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血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早读肱骨近端骨折解剖分型治疗及内 [复制链接]

1#
河南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s://m.sojk.net/yinshijj/26394.html

摆脱和降低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治疗最多并发症的复位不良问题,是临床很多医生的迫切需要。对于肱骨近端骨折复位治疗、钢板螺钉与髓内钉治疗技术的技巧、肱骨近端骨折假体置换的选择适应症的认识与技术的应用,很多临床医生并没有完全掌握且存在诸多困惑和误区。今天我们来详细学习相关知识,值得学习借鉴!

流行病学

(1)发病特点

占全身骨折的4%-5%,占肩部骨折的26%。多见于高龄人群,占高龄骨折的1/3。

(2)治疗状况

大部分患者经过保守治疗,配合康复锻炼均可获得良好效果。但保守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

无法改善力线及功能;

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肱骨头坏死;

腋神经损伤:平均在13周后出现,约半数可在1年内缓解。

手术治疗指征:

对于大多数移位且不稳定的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更为可取

肱骨头相对移位50%

内外翻角度20°

相关解剖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能在三维空间进行功能活动。这不仅是由于肩关节解剖结构上的特点所决定,也是由于盂肱关节的活动与胸锁、肩锁关节以及肩胛胸壁之间的联合活动所致。当臂外展超过40°-60°,继续抬高时,就伴随胸锁和肩锁关节的运动及肩胛骨的旋转运动。

(1)正常肩关节X光正位片解剖

(2)肱骨近端解剖特点

肱骨头关节面呈半圆型

前外为大小两结节

大结节靠外,其下为大结节嵴

小结节居前,相当于肱骨头中心,下为小结节嵴

肱骨近端解剖(前面观)

1:解剖颈3:大结节5:肱骨头6:结节间沟8:小结节10:外科颈

肱骨近端解剖(内侧面观)

1:解剖颈5:肱骨头8:小结节10:外科颈

1.腋神经2.肱二头肌3.喙肱肌4.三角肌5.肋间臂神经6.外侧束7.肱三头肌外侧头8.正中神经外侧根9.背阔肌10.肱三头肌长头11.肩胛下神经下部12.内侧束13.臂内侧皮神经14.前臂内侧皮神经15.肱三头肌内侧头16.正中神经内侧根17.正中神经18.肌皮神经19.胸小肌和胸外侧神经20.后束21.桡神经22.至肱三头肌的桡神经分支23.肩胛下肌24.大圆肌25.胸背神经26.尺神经27.肩胛下神经上部

(3)肩关节的血供

腋动脉旋肱后动脉旋肱前动脉

主要是旋肱前动脉→肱骨头血运。

旋肱前动脉沿着肩胛下肌下缘向外于喙肱肌深面通过,到达肱二头肌腱沟处,并发出一条升支,于大结节水平进入肱骨头。

(4)肱骨近端肌肉、血管及神经的分布

损伤机制及分型

(1)致伤因素

直接暴力

传达暴力

电击、癫痫时肌肉不规律收缩

(2)骨折分型

Koher分型

Watson分型

Codman分型

Neer分型

AO分型

1.Neer分型(基于关节部分和大、小结节和肱骨干的位置关系,骨折块的移位取决于附着肌肉韧带组织的牵拉):

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

一部分骨折:无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占所有的85%,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常是非手术治疗。三角巾或石膏托悬吊。

二部分骨折:常见外科颈和大结节的撕脱骨折。

三部分骨折:常见为外科颈骨折合并大结节撕脱骨折并移位。肱骨头仍保留良好的血运,主张切开复位内固定。

四部分骨折:

软组织损伤严重

血运破坏严重

肱骨头坏死率大

手术并发症多

功能恢复慢

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人工肱骨头置换是手术适应征。

2.AO分型

AO分型

临床表现及诊断

(1)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压痛

骨擦感

主被动活动受限

患肢紧贴胸壁,用健侧手托住

合并肩关节的半脱位(肩关节内出血、积液压力增高)

诊断依靠症状及放射检查

(2)常见骨折类型

结节撕脱骨折

肱骨外科颈或解剖颈骨折

移位骨折

骨折-脱位

肱骨外科颈骨折无移位型

外科颈骨折外展型

外科颈骨折内收型

外科颈骨折伸展型

解剖颈骨折

大结节骨折

合并肩关节半脱位,大结节撕脱性骨折

合并肩关节脱位的大结节骨折

合并肩关节脱位的大结节骨折

肩关节半脱位

治疗及手术入路

肱骨近端骨折中有85%左右为轻度移位骨折,Neer分型中:一部分骨折常采取保守治疗;二部分骨折中,部分外科颈骨折可以保守,大结节撕脱明显移位的需手术治疗;三、四部分骨折只要情况允许,应尽可能手术治疗。

(1)手术治疗:

经皮穿针克氏针或空心钉固定

切开复位克氏针、钢丝、钢板、髓内钉内固定

人工肩关节置换

肩关节融合

内固定手术治疗

(2)内固定:

