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一种常见疾病的名称,在现代医学中通常是“支气管哮喘”的简称;而在中医学的范畴中,“哮喘”通常是分为"哮病”与"喘证”分别论述的,它们所涵盖的疾病涉及多种现代医学的呼吸系统疾病。
喘即气喘、喘息。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证。喘证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不但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且可因其他脏腑病变影响于肺所致。临床上如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源性哮喘、肺结核、砂肺以及慧症等发生呼吸困难时,均可按照喘证进行辨证施治。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哮病为一种发作性疾病,属于痰饮病的"伏饮"证,包括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引起的哮喘。
二者的区别在于: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正如《医学心悟》曰:“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一喘证
喘即气喘、喘息。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证。喘证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甚则发为喘脱。
(一)、病因
喘证常由多种疾患引起,病因复杂,概言之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为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导致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成。
1.外邪侵袭:常因重感风寒,邪袭于肺,外闭皮毛,内遏肺气,肺卫为邪所伤,肺气不得宣畅,气机壅阻,上逆作喘。若表邪未解,内已化热,或肺热素盛,寒邪外束,热不得泄,则热为寒郁,肺失宣降,亦气逆作喘。或因风热外袭,内犯于肺,肺气壅实,清肃失司;或热蒸液聚成痰,痰热壅阻肺气,升降失常,发为喘逆。
2.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肥甘,或因嗜酒伤中,脾运失健,水谷不归正化,反而聚湿生痰;痰浊上干,壅阻肺气,升降不利,发为喘促。《仁斋直指方》说:“惟夫邪气伏藏,痰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喘促。”即是指痰涎壅盛的喘证而言。如复加外感诱发,可见痰浊与风寒、邪热等内外合邪的错杂证候。若痰湿久郁化热,或肺火素盛,痰受热蒸,则痰火交阻于肺,痰壅火迫,肺气不降,上逆为喘。若湿痰转从寒化,可见寒饮伏肺,常因外邪袭表犯肺,引动伏饮,壅阻气道,发为喘促。
3.情志所伤:情志不遂,忧思气结,肺气痹阻,气机不利,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
4.劳欲久病:慢性咳嗽、肺痨等肺系病证,久病肺虚,气失所主,气阴亏耗,不能下荫于肾,肾元亏虚,肾不纳气而短气喘促,故《证治准绳》说:"肺虚则少气而喘。”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不能助肺纳气,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入少,逆气上奔为喘。正如《医贯》所说:“真元损耗,喘出于肺气之上奔……乃气不归原也。“若肾阳衰弱,肾不主水,水邪泛滥,干肺凌心,肺气上逆,心阳不振,亦可致喘,表现虚中夹实之候。此外,如中气虚弱,肺气失于充养,亦可因气虚而喘。
(二)病机
喘证的发病机制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因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纽。肺的宣肃功能正常,则吐浊吸清,呼吸调匀。肾主摄纳,有助于肺气肃降,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若外邪侵袭,或他脏病气上犯,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胀满,呼吸不利而致喘。如肺虚,气失所主,亦可少气不足以息,而为喘。肾为气之根,与肺同司气体之出纳,故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原,阴阳不相接续,亦可气逆于肺而为喘。另外,如脾经痰浊上干,以及中气虚弱,土不生金,肺气不足;或肝气上逆乘肺,升多降少,均可致肺气上逆而为喘。
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虚喘责之肺、肾两脏,因阳气不足,阴精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气虚为主。实喘病久伤正,由肺及肾;或虚喘复感外邪,或夹痰浊,则病情虚实错杂,每多表现为邪气壅阻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候。
喘证的严重阶段,不但肺肾俱虚,在孤阳欲脱之时,每多影响到心。因心脉上通于肺,肺气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宗气贯心肺而行呼吸,肾脉上络于心,心肾相互既济,心阳根于命门之火,心脏阳气的盛衰,与先天肾气及后天呼吸之气皆有密切关系。故肺肾俱虚,亦可导致心气、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至出现喘汗致脱,亡阴、亡阳的危重局面。
