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在中医师职业生涯中,真正倾心临证、热爱学习、保持终身学习习惯的医生、学者,一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思考过“辨证论治”。然而,不少资深专家,乃至院士、大师,或许也未必乐意实话实说一下“辨证论治”的前世今生。
一,问题:结胸是病名,还是证候名?
湖南《中医药导报》刘编缉,就长沙医学院王老师所投某稿件,给出以下外审意见:“结胸是病,说证不合适”(见图一)。
图一:外审意见
以此引出讨论:结胸是病名,还是证候名?
二,我4月15日的朋友圈做了以下回答:
这个问题也是试金石!
这个问题简单到什么程度呢?
简单到不能回答[微笑][微笑][微笑]
这个问题复杂到什么程度呢?
各版教材各美其美[微笑][微笑][微笑]
这个问题混乱到什么程度呢?
多心中易了笔下难明[害羞][害羞][害羞]
这个问题重要到什么程度呢?
你的答案就是你的位阶[捂脸][捂脸][捂脸]
图二:朋友圈致评
三,湖南中医药大学郜副教授回应:
1.?汉代“病”“证”“症”没有规范。“症”以“证”字代替,如
“脉证”一词,实为“脉症”。原文“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这两条是结胸的预后。其中的“证”字实为“病症”之意。而《伤寒论》“呕哕下利证”在《金匮》有“呕吐哕下利病”。
2.《伤寒论》原文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3.?伤寒论中太阳病篇内容,并不全属于太阳病。
4.?《伤寒论》中结胸,历代医家作为“病”来论述及相关医案屡见不鲜,江西中医药大学齐南教授多年前就发表文章《论结胸》,文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5.?教材中“结胸”为“太阳病”下之“证”,从编写上更符合“病”下有“证”的特点,而实际上,太阳病并非一个具体的病,而结胸在《伤寒论》中具有明确的病机、病位、典型症状,辨证分型及预后。具有较为完整的论述。中医大辞典定义“结胸”为“病证”名。
6.综上,仲景时代,“结胸”具有“病”的含义,而王永炎主编的《中医急诊学》中便有“结胸病”。病下有证,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方为重点。
四,长沙医学院王老师方回复郜先生:
????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各级学生,你们才是中医的未来。在《伤寒杂病论》的研读中,遇到难题与争论,都应学习郜文辉先生用心思考,查阅资料之精神,牢记母校的校训“文明、求实、继承、创新”,不要成为只会急于点赞的人型机器人,替他人洗地,沦为业界笑柄。
五,登岭致评:
1,一眼看出“问题的问题”。
没有标准,则无以讨论!因为没有标准或标准不一,所以,对于仲景学说学术专业论文,外审意见之“结胸是病,说证不合适”之说法有问题;所以,外审意见“结胸是病,说证不合适”之说法不合适;所以顶、踩“结胸是病,说证不合适”之说法均非正治、均不合适!
2,深刻了解“问题的复杂”。
各版《伤寒论》教材,目录中多称“结胸证”,内容中多以“结胸”为证候名,执业医师入门级考试,“结胸:证候名”也应该是标准答案。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另一个现象,在现代中医基础、诊断、临床的语境下,说结胸是一种病名,有大、小结胸,热结胸、寒实结胸,水结胸、血结胸,等等各种证候。这也说的通!当然,我说的是在现代中医基础、诊断、临床的语境下。因为这种语境赋予了“病、证、症”新的概念。
3,必须了解,此问题“学界认识”的混乱现状。
这个问题不同答案的产生,因由于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层阶、不同的标准。分别着眼于各方立足点,中医学者以结胸为证候立论没有错;教授认为结胸为病也没有错(暂时这样说)。然而,教授基于自己的立足点、认识面评判其它中医学者的专业文章,就有了错;中医学者以“教材结胸是证候”为据且借以反驳教授所谓的“主流观点”就更没有错且言语犀利。因为要对“结胸是病还是证侯”进行讨论,须提供前提、标准。有前提、标准,才能针对谈什么、对谁谈、怎么谈,做一个好的解说。
4,重点来了!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