1.普通板固定:

适用肱骨近端简单骨折固定

容易出现螺钉松动、退钉等情况,导致内固定失败

不宜早期功能锻炼

2.锁定板固定:

适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不容易出现螺钉松动、退钉等情况,碎骨片固定后不容易发生二次移位

更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的患者

可以进行早期安全的功能锻炼

3.钢板螺钉内固定

对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三部分骨折,选用AO的LCP系统锁定钢板。

4.肱骨距螺钉:

5.经皮穿针克氏针或空心钉固定

适用无移位一部分骨折,结节撕脱性骨折。

6.髓内固定

适应征:Theindicationsforintramedullarylockingnailosteosynthesisarethreeandfour-partfractureswithmetaphyseal

分享 转发
TOP
2#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425/8885233.html

痛点注射治疗

痛点注射治疗(TPl)是疼痛门诊最早采用的一种治疗手段,效果确切、适用范围广,可用于治疗所有由肌筋膜异常引起的疼痛。

作用原理:

激痛点是一种局部病理性或解剖性问题,并具有伤害感受特性以及维持中枢敏化的作用。

病理特征:

①无菌性炎症肌膜包绕的肌纤维;

②硬化病变的皮神经增生的炎性结缔组织和脂肪与筋膜紧密连接运动神经,进入肌肉肌原纤维,损伤线粒体。表现为在肌肉静止时激痛点里可以触摸到的紧绷肌带,无运动单位的动作电位。激痛点经常会被肌肉的过度负荷激活,出现局部疼痛、发凉、麻木、肌紧张带。疼痛常于清晨发作,活动、热敷后减轻或消失,伴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牵涉痛。软组织损伤的激痛点较多地发生在人体的肌肉、筋膜、韧带的起止点,因为起止点是人体机械应力比较集中的地方,受到的拉力大,不论急性的损伤或是慢性的静力性的应力超常,都可以损伤纤维结构,出现激痛点。

触诊定位方法

平滑式、钳捏式与深部触诊。

1

平滑式触诊

手指来回推动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寻找其中的条索状物或硬结。主要用于浅表的肌肉,如斜方肌、股直肌、掌长肌等。

钳捏式触诊

拇指与其他手指钳捏住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以前后推动的方式寻找其中的硬结。主要用于身体体表游离缘肌肉中激痛点的定位,如大圆肌、胸大肌外侧缘的激痛点。

2

3

深部触诊法

将手指放在注射部位皮肤表面,向深部施加压力,引出局部性的压痛和放射痛。主要用于体内深层肌肉如腰大肌、腰方肌等激痛点的定位。

注射器材:

10ml注射器,1%利多卡因每点3~5ml,每周一次。

注意事项:

01

诊断要准确,否则治疗无效。

02

无菌操作,防止穿刺部位感染。

03

局麻药过敏可致呼吸、心搏骤停,治疗室需配置监护和抢救设备。

04

对注射部位一定要有立体解剖概念,切勿损伤血管、神经、胸膜、腹膜。

05

同一部位进针,要向3个方向注药,使肌硬结被充分浸润。

03

为了减轻注射时的疼痛,注药速度宜缓慢,注药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反应,掌握注药速度、改变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注药后可行局部按摩。

眶上神经阻滞

应用解剖眶上神经由三又神经的眼神经支发出,前行于上睑提肌和眶顶壁之间,经眶上切迹或眶上孔分布于眼睑和前额部,其额支纤维可以延伸至颅顶与枕大神经交通。眶上孔多位于眼眶上缘中、内1/3交界或中点附近,其形态及位置的个体差异较大,约60%为切迹,21%是单骨孔,余者2~3个骨孔或切迹。切迹宽度多为5~6mm。

操作技术:

01

体位:患者平卧位。

02

体表定位:患侧眶上缘内1/3处或在眉中间可触及眶上切迹,用手指尖可诱发出激痛点。

03

操作方法:常规消*后,用3.5cm长、7号短针沿着眶上孔或切迹刺入0.5cm深度。由于眶上孔变异较大,眶内阻滞操作可以提高成功率。针尖沿眶顶部骨质进针1.5~2cm后,回抽无血,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0.5~1ml。注药后按摩局部皮肤,使药液扩散,有利于同时阻滞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必要时出现阻滞效果后15~20分钟做射频治疗。

适应症:

适用于眶上神经痛、额部带状疱疹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以及该范围癌性疼痛。

并发症及其防治

避免消*液造成结膜或角膜损伤。穿刺时术者左手示指始终保护

患者眼球穿刺不超过2.0cm,进针1.5cm即可注药。治疗当天不要洗脸,避免针眼感染。如注射后出现局部肿胀可用冰袋冷敷。药液阻滞动眼神经上支使眼睑下垂,数日至数周可恢复。眶内阻滞不宜注射神经破坏药物。

