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宪武经方工作室北京天保堂大药房草桥店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中对惊悸、吐衄、下血、胸满都进行了详细论述,唯独没有对瘀血病进行论述,原因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其它条文中都有详细说明,故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中没有论述,余经过长期在冯世纶先生身边学习,结合胡——冯经方医学思想专著进行初探性总结,仅供同道参考。
瘀血,古人亦谓为恶血,它不但失去血液的功能,而反足以为害,故亦可称之为血*,也就是说: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是由于肺胃之气不足,不能把体内的废水、废液、废气、宿食等排出体外,从而阻碍气血的运行而产生瘀血。妇人瘀血多由于月经障碍,或产后恶露不尽,或外伤,均可致恶血的蓄积。男人瘀血大都来自于遗传、或外伤、疮痈以及内脏炎症、出血等,亦均可促使瘀血的形成,其根源都是肺胃之气不足。仲景书中对瘀血的证治论述亦多,今略述如下。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此胸满与热入血室的胸胁下满同,唇痿、舌青均为瘀血的应征。热在血分,故但欲漱水不欲咽;不关乎风邪,故外无热。脉大来迟,为瘀血的脉应。以上皆瘀血之候,病人见此,故肯定为有瘀血。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病人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病人如热状,即指烦满、口干燥而渴等症而言,但诊其脉反无热象,此为有热潜伏于阴血,肯定是瘀血也,当下其瘀血。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癥,瘀血结块,按之痛,推之不动。衃,恶血,败血,成黑赤色。
久有淤血的妇女,已经有三个月没有来月经,突然下血不止,感觉肚脐上有如胎动,这是癥瘕为患。如果是妊娠,前三个月月经正常,停经后三个月肚脐下有胎动,说明怀孕,这是与癥瘕的鉴别点。如果前三个月下血不断,后断三个月又下血为恶血。无论怀胎与否,下血不止,是有癥瘕,都要先去其癥瘕,用桂枝茯苓丸治疗。
多数人认为桂枝茯苓丸治久有瘀血之杂病,不治有表证,但是,从《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可知,凡是有气上冲的证者,如呕逆、脐上动悸等,多用桂枝解表降冲逆,只要有太阳表证兼有瘀血,都可以用桂枝茯苓丸治之。
桂枝茯苓丸方: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本方桂枝汤去姜、草、枣,加茯苓降冲逆,治心悸;加桃仁、丹皮、芍药去瘀血,治癥瘕。临床见瘀血证,气冲心悸,腹满痛者都可用之。
本方当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证。其辨证要点是久有瘀血,胁痛腹痛有定处,或有肿块,或下血者。
本方不仅治妇人癥病下血,无论男女,凡是因瘀血而下血引起的上述诸证者,除不宜用桃核承气汤方证外,皆可用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并治》“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
产后腹痛,多属于气血瘀滞,一般用枳实芍药散治疗,如果服后不愈者,这是因为瘀血固着于脐下不去,宜以下瘀血汤主之。方后言亦主经血不利者,是说本方亦主经闭而腹痛者。
下瘀血汤方:大*三两,桃仁二十枚,蟅虫(熬去足)二十枚。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猪肝。
“新血”应改为“干血”,若新血如何能像豚肝?条文亦谓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可能传抄有误。
蟅虫咸寒,《神农本草经》认为其主”血积癥瘕,破坚,下血闭",可见为一有力的祛瘀药,并有治瘀血性腹痛的作用,合桃仁、大*,故治较顽固的瘀血腹痛而大便不通者,酒煮以助活血之力。
本方所主腹痛在脐下,而且非常敏感,甚则手不可近,宜注意。
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辨证要点:少腹痛、硬满,大便干结,按之痛加重者。