喘证的预后与病程的长短、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有关。一般而论,实喘易治,虚喘难疗。实喘由于邪气壅阻,祛邪利肺则愈,故治疗较易;虚喘为气失摄纳,根本不固,补之未必即效,且每因体虚易感外邪,诱致反复发作,往往喘甚而致汗脱,故难治。《临证指南医案》曰:“若由外邪壅遏而致者,邪散则喘亦止,后不复发,此喘证之实者也;若因根本有亏,肾虚气逆,浊阴上冲而喘者,此不过一二日之间,势必危芎,用药亦难奏效,此喘证之属虚者也。”若实喘邪气闭肺,喘息上气,胸闷如窒,呼吸窘迫,身热不得卧,脉急数者,虚喘见足冷头汗,如油如珠,喘息鼻煽,摇身搁肚,张口抬肩,胸前高起,面赤躁扰,直视便溏,脉浮大急促尤根者,为下虚上盛,阴阳离决,孤阳浮越,冲气上逆之危脱证候,必须及时救治,慎重处理。
(三)、诊查要点
1.诊断依据
(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2.病证鉴别
(1)喘证与气短:两者同为呼吸异常,喘证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实证气粗声高,虚证气弱声低;短气亦即少气,主要表现呼吸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撷肚。气短不若喘证呼吸困难之甚。但气短进一步加重,亦可呈虚喘表现。
(2)喘证与哮病: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正如《医学心悟》曰:“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四)、辨证要点
喘证的辨证首当分清虚实。实喘者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病势多急;虚喘者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景岳全书》说:“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续。实喘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也;虚喘者,声低息短,惶惶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能及,劳动则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
实喘又当辨外感内伤。外感起病急,病程短,多有表证;内伤病程久,反复面色发作,无表证。虚喘应辨病变脏器。肺虚者劳作后气短不足以息,喘息较轻,常伴有面色皖白,自汗,易感冒;肾虚者静息时亦有气喘,动则更甚,伴有面色苍白,颠红,怕冷,腰酸膝软;心气、心阳衰弱时,喘息持续不已,伴有发组,心悸,水肿,脉结代。
(五)、辨证论治
喘证的治疗应分清虚实邪正。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宣肺、清化肃肺、化痰理气的方法。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阳虚则温补之,阴虚则滋养之。至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又当根据具体情况分清主次,权衡标本,辨证选方用药。此外,由于喘证多继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所以还应当注意积极地治疗原发病,不能见喘治喘。
1.风寒壅肺证
症状: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则: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治以宣肺散寒。
方药:麻*汤合华盖散加减。麻*汤宣肺平喘,散寒解表,用于咳喘,寒热身痛者;华盖散功能宣肺化痰,用于喘咳胸闷,痰气不利者。两方比较,前者解表散寒力强,后方降气化痰功著。若表证明显,寒热无汗,头身疼痛,加桂枝配麻*解表散寒;寒痰较重,痰白清稀,量多起沫,加细辛、生姜温肺化痰;若咳喘重,胸满气逆者,加射干、前胡、厚朴、紫菀宣肺降气化痰。如寒饮伏肺,复感风寒而引发者,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
2.表寒肺热证
症状: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罩*,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治则: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治以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本方有宣肺泄热、降气平喘的功效,适用于外有表证,肺热内郁,咳喘上气,目胀睛突,恶寒发热,脉浮大者。表寒重加桂枝解表散寒;痰热重,痰*黏稠量多,加瓜蒌、贝母清化痰热;痰鸣息涌加葶苈子、射干泻肺消痰。
3.痰热郁肺证
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或夹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或腻,脉滑数。
治则: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治以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本方有清热肃肺化痰之功,适用于喘息,胸膈烦闷,痰吐*浊。如身热重,可加石膏辛寒清气;如喘甚痰多,黏稠色*,可加葶苈子、海蛤壳、鱼腥草、冬瓜仁、薏苡仁,清热泻肺,化痰泄浊;腑气不通,痰涌便秘,加瓜蒌子、大*或风化硝,通腑清肺泻壅。