眶下神经阻滞

应用解剖眶下神经为三叉神经发出的上颌神经直接延续的主支或最大的终支,经眶下裂入眶后称为眶下神经,其分支有下脸支、鼻支、上唇支和颊支,为终末支,分布于下眼睑、同侧鼻背、上唇和颊部。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0.8cm处,是眶下壁内面眶下沟、眶下管的延续。眶下动脉、眶下静脉、眶下神经由此通过。

操作技术:

01

体位:患者仰卧位

02

体表定位:从直视瞳孔至同侧口外角做一垂直线,再从眼外侧联合(眼外眦)至上唇中点做一连线,两线交叉点即为穿刺点。参照上述方法,直接用手指于眶下峰下偏内方可触及一凹陷处,即为眶下孔。

03

操作方法:常规消*,用3.5cm长、7号针,向外或向内上方进针,感觉针尖出现落空感,即表明针尖进入眶下孔。刺及眶下神经时,可产生由鼻翼向上唇的图5-2眶下神经阻滞位置放射痛。抽吸无血,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0.5~1ml。拔针后轻压穿刺处3~5分钟,用创可贴贴敷。眶下孔方向变异较大,需耐心寻找。

适应症:

眶下神经痛、该神经区域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癌性疼痛的治疗

并发症及其防治

避免消*液损伤结膜或角膜。注药后轻压3~5分钟,避免局部血肿。动脉性出血时可放及眼险,不能的眼,不需特殊处理,2-3日可恢复。

肋间神经阻滞

应用解剖肋间神经由胸神经前支组成,位于壁层胸膜和肋间内膜和肋间内肌之间发出的肌支配肋间内外肌及胸横肌;外侧皮支行至肋骨角附近分出,到达腋中线向外穿过肋间外肌及前锯肌至皮下分出前后两支。前支分布于胸外侧皮肤;后支向后分布于肩胛下部的皮肤;在胸骨旁穿出支配皮肤,称为前皮支,分布于相应肋间隙胸前皮肤。女性第2~4肋间神经前皮支分支至乳房,称乳房内侧支。T7-12神经在肋间斜向前下进入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之间,再穿腹直肌鞘至皮下。肌支分布于肋间内外肌、腹横肌、腹内斜肌和腹直肌。外侧皮支穿肋间外肌分为前、后两支。前支支配胸腹部前外侧壁的皮肤,后支支配背阔肌表面的皮肤。

操作技术:

01

体位:患侧向上侧卧位。

02

体表定位:上臂抬高至头,使肩胛骨高举,暴露腋前线或腋后线。在腋后线和肋角之间,术者用拇指、示指确定穿刺进针点。

03

操作方法:用3.5cm长,7号短针于拇指、示指间,沿肋骨下缘向头侧约20°角刺及肋骨,再将针尖向肋缘下移动,再进针1~2mm,刺入肋骨下沟,出现阻力消失。回吸无气、无血,注入局麻药3~5ml。

适应症:

用于术后、胸壁外伤、肋骨骨折、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注射神经破坏药治疗胸壁癌痛。肋间神经沟留置导管可以连续镇痛。

并发症及其防治

常见并发症有气胸,刺及胸膜会出现剧痛感。较大范围阻滞可导致局麻药中*。

坐骨神经阻滞

应用解剖坐骨神经是全身最大的神经,坐骨神经由L4、L5及S1-3脊神经前支构成,在梨状肌之下穿出坐骨大孔,经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之间行走,分布于大腿后面,并分出胫神经和排总神经。支配小腿及足的全部肌肉以及除隐神经支配区以外的小腿与足的皮肤感觉。

操作技术:

01

体位:俯卧位或侧卧位,患肢在上,屈髋屈膝,健侧在下伸直位。

02

体表定位:①髂后上棘和股骨大粗隆连线中点,做一向下90°的垂直线,在此连线中点下方5cm处为穿刺点。②髂后上棘与尾骨尖作连线,该线上1/3处与股骨大粗隆相连,在此连线中点下方1cm处为穿刺点。

03

操作方法:常规皮肤消*后,用7号12cm长针头,垂直穿过皮肤缓慢进针。穿过臀大肌、梨状肌深5~7cm,出现向下肢放射性异感后,稍稍退针少许,测量针头深度。如用神经刺激定位器则诱发下肢明显异感。确定穿刺针到位后,旋转针头回吸无血液后,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8~20ml,每周1或2次。

适应症:

梨状肌综合征、坐骨神经痛、下肢末梢血供障碍引起的疼痛。

并发症及其防治

神经损伤、出血、局部麻醉药中*。有出血倾向、过敏体质者、肥胖者慎用。注射部位皮肤或深部有感染、炎性病灶者禁用。注意防止出血、局麻药中*。坐骨神经解剖部位较深,个体差异较大,穿刺过程中寻找异感应轻柔,忌粗暴,以免损伤神经、血管或组织。一旦出现向下肢放射性异感,应即刻停止进针,且应退针少许后再注药,以防刺激神经引发水肿变性。治疗后应卧床休息15分钟,离床活动时应注意防护,以免因下肢无力而致伤。

长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