江南名医姜春华用下淤血汤加减,随证变化而用,治疗肝硬化属阳明血瘀者疗效显著。余曾用此方3剂加减治疗肝昏迷合并急性腹膜炎症状大减,随证治疗9个月病愈。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医宗金鉴》谓“病下利”之“利”字,当是“血”字。就前后文义看,此说可信。带下,即指崩漏淋漓下血病。
大意是说,妇人年已五十,经血当止,今下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为淤血的表现。少腹里急、腹满,不只是虚寒,而亦有少腹急结瘀血的腹证在。手足烦热、唇口干燥亦不只津枯血燥,而必有瘀血而生上热,因呈上热下寒之证,故肯定此属带下之病。其所以病此,是因其人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久久不去的缘故,当以温经汤主之。
温经汤方:吴茱萸三两,当归、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去心)、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冬(去心)一升。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本方既用吴茱萸汤去大枣加桂枝降逆止呕以温胃驱下寒,又用麦冬汤去大枣滋枯润燥以补胃之虚,另以芍药、阿胶、牡丹皮、麦冬凉血清上热,行瘀和血。又以桂枝、生姜引邪外出,故本方为清上温下,为治半表半里阴证者。胃为生化之本,气血之源,胃气和则津血生,此为生新祛瘀兼备的治剂,故带下崩中、月事不调、久不受孕者,并皆主之。
本方证当属厥阴病证。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汤、桂枝茯苓丸、麦门冬汤诸方证合并证者。
本方的应用面很广,并不限于此证。以其含有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汤、麦门冬汤诸方义及诸方的合并证,即本方的适应证。证情相当复杂,宜参照各方证而活用之,即可不误。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面目黯黑者,缓中补虚,大*蛰虫丸主之”。
五劳虚极之病,令人羸瘦腹满,不能饮食,为病之由多端。若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均足致经络荣卫气伤,瘀为干血之变,肌肤甲错、面目黯黑,即其候也。瘀血当去,但已极虚,不宜猛攻,须以缓中补虚,大*蟅虫丸主之。
大*蟅虫丸方:大*(蒸)十分,*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十两,干漆一两,?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蟅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本方集四虫、干漆、桃仁等祛瘀群药,大*蒸用且用量小,合芍药、*芩、甘草、杏仁则不过濡干润燥而巳,尤其重用生地滋液、补虚,炼蜜为丸缓中养正,实治干血劳的良法。
芍药、生地除滋阴养血之外,重要的是除血痹。
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虚劳证见面目黯黑、瘀斑、肌肤甲错者。
本方证常见于内分泌引起的色素沉着,大*蟅虫丸与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随证加减应用,治疗子宫肌瘤有良效;与四逆散、小柴胡、神和汤随证加减应用,治疗肝硬化有良效。
久服可致肾损伤、大肠发黑,需注意,宜隔日服或每日服一次。
《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热结膀胱,即指热和血结于膀胱所在的部位。"急”即胀满之意。“结”即结实之意。
少腹急结,是说自感小腹有硬结、胀满、疼痛。太阳病不解,常传里为胃家实的里实证,然亦有热结于膀胱部位的瘀血证,瘀恶之气上犯头脑,故其人如狂,若其血自下则亦常自解,故谓下者愈。假如血不自下,或虽下而不尽,势须以本方攻之。不过太阳证不罢者,还不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后,但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夹里饮,解表必须化饮,利饮,否则病必不除;若太阳病夹瘀血,解表必须去瘀,否则病亦不除,而且病变百出。
表里同病属热夹瘀者,必须先解表,后治里,此为定法。
根据“小腹急结”可知病之速,为新瘀血所致。
桃核承气汤方:桃仁(去皮尖)五十个,大*四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汤成去滓.内芒硝,更上火上微沸,温服。
