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青医说考研”置顶我们
01
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止血四法,出于何书(单选)
A、《景岳全书》
B、《济生方》
C、《血证论》
D、《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E、《医林改错》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解析:C,《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为通治血证之大纲(C对)。《景岳全书》对血证的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A错)。《济生方》认为失血“因大虚损,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恚怒”等多种原因导致,其病机则强调因于热者多(B错)。《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了“行血、补肝、降气”的治吐血三要法(D错)。《医林改错》强调瘀血在人体发病中的重要性,并创立了多个著名的治疗瘀血的方剂(E错)。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02
下列哪一种治法不是《血证论》提出的治血证的大法(单选)
A、止血
B、宁血
C、补血
D、凉血
E、消瘀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解析:D,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止血(A对)、消瘀(E对)、宁血(B对)、补血(C对)的治血四法。唐氏认为吐血之时“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既与好血不相合,反与好血不相能……必亟为消除,以免后来诸患,故以消瘀为第二治法。止吐消瘀之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须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法。邪之所凑,其正必虚,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者矣,阴者阳之守,阴虚则阳无所附,久且阳随而亡,故又以补血为收功之法。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D错,为本题正确答案)。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03
诸出血证,发病的病因有(多选)
A、感受外邪
B、嗜食辛辣厚味
C、情志过极
D、劳倦过度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解析:ABCD,外邪侵袭(A对)、或热病损伤脉络可引起出血,其中以热邪及湿热所致者为多。过食辛辣厚味(B对),滋生湿热,热伤脉络,可引起血证。情志不遂(C对),恼怒过度,肝气郁结化火,肝火上逆犯肺,则引起衄血、咳血;肝火横逆犯胃,则引起吐血。神劳伤心,体劳伤脾,房劳伤肾,劳欲过度(D对),或久病体虚,导致心、脾、肾气阴的损伤,若损伤于气,则气虚不能摄血,以致血液外溢,若损伤于阴,则阴虚火旺,迫血妄行,导致血证。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04
下列哪一项是导致衄血发生的原因(多选)
A、肺胃热盛,迫血妄行
B、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C、肝火上扰,迫血妄行
D、气血亏虚,气不摄血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解析:ABCD,衄血是指非外伤所致的某些部位的外部出血证,包括鼻衄、齿衄、眼衄、舌衄、肌衄等。燥热伤肺,或胃火上炎,迫血妄行,可导致衄血(A对)。肝火旺盛,火热上炎,迫血妄行,亦可致衄血(C对)。气虚不能摄血,可致血液外溢而形成衄血出现鼻衄(D对)。此外,阴虚火旺,虚火上炎,迫血妄行,也可导致衄血(B对)。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05
便血的病机是(多选)
A、肝火上逆
B、脾胃虚寒
C、肾气不固
D、肠道湿热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解析:BD,便血可分为肠道湿热证、气虚不摄证及脾胃虚寒证。湿热蕴结,脉络受损,血溢肠道,可导致便血(D对)。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亦可导致便血(B对)。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中医内科学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全国卷历年出题数:11道)第二节血证(一)考点一:血证的概念及历史沿革1.血证的概念凡由各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因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病证,均属该证范围。本节讨论的有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2.血证的历史沿革(1)《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沿用至今。(2)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收载了治疗血证的有效方剂,如犀角地*汤即首载于该书。(3)《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治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对血证的治疗有重要参考意义。(4)《景岳全书·血证》对血证的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5)《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著,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理、辨证施治均有许多精辟论述,该书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确实是通治血证之大纲。考点点拨此考点需重点掌握《景岳全书》论血证病理;《血证论》论治血四法;《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论治吐血三要发。考点二:血证的病因病理1.病因①感受外邪。②情志过极。③饮食不节。④劳欲体虚。⑤久病。2.病机病机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在火热之中,又有实火及虚火之分。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火旺之火则属虚火。气虚之中,又有仅见气虚及气损及阳,阳气亦虚之别。3.预后血证的预后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①引起血证的原因。一般说来,外感、新病易治,内伤、久病难愈。②出血量的多少。量少者病轻,量多者病重。③兼见症状。出血伴有发热、咳喘、脉数等症者,一般病情较重,反之较轻。考点点拨此考点主要掌握出血的基本病机以及常见病因。考点四:相同病理,导致不同血证;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1.相同病理,导致不同血证各种原因导致出血,其共同的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血证以出血为突出表现,随其病因、病位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出血证;火热灼伤的部位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出血证。2.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龙胆泻肝汤:主治肝火上炎的鼻衄与肝火犯胃的吐血,归脾汤;鼻衄之气血亏虚型;吐血辨证为气虚血溢型;便血辨证为气虚不摄型;尿血辨证为脾不统血型;肌衄辨证为气不摄血型,均可用归脾汤治疗。考点点拨此考点应重点掌握龙胆泻肝汤的适应证。考点五:血证的临证备要血证是涉及多个脏腑组织,而临床又极为常见的一类病证。它既可以单独出现,又常见于其他病证的过程中。中医学对血证具有系统而有特色的理论认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1.“治吐血三要法”与“治血四法”。2.注意辨证与辨病的互参由于中医内科的血证至少包括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七个病证,西医学中也涉及多种疾病,尤其是一些危重疾病,诊治过程中宜在辨证论治的同时,与辨病相结合,以提高疗效。3.鼻衄、尿血的用药特点
据临床观察,火热与瘀血是鼻出血的主要原因,祛瘀凉血是常用的治法。而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川牛膝、白茅根,仙鹤草等,可以起到引血归经、活血止血的作用。近年来对尿血的病因病机看法较为一致,认为主要有热、湿、瘀、虚,尤以前三者多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滋阴降火、养血止血、补脾固肾、益气摄血三法为治疗尿血重要治法。临床常用白茅根、小蓟、石韦、琥珀等药,既有止血作用,又能利小便,可酌情选用。
4.大*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吐血及便血)的现代治疗中,大*、白及、云南白药、三七、地榆等药常被选用。尤其是大*,其疗效确切,安全无*。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具有多方面的止血作用。
5.患者临床表现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可归入便血治疗,而尿液在显微镜下见红细胞或隐血者可归入尿血论治。
考点点拨
此考点为年新增考点,此考点应当注意大*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对于慢性出血临床应当查找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病;急性出血临床多用西医的方法进行抢救。
青医说
用心做中医在线教育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