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血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谈痛证疗法 [复制链接]

1#
点滴型白癜风应注意 http://pf.39.net/bdfyy/dbfzl/141019/4497420.html

仁心指掌

北京林氏疑难病中医药研究院

本次话题主谈的各种痛证,如:头痛、胸胁痛、胃脘痛、腹痛、背脊痛、腰痛、四肢痛、面部痛、牙痛、咽喉肿痛以及各种剧痛证。痛证在临床上都以消除疼痛为主要目地:泻痢的腹痛、伤寒的头痛后身痛,不以疼痛为主证的不在讨论范围之內,主要谈淡常见证候和一般治法,在祖国五千年前人与现代人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体会,通过认识病机、质性、判断病位、确立治则,找出初步治疗规律,便于掌握应用。

中医对痛证的认识,有一个总的概念:不通则痛。

不通指是障碍气血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产生的郁滞、冲逆、瘀结等情况而形成脏腑、经络局部疼痛。

痛因包括内因、外因、内外因而致。性质属寒、热两类,寒则引拘急、热则红肿易引发起疼痛。

热、寒两者中寒痛比较多见,痛证诊断应辨别寒热、虚实、气血,得温则痛减轻为寒、反剧痛为热、喜按为虚、拒按为、病初期在气、久病在血。

寒邪郁久、可认转化热,疼痛持久不实、久痛多虚、通过临床观察痛症经验积累对确症得到的印象与判断。

痛证诊断主要是分辨痛证性质

痛症分为:钝痛、刺痛、结痛、切痛、掣痛、胀痛、隐痛、绵绵作痛、时痛时止等

顿痛多属寒冷

刺痛多属瘀血

结痛多属痰食

切痛多属实热

掣痛属风寒

胀痛属气滞郁积

隐痛与绵绵作痛属虚实

时痛时止属气分和虫积,痛处有灼热惑的为热证和湿热,有寒凉感寒痰凝聚

喜温是寒证,得温则痛剧为实热。了解患者病因、时间、体质强弱大多数痛证属于局部、在诊断辨证整体全面对病人的胖瘦、身体素质、饮食起居、发病昼轻夜重、昼鱼夜轻结合并发证;例头痛昏沉眩晕、胃脘痛伴腹痛、呕吐、腹泄、便秘、面色苍白、手足凉冷、心悸、汗出气怯、音微、不能出声痛证的症状是自觉症在发病过桯中结合四诊全面考虑、才能作出确诊,常有一定的部位,脏腑、经络分布有关,对诊断、方药、针灸治疗有密切关系。

注痛移痛取相交相贯之经针炙止痛要取与疼痛部位相交相贯通的经络相应的穴位是治痛的原则:

前额痛取阳明经

后脑痛取膀胱经

下肢外侧痛取胆经

胸背痛要考虑心、肺、腹部考虑肠胃

腰部要重视肾

两侧要注意肝胆

四肢要考虑脾胃

痛处压痛点都与判断病位有直接关系必须重视

本着不通则痛的原则:通则不痛、痛随利减,痛无补法之曰。利即通之意,由于痛证多属实,通利为主,痛无补法。实际疼痛也有虚证,不能将补法除外,若属虚痛、必虚补之,虚而且寒、则宜温补并行,虚而痛者、阳不足也,非补营不可、上虚而痛者,心肺脾伤也、非补中不可、下虚而痛者,肝肾败也,非温补命门不可。

虚痛也应当用补、痛证用补,仍有通的含意,常与疏风、散寒、化湿、袪痰相并论须理解,无论是用通、补的目的乃祛除发病因素调和气血的运行,恢复脏腑机能,对身体整体调理是最重要的。中医针灸治则要区别针某一穴位或处方的特殊效能。如合谷穴作用面、囗,足三里作用肚、腹,委中作用腰、背,列缺作用头、项、合谷、太冲配伍名曰四关,具有调和气血,镇静安神的作用。

