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血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NSCA专栏搭建力量体能训练框架激流 [复制链接]

1#

翻译:Joy

审校:小泥巴

摘要

激流赛艇需要良好的技术能力、充足的能量、最大力量和一定的活动范围来进行多种多样的划桨动作,以应对激流的挑战。力量体能教练应与多学科团队(体育教练、物理治疗师、生理学家等)合作,为特定的目标共同提供战略方向、制定技术框架。该框架中的训练计划应明确细分到结果、适应、练习和测试方法。本文阐述以上过程在激流赛艇国家训练项目中的体现。

引言

力量体能教练需要通过可靠的原理来展示重要生物运动指标与运动的关系,且力量体能训练的目标应与运动训练计划的目标保持一致。这可以通过制定技术框架来实现。技术框架可以帮助决策、设计训练计划,并梳理运动对生理上的要求及有助于运动表现的生物运动指标。为了建立技术框架,力量体能教练必须全面了解这项运动。教练往往在面对新的运动时需要在短时间内、不了解该运动的情况下设计出训练项目,这是一个潜在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将运动表现清晰地解构开来。

本文旨在详细说明深入需求分析的过程,以发现决定运动表现的生理因素,并搭建技术框架。该过程需要力量体能教练用到功能解剖学、生物力学和生理学的知识,研究动力学和运动学上的要求。本文同时探索运动相关的关键损伤和风险因素。由于此项任务复杂、所需知识面广,教练需要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如技术教练、物理治疗师、生理学家等)合作,以更深刻地理解重点领域和完善技术框架。同时,合作可确保力量体能计划与专项技术训练计划的目标相吻合。技术发展框架最终会形成切实的训练策略,这与力量体能计划和专项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本文依据主作者带领国家激流赛艇项目的经验,展示构建力量体能技术框架的过程。虽然本文以激流赛艇为例,但其他运动也可适用。鉴于激流赛艇的复杂性,量化其生理要求具有一定挑战,目前对于影响该项运动成功性的主要生理学因素并无明确的共识。由于对于激流赛艇的科学研究有限,在这一过程中使用了很多资源,包括相关运动的资料、作者对于功能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的知识,以及与多领域专家的合作。

需求分析

进行全面的需求分析对构建力量体能技术框架来说至关重要。这包含了两个关键领域:(a)运动需求;(b)高风险损伤区域(图1)。运动需求的分析可以让力量体能教练理解运动项目的组成、规则、关键动作、相关运动力学要求,以及运动所需的能量系统。以作者的经验来看,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回顾是一个不错的起点。其他领域的专家也是很好的知识来源,他们可以为综合实践提供机会。例如,专项教练善于洞察技术要求,生理学家深入理解能量需求,而物理治疗师则帮助了解关键部位损伤的机制。

图1: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用于搭建技术框架和训练策略

关于激流赛艇的实用研究较少,因此运动项目需求的分析主要来自其他相关运动的资源和文献,如静水竞速皮划艇。例如,竞速皮划艇中的动力学需求研究(力的产生、力从桨至船的传导)同样可以适用于激流赛艇。力量体能教练使用其他运动的文献来做推断时,需要保持科学的严谨性(了解二者在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力学上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对于高危损伤区域的需求分析可以识别该运动和该类特定人群的关键损伤点,方法是先回顾关于该运动损伤趋势的相关文献,然后统计损伤监测数据,以此识别特定运动员群体的潜在损伤趋势。为了了解关键部位的损伤风险和机制,深入理解这些部位的功能解剖学和生理学至关重要,与理疗师的合作也可增加该过程的有效性。本文仅讨论文献中提出过的损伤趋势。

运动项目概述

激流赛艇项目中,运动员沿着激流穿过一系列门(一般6-25个),全长约米。这些门由水中的红色或绿色柱子组成,逆流而上穿过红门,顺流而下穿过绿门。激流可能是天然河流,也可能是人工河流。每条赛道和赛道中的门都各有不同。

激流赛艇的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终点线。为了成功完成比赛,运动员的身体、船、桨全程不得触碰到任何门柱。如果过门方向错误,则罚50秒,如果触碰到门柱,则罚2秒。每次比赛两轮,取两轮中更快的时间作为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奥运会激流赛艇项目有两个:单人独木舟(C1)和单人皮划艇(K1)(图2)。在C1中,运动员使用单刃桨,采取跪姿,膝盖弯曲,脚踝位于身体下方。在K1中,运动员使用双刃桨,采取坐姿,双腿置于身体前方,髋关节外旋,膝盖微屈,顶在皮划艇侧面,双脚紧踩踏板。

图2:C1(单人独木舟)(左)和K1(单人皮划艇)(右)的前推划桨动作,其中C1的划桨是对侧(入水的桨是船的对侧桨)。

一个优秀的激流赛艇比赛通常用时90-秒,取决于赛道设计、长度和船的级别。赛道越长,独木舟和皮划艇所需时间相差越大。皮划艇比独木舟速度快,主要有两个原因:(a)船体航速更快;(b)双刃桨的划速更快,减少了为了维持航线而调整对侧划桨方向的时间(图2的C1)。如果不考虑以上因素,C1的速度并不显著慢于K1。

运动项目动作和相关的力(船桨机制——动力学和运动学需求)

要使船体向前移动,运动员必须产生向前的推力来克服船受到的阻力。这个力从船桨发出,通过动力链传导到船体的座椅和踏板(只有皮划艇有踏板)。运动员通过桨刃与水的对抗产生向前的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要使船体向前移动,船桨需向后发力。但是这里的反作用力并不完全等于作用力,因为除了产生向前的推力以外,也有一部分力让水产生了流动(水不是固体,受力时会流动)。为了最大化水中的力量,运动员需要有高效的推力,即对作用力产生尽可能大的反作用力。

激流赛艇运动员在比赛中采用多种划桨方式。为力量体能训练之目的,划桨动作分为两个大类:前推和掌舵。其中,前推是比赛中主要的划桨方式,而掌舵用来使船体转向,包括三种动作(首舵、反舵、扫舵)。一次划桨的时间从一侧桨的抓取阶段(入水)算起,至对侧桨的抓取阶段为止(如果是C1则是同侧桨),包括桨在水中的时间。桨在水中的时间称为拉力阶段,而两次抓取阶段之间的时间称为恢复阶段。

由于激流划桨的难预测性较高,因此划桨动作角度多变,并涉及到肩关节多种动作组合和脊椎运动。下手(水中桨侧)是力的主要来源。因此,此部分主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