本方是调胃承气汤加祛淤血的桃仁,和治气冲的桂枝,故治调胃承气汤方证,气上冲而有瘀血,证见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者。
本方有桂枝甘草,合调胃承气汤,实为太阳阳明合病方证,条文中虽有“外解己,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说明,是说故本方证以阳明腑实证为主,这是明确的。胡希恕先生注解本方证时谓“本方用调胃承气汤攻里热,加入桃仁祛瘀血,桂枝降其上冲之秽恶之气”,气上冲实是表未全解,因用桂枝甘草治疗,故本方证为太阳阳明合病证。
本方证当属太阳阳明合病证。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调胃承气汤证,见腹痛有定处、气上冲者。
据本条其人如狂的说明,则精神病、神经系统疾病有由于瘀血所致者,宜注意。又据证合用柴胡剂效果更好。
《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文中的”表证仍在“后,应有”而反下之“四字,前后文义始相属,反下之,邪热内陷,水热互结,成结胸,而反下之,因无水热互结,所以不结胸。太阳病六七日,常为传里而发阳明病的时期。但太阳病不罢者,不可下,今表仍在,而反下之,阳气内陷,脉微而沉,法当结胸,今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是因为热与瘀血结在下焦的缘故。若小腹硬满,小便自利,其为瘀血无疑,故须下血乃愈。其所以病此,是由于太阳病邪热内陷,与旧有的瘀血相结合于里所致,宜抵当汤主之。
《伤寒论》第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故本条”表证仍在“后须有”而反下之“四字,不然则“反不结胸"句便无法解释,定是传抄有误。
“太阳病,身*、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身*,指遍身俱*的*疸证。病在里则脉沉,血受阻则脉结。少腹硬为蓄水、蓄血的共有证,故小便不利者,当然为水而无血也。若小便自利,则肯定为无水,尤以其人如狂,更是蓄血的确证,因以抵当汤主之。
蓄血症与蓄水症的鉴别当看小便利与不利。本条是述血性*疸证治,据脉沉结的说明,可见结脉亦有因瘀血所致者。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里实的阳明证,若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蓄血所以喜忘,是因为本有久瘀血的关系,故令喜忘。热结于里则大便硬。血与屎并故排出反易而色必黑,宜以抵当汤下其久瘀血。
患者健忘,或突然忘事,如狂或发狂等精神神经症状,多有瘀血,临床详辨。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己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无表里证,这里是指无表证和半表半里证及里虚寒证而言,此和无太阳、柴胡证同义。
但发热,七八日不已,明是里有热,虽脉浮数,当是里热外迫之候,故可以选用适应的方药下之。假令已下,脉浮解而脉数不解,热合于瘀血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又不大便,故肯定是有瘀血,宜抵当汤下之。
下后脉数不解,明是热有所盘踞而不去。消谷善饥,即嗜食证,为热合瘀血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复不大便,则肯定其有瘀血。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妇人经水不利下者,抵当汤主之。”
妇人经闭,服其他通经药而仍不利下者,则以抵当汤主之。
抵当汤方:水蛭(熬)、蟅虫(去翅足,熬)各三十个,桃仁(去皮尖)二十个,大*(酒洗)三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水蛭、蟅虫均为有力的祛瘀药,合瘀桃仁、大*,故治较顽固的瘀血证而大便难者。
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少腹硬满,小便利,或喜忘,或狂躁不安者。
服后注意观察,下大便如漆色而黏腻,为瘀血下也。
瘀血致病很是广泛,抵当汤证的出现多为急重症,可见于*疸发热,妇女月经不调、经闭,还多见于精神疾病,其人如狂、喜忘,为瘀血的要症,即《内经》所谓“血并于下则乱而喜忘”是也。久瘀血其来也渐,故令喜忘;新瘀血其来也暴,故令如狂。但新者易攻,桃仁承气汤辈即能治之;久者难拔,势须抵当汤或丸,方可克之。由此也悟出,疯狂、癫痫等脑系病变,用祛瘀法治疗,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当与水饮所致者相鉴别。