重视穴位配伍关,例合谷、太冲、承浆、风府都是一气一血、一阴一阳的配生,对调理全身们气血阴阳起着主导作用。

针时要注意禁忌、穴的深、浅、直、斜刺均要了如指掌。要分析穴位所属所脏腑经络及作田特点,如针足三里和胃止痛,针大椎散寒止痛,刺风市、散风止痈、针膈俞、活血止痛、针阴陵泉祛湿止痛须进一步注意研究提高止痛发挥的效果。祖国五千年传承中医针炙在治疗疾病方面有丰富临床经验无任何副作用。

中医针炙去痛法1

疏风:风为阳邪、性主疏散、伤人肌表、荣卫失调、经络失畅、以致疼痛,治以疏散风邪调和营卫。取:风池祛风解表,风府祛风清神,风市祛风络。风善行数变,治以外风为主,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有汗,脉细缓多用于头痛、腰痛、四肢痛;

2

散寒:寒为阴邪主收引,伤人皮毛,腠理收缩、经络失畅,以致疼痛治散寒通络行气止痛。取:大椎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散寒疏通诸阳,后溪八脉交会穴,通督脉,昆仑太阳膀胱经由上向下夹脊循背,寒邪侵犯人体,首选太阳三穴共凑宜散寒邪行气止痛

3

祛湿:湿邪粘腻,易停滞阻碍气机,邪在上头晕沉重,湿在躯干,胸闷腹胀,湿流四肢则胀痛治祛湿消肿止痛。取:中脘健脾祛湿。足三里升凊降浊,三阴交祛湿,三穴共凑健脾、行气、袪湿、湿祛络通则疼痛自止。

4

行气:气滞则痛、古有形伤肝、气滞有因思则气结,肝气郁结等均由内伤而致之气滞、治行气止痛。取:肝俞,肝之背俞穴。期门、肝之募穴,舒肝理气止痛,阳陵泉胆经合穴,可舒肝利胆,治胸胁疼痛,胃气痛及四肢走注疼痛。

5

活血:跌打损仿、气滞血瘀、瘀血阻络、引发疼痛多为刺痛,亦有呆痛、痛有定处。昼轻夜重治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取:上肢上身瘀阻常用尺泽放血,下肢及下身瘀阻针委中、膈俞为血会,三穴共凑活血化瘀之功。何患处瘀血再配相应穴位以凑之功。

6

温中:寒为阴邪直中寒自内生,脘腹疼痛,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例:胃脘痛、腹痛、痛经、因寒者用温中法。中脘、气海温中下焦温散寒邪行气止痛,脾俞背俞穴针灸温运脾阳散寒行气止痛

7

消导:食滞中焦、停于肠胃、致便秘腹胀脘腹疼痛腐吞酸须消手食积导滞府气通畅胀痛可止。中脘调胃、天枢通畅、足三里能升能降,通胃府以下行增强胃蠕动、食滞可下行脘腹痛消。

8

养血:外伤术后产后失血、致筋脉失养而疼痛游走不固定,血虚生风即此,用养血荣筋。取:肝藏血、脾统血。肝之背俞穴、调肝血以弄筋。脾气血生化之源、脾俞调脾增炊食生气血。阳陵农为筋会舒筋利节止痛,何处痛配阿是穴。

9

清热:错痛疮痒,皆属心火、火邪热虚,肌肤肿胀血行不畅则疼痛,诸炎症之红、肿、疼痛热痹亦是,咽痛、牙痛等。取:十宣放血清脏腑之热、大陵心之原穴清心火安神志,丰隆清泄六府,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多气多血热去肿消经络通畅。

10

补肾: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亏损则筋骨疼痛外受寒邪则疼痛加重,治补肝肾、强筋骨补气充实则可止痛。取: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亏损筋骨失养常致腰膝疼痛等,故见头晕、耳呜、心悸、失眠,脉沉弱者兼疼痛应补肝肾为法取疗效。

