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血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ldquo承气汤rdquo看中 [复制链接]

1#
彭洋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s://m-mip.39.net/zl/mipso_9192503.html

导读:今天学习一下徐立明先生为我们整理的仲景承气汤在《温病条辨》中的运用,看看中医的传承与发展。

01承气之法溯源

承气汤乃东汉医圣张仲景据《内经》理论所创。

据柯氏所言:“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也。攻积之剂必用行气之药以主之。亢则害,承乃制,此承气之所由名;又病去而元气不伤,此承气之义也。”

故承气主要为攻下邪实而立,三承气汤为其代表方。

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本为一书)中,用大承气者25证,小承气7证,调胃承气8证,后世代沿袭,然当时多用于内伤杂病。

至金之刘河间,明代吴又可,清代叶天士等才逐渐运用于温热病,但用得多,用得活,富于更新者还得当推吴鞠通先生。

《温病条辨》中云:“承气者,承胃气。……邪气蹯踞于中,阻其下降之气,胃虽自欲下降而不能,非药力助之不可,故承气汤通胃结,救胃阴,仍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义,非有一亳私智穿凿于其间也,故汤名承气。”

吴氏遵古而不拘泥,参悟妙谛,赋于承气新义,指出承气以攻下中焦胃腑郁热燥结,救挽阴液为目的,而创立宣白,导赤、牛*、增液、护胃等承气汤,用于温热病中各尽其妙。

02承气汤之运用

承气汤本乃仲景为腑实证所设,用有法度。

而吴氏在《温病条辨》中予以宣扬发挥,应用广泛,兹将先生运用承气立为十法分述于下。

一、苦寒攻下,泄热存阴

此为温病攻下的主法。

用苦寒下夺之品,以巧泻实热,其证见燥结痞满者,方用大承气汤;汗多谵语,苔老*而干或下利谵语,脉实,脉滑疾者用小承气汤。

二、咸寒入阴,清热解结

此法用于温病阳明热甚,深结于阴之实证,见纯利稀水无粪者。

此非气不通,而是热淫于内,下结于阴而液不干,从旁流出所致,故用调胃承气汤治之。

取咸寒芒硝入阴解热结,大*苦寒泄热,反以甘草败*缓中。

此法大纠仲景治热结旁流概用小承气汤,及吴又可概用大承气汤中有枳朴苦温伤阴之弊。亦是吴氏所创阳明下证,峙立三法之一,微言大义在“迥护其虚,务存津液”。

三、缓下逐邪,益气养阴

此法用于温病阳明腑实,应下失下,正虚邪实之证。见热邪久结,大便燥结不下者。

由于失下,正气被邪热所烁,以致正虚不能运药。

方用新加*龙汤。即以调胃承气缓下逐邪,用益气养血滋阴之品扶助正气,以达邪退正存之意。

此法较之前医纯用大承气峻下,或用大承气汤中加参、地、归,其中仍有枳朴伤气耗液,则更存生机。

四、三焦俱涤,化痰导下

此法用于温热之邪弥漫三焦俱急之证。见“大热大渴,舌燥,脉不浮而燥甚,舌色金*,痰涎壅甚”者。

此为上焦未解,已入中焦,恐热邪煎熬肾水,病急方急,方用承气合小陷胸汤,急涤三焦热邪,化病导下,以防结胸而救阴伤。

五、脏腑合治,宜上通下

此法用于肺经痰热兼阳明腑实证。见阳明温病,“喘促不宁,痰涎壅盛,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

此乃上窍闭塞,下窍不通,肺气不降,里证已实所致,方用宣白承气汤。

以杏仁、石膏、蒌皮宣肺气,大*通腑结,脏腑合治。

此法较仲景治阳明病“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平卧”之证用大承气汤,则为更新。

六、肠胃合治,苦寒泄火

此法用于温病小肠热盛兼阳明腑实证。见“小便赤痛,时烦渴甚。”

