期,病牛呼吸困难,完全停止采食,体重严重下降,甚至可能因心衰而死亡。任何年龄的牛只都有可能被感染,其中犊牛的症状尤为严重。病程长短不一,从一星期到数星期不等。部分病牛会出现长时间的咳喘、反复高烧、流鼻涕、呼吸困难,甚至瘦到皮包骨并最终死亡。
03鉴别诊断
急性支气管炎表现为高声咳嗽和气喘,慢性型则长期咳嗽,呼吸困难。支气管炎:牛感染支气管炎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型病牛的气喘、咳嗽等症状明显,鼻孔有蛋清状分泌物。舌苔白而微腻,触碰敏感区域如咽喉、气管时,会出现短促且疼痛的干咳,同时伴有高声哞叫。体温基本正常,偶尔稍有升高,但症状并不显著。听诊肺部时,肺泡呼吸音显著增强。慢性型病牛则表现为长期咳嗽、少量痰液、呼吸困难,体温波动不定。鼻孔流出浆液状鼻液,肺部听诊可闻湿啰音。病程长,体质逐渐消瘦,被毛失去光泽,且症状随病程进展而加重。
04防治措施
引进犊牛需严格筛选,确保健康,体重和精神状态良好。在引进犊牛时,必须严格筛选。理想的犊牛应体重超过kg,皮毛光滑有光泽,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精神状态佳,食欲旺盛,且活动自如。此外,断奶时间至少应超过60天。只有符合这些标准的犊牛,才能被考虑引进,以确保牛群的整体健康。
在运输前后,对犊牛进行适当护理和喂养,并提供良好生存环境是防治关键。犊牛在起运前需要适量饲喂水、料和草,以八成饱为宜。在饲喂后30分钟,每头犊牛需按其体重注射3-5ml的氟苯尼考注射液,之后方可装车起运。到达目的地后,犊牛应充分休息,并先给予一些轻食,如按1kg麸皮添加3kg温开水,再添加少量盐分,接着饲喂充足的青绿饲草。
此外,加强饲养管理至关重要。牛舍需保持干燥、清洁,并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同时注意防寒保暖。饲养密度要适宜,以防止过于拥挤。不同来源和不同年龄的肉牛应分栏饲养。提供品质优良的饲料,并适量补充精料、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以确保日粮的营养全面均衡,从而增强犊牛的抵抗力。定期消毒圈舍,可喷洒10%-20%的石灰乳或20%-25%的草木灰进行消毒,也可撒布适量的干石灰粉或草木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