中医针灸十二经穴主治特点对本经循环部位与所属内脏急性病痛,效果较好。

郄有间隙之意是各经络气所深集的部位,郄穴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使用郄穴取穴时:肉与肉,筋与筋、骨与骨相互之间即取郄的,针刺:要针至筋至骨、意即兹穴是本经经气深集的部位。治疗:急病、痛证为主。要审清疼痛所在部位的经络,如心胸痛取郄门。

十二经穴

肺一一孔最(腕上七寸)

心一一阳郄(去腕五分)

心包一一郄冂(掌后五分)

脾一一地机(膝下五寸,阳陵泉下三寸)

肾一一水泉(太溪下一寸)

肝一一中都(内踝上七寸胫后缘)、

大肠一一温溜(腕后五寸)

小肠一一养老{踝空)

三焦一一会宗(支沟外一寸)

胃一一梁丘(膝上二寸)

膀胱一一金门(申昹前下方凹中一寸)

胆一一外丘(外踝上七寸)

奇经八脉

阳维一一阳交(胆经、外踝上七寸)

阴维一一筑宾(肾经、内踝上五寸)

阳跷一一跗阳(膀胱经、昆个上三寸)

阴跷一一交信(肾经、复溜前五分)

痛证辨证论治明确判断部位

头部、前额痛:宜散阳明风热、泄阳明邪热。

后脑痛:祛风镇静散外邪疏通太阳膀胱经。

偏头痛:散热清头目宣泄胆经风热。

头顶痛:滋水清热下行养肝血清肝热巅顶脉通。

全头痛:调整气血阴阳、祛风热清头目。

胸部:

心胸痛:心阳闭阻常为心胸痛、左胸心前区痛、痛多绞痛使人心慌、突然发作用心俞、厥阴俞、通阳行气,內关活血止痛、中脘通阴寒攻心。

肺心痛:多属气郁、多闷痛不舒、痛连胸胁伴咳嗽、气喘治调肺现气、中气可降气行气活血。心率不整结、代昹针内关。心动缓脉迟:针素髎。

心率快脉数:针间使。胸闷痛:膻中、少泽通脉实为行气。

两乳刺胀痛:针天宗、太渊。

胁部、肝胁痛:

凡见两胁痛或一侧胁疼痛、烦躁易怒脉弦者针肝俞、期门穴解郁、疏肝、止痛。

肷胁痛:两胁痛兼口尝、咽干、目昡针阳陵泉、支沟行气活血、疏通经络。

胁痛甚:肝胆同治强刺泻法。

腹部:

脾、胃、小肠、大肠腹痛针中脘、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治寒邪内积、饮食停滞、热入肠府、气滞血瘀。肾、膀胱、小便腹痛针气海、中极、三阴交治小使不畅湿邪肿痛、因寒邪、行经腹痛。

背部:心、肺背部:七椎以上:心俞、肺俞。

肝、胆背痛:七椎至十四椎之间,肝俞、胆俞、三焦俞。

两肩胛间疼痛:大椎、针感传痛处。肩背痛:后溪、中渚。

腰部:肾俞、大肠俞、命门、腰阳关、委中。急性腰扭伤:攒竹。腰痛不能咳嗽:阳陵泉。

四部:上肢:肩、太渊、大陵、健侧外关。下肢:太冲、太溪、环跳、风市、昆仑。

面部:额部笫一支:攒竹、阳白、鱼腰、少阳。上颌第二支:四白、巨髎、下关。下颌笫三支:夹承浆、颊车、下关。

牙痛:上牙:下关、内庭。下牙:颊车、合谷。

咽喉肿痛:急怡:少阳、商阳、点刺出血加合谷。慢性:列缺、照海、天突。喉疾:鱼际。

医者:必须先学做人,后做事、将心比心,为患者打开慈善之门。

健康

仁心指掌∣疑难病中医药治疗长按,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