此乃心火移于小肠,二肠俱热所致。方用导赤承气汤。加连柏苦寒通火腑,硝*承胃气而通大肠,共奏泄小肠之火,通阳明之结大功。

七、清心开窍,通腑救阴

此法用于邪闭心包兼阳明腑实之证。见“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

此为热闭心包,阳明大闭,耗胃液,消肾阴所致。症情有闭厥之险,势不可缓,方用牛*承气汤救之。

即以安官牛*丸开手少阴心包之闭,用大*泻阳明之结,救足少阴之阴。此法较前人治热盛神昏证概用大承气,则更为切机。

八、养阴荡结,增水行舟

此法用于阳明热结液干之证。见“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

此乃阳明大热,津液枯干,脏燥太过,水不足以行舟,而结粪不下。方用增液承气汤,即以增液汤合调胃承气扬,养阴荡结,双管齐下,而操胜券。

九、泻邪护胃,保阴扶正

此法用于温病下后,余邪复聚之证。见“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色,脉沉而有力者。”

此乃温病下后,邪气不净。延至数日复聚于胃,并耗伤阴津所致。

方用护胃承气汤,即用大*泻热逐邪,元参、生地、知母、丹皮养阴扶正,泻余邪而护胃阴。

此法较前人治余邪复聚之证,但主小承气而下,则殚思精虑,更胜一筹。

十、瘀热共治,通下血结

此法用于温病热与血结之证,见“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者”,或“热病经水适至,余日不解,舌萎饮冷,心烦热,神气忽清忽乱,脉右长左沉”者。

方用桃仁承气汤或加减桃仁承气汤,以逐血分瘀热为急务。

前方偏于通下结,后方偏于化血瘀,侧重有别,全在证情之分。

03承气汤下后之调治

吴氏云:“去邪务尽,善后备细。”

用承气汤法下后,由于病邪虽去而易见正气虚耗。对此,仲景在《伤寒论》中虽多有调治之法,但因伤寒与温病有所不同,故吴氏在《温病条辨》中又提出一些调理之法,以补前人之不备。

若下后汗出,是温邪伤阴,下后邪解汗出,阴液受伤,当以益胃汤后复其胃阴,“胃阴复而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矣”。

若下后无汗,脉浮,乃下后邪气还表之证,以脉浮验知邪不在里而在表,故用辛凉平剂银翘散解表宣散。

若无汗脉浮洪,此为热气炽甚,当急用辛凉重剂白虎汤金飙退热。

若无汗脉洪而芤,是“金受大克,元气不支”,用白虎加人参汤力挽狂澜。

若下后无汗脉不浮而数,是邪之未解,治以清燥汤,增水敌火,戒辛燥之品,以后再相机易法;

若下后余邪复聚,脉沉而有力者用护胃承气汤微和之,以护胃阴;

脉沉而弱者,用增液汤添水行舟。

若“下后虚烦不眠,心中懊憹,甚至反复颠倒”,是邪气半在阳明,半犹在膈,循仲景栀子豉汤涌越其在上之邪;

若兼见少气者,是误下而伤胸中阳气,故用栀子豉汤加甘草益气;

若兼见呕者,是肝胃不和,上方加姜汁和胃降逆。

04承气之禁忌

因承气终非轻尝之品,用之得当则效,不当则生弊端,故吴氏在温病中用承气汤时屡多告戒,不可忽视。

大承气汤有无坚不破,无微不入之力,故非真正实热蔽痼,气血俱结,确有燥结痞满者,不可用之。

阴素虚者,或体亏液涸者不可下之。因用承气往往造成后阴气大伤,虚脱而亡。

湿温病初起不可下,“下之则洞泄”,因为湿为阴邪,误下伤阳,则重抑脾阳不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

“下后脉静,身不热,舌上津回,十数日不大便”者,不可再与承气,强责其便,因此为肠胃津液受伤之故,再进承气,则反生各种变证。

邪在心包、阳明者,不可先下,因徒攻阳明,不先开心包,下后仍然“昏惑谵语者”,“必不救也”。

下后不可暴食,应当一日后,稍可慢慢进清淡食物,不可饱食,否则“食者必复”,“饱则必复”,“复必重也”。

综观上述,吴氏宗仲最“承顺胃气下行”之旨,极据温病特点,因证立方,灵活变化承气汤,补前人之未逮,实可为后人所效法。笔者认为,此汤法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总结和作用机理的探讨,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本文选摘自《淮阴中医》,严冰主编,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年11月。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