4.痰浊阻肺证
症状: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治则: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治以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咳而痰多,痰质稠厚,胸闷脘痞,苔腻者。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滑腻者。两方同治痰湿,前者重点在胃,痰多脘痞者适用;后者重点在肺,痰涌气急者较宜。痰湿较重,舌苔厚腻,可加苍术、厚朴燥湿理气,以助化痰定喘;脾虚,纳少,神疲,便溏,加*参、白术健脾益气;痰从寒化,色白清稀,畏寒,加干姜、细辛;痰浊郁而化热,按痰热证治疗。
5.肺气郁痹证
症状: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治则: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治以开郁降气平喘。
方药:五磨饮子加减。本方可行气开郁降逆,适用于肝气郁结之胸闷气憋,呼吸短促。肝郁气滞较著,可加用柴胡、郁金、青皮等疏理肝气之品以增强解郁之力;若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合欢皮、酸枣仁、远志等宁心;若气滞腹胀,大便秘结,可加用大*以降气通腑,即六磨汤之意。在本证治疗中,宜劝慰患者心情开朗,配合治疗。
6.肺气虚耗证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新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见咳呛,痰少质黏,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颤潮红,舌质淡红或有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治则: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亦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治以补肺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生脉散益气养阴,以气阴不足者为宜。补肺汤重在补肺益肾,适用于喘咳乏力,短气不足以息等肺肾气虚之证。若咳逆,咳痰稀薄者,合紫菀、款冬花、紫苏子、钟乳石等温肺止咳定喘;偏阴虚者加补肺养阴之品,如沙参、麦冬、玉竹、百合、诃子;咳痰稠黏,合川贝母、百部、桑白皮化痰肃肺。病重时常兼肾虚,喘促不已,动则尤甚,加山茱萸、胡桃肉、脐带等补肾纳气。兼中气虚弱,肺脾同病,清气下陷,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者,配合补中益气汤,补脾养肺,益气升陷。
7.肾虚不纳证
症状: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则难降,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润滑,脉微细或沉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则: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治以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前方温补肾阳,用于喘息短气,形寒肢冷,跗肿。后方取人参、蛤蚧补气纳肾,用于咳喘乏力,动则为甚,吸气难降。前者偏于温阳,后者长于益气;前方用于久喘而势缓者,后方适于喘重而势急者。
肾阴虚者,不宜辛燥,宜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加减以滋阴纳气。药用生地*、天冬、麦冬、龟甲胶、当归养阴;五味子、诃子敛肺纳气。本证一般以阳气虚者为多见,若阴阳两虚者应分清主次处理。若喘息渐平,善后调理可常服紫河车、胡桃肉以补肾固本纳气。
8.正虚喘脱证
症状: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咳喘欲绝,或有痰鸣,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则:肺气欲绝,心肾阳衰。治以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可温肾阳,散阴寒,降逆气,定虚喘。若阳,气息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加附子、干姜;阴虚甚,气息急促,心烦内热,汗出黏手,口干舌红,脉沉细数,加麦冬、玉竹,人参改用西洋参;神昧不清,加丹参、远志、石菖蒲安神祛痰开窍;水肿加茯苓、炙蟾皮、万年青根强心利水。
总之,喘证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其临床特征,严重者可致喘脱。病因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不舒及久病体虚所致。病变主要在肺和肾,而与肝、脾、心有关。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为邪气壅盛,气失宣降;虚喘主要在肾,为精气不足,肺肾出纳失常。辨证治疗以虚实为纲。实喘有邪,其治在肺,当祛邪利肺,分别邪气的不同,予以温宣、清泄、化痰、降气。虚喘正虚,其治主要在肾,当培补摄纳,须辨所病脏器,予以补肺纳肾,或兼养心健脾。喘脱危症应予急救,当扶正固脱,镇摄潜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