《伤寒论》“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伤寒有热,暗示伤寒发汗后而仍脉浮有热之意,今少腹满,可能里有蓄水的关系,蓄水者,应小便不利,而今反利,排除因水引起少腹满,可知为有瘀血甚明,当下其血。不可余药者,谓不可用其他药,而宜抵当丸。
抵当丸方:水蛭(熬)二十个,?虫(去翅足,熬)二十个,桃仁(去皮尖)二十五个,大*三两
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辟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此与抵当汤药味同,不过用量较轻,当治抵当汤证之轻者,或不宜猛攻者。
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抵当汤证较轻者。
里有蓄水或蓄血均可致表热不除而脉浮数,并且两者均有少腹满,其主要鉴别点则在小便不利或自利,蓄水宜五苓散,蓄血宜抵挡汤或丸。本条所述的瘀血证,既不发狂亦不喜忘,故不宜抵当汤重剂猛攻,而宜本方轻剂缓下。不可余药亦暗示不宜用汤剂,亦不可用其它下瘀血剂。
久有淤血,健忘,宜抵挡汤或抵挡丸;新有淤血,如狂,宜桃核承汤。
关于瘀血的说明和其直接为病的证治已略介绍如上,兹再就其间接致病的原理进行讨论。
人体本有抗御疾病的良能,而人之所以发病,概由于肺胃、之气不足,化生的精气减少,不足以将水谷消化吸收,隐伏于体内,而成致病因素,同时,不能将代谢的废水、废气、糟粕完全排出体外,而成为致病因素,这些致病因素是机体的自中*,阻碍气血的运行而导致瘀血,减弱其抗病机能,今之很多疾病及传染病,若机体无自中*,亦不能发生。任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此为辩证法的普遍真理。疾病的发作亦不例外,主要不是由于病菌、病*的作用,而是由于机体自中*的内因。“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病菌、病*虽有作用疾病,但于抗菌、抗*旺盛的健康人体,则病菌、病*无从生存的环境,则人不可能发病。若其人潜伏有自中*物质的存在,则不但减弱其机体抗菌、抗*的能力,且由于中*的机体反适于病菌、病*的生息繁殖或复制,以是则诸多疾病及传染病乃得发生。总之,凡病的发作,概由于患者的机体隐伏有自中*的物质,其它所谓为病因者,不外是诱因或近因而已。今之传染病的发病机理皆如此。
古人于经久的临证实践中,不但深知自中*物质的*害,并且有精细的辨证之道,和治疗之方,张仲景经过实践,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在《伤寒杂病论》中详细阐述了食*、水*、瘀血、气*之致病机理,并类方辨证施治,然,未对瘀血证进行归类,只是散在于各篇之中,余稍作整理,举例如下,以享同道:
案例一:
李某,女,88岁,吉林人。
主要症状:反复发热25天,T:37.5—38℃,双手及身热,无汗;口干,口渴;昏睡,入睡磨牙;食欲差;自年1月5日至2月1日(27天)无排大便;小便日五次左右,色*,有时暗红,有异味。于年2月1日网诊。
腹诊:两胁下拒按;脐下及左右硬,左侧明显,拒按。
望诊:唇色深,色暗紫。
因网诊,无舌象,脉象。
病史:年1月8日开始发热,住院治疗11天,诊断为“感冒”,用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小儿氨酚*那敏颗粒治疗无效。
既往史:常偏头痛,有多发脑梗,小脑萎缩,老年痴呆,心脏病史。
辨证:少阳阳明合病,兼血瘀。
治则:和解少阳,清阳明里热,活血化瘀。
方证: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方证。
1.柴胡20g姜半夏15g白芍15g大*10g枳实15g桂枝10g茯苓10g牡丹皮10g桃仁(打碎)10g生白术50g火麻仁15g。一剂,水煎,多次服下。
2.大*10g芒硝10g枳实15g厚朴25g炼蜂蜜g。上药为粉,与炼蜜制成栓,如拇指大,蘸香油少许,纳入肛中。
以大承气汤四味药磨粉,炼蜜为条,名蜜煎导,肛中给药,效速安全,急下存阴。
给药后共排燥结,腐臭,黑色大便12次。
2月2日二诊:药尽,共排出大便12次,色黑深*,黏腻不成行,恶臭;尿量增多;腹软,手可近;手足温;颈以上汗出;眠可,入睡偶有鼾声;精神状态好;仍口干,口渴;仍发热,T:37.8—38.8℃之间。分析:少阳阳明证未全解。依法治疗。
1、柴胡25g*芩15g姜半夏15g人参10g炙甘草6g桂枝15g牡丹皮10g桃仁(打碎)10g茯苓10g生白术50g火麻仁15g生石膏45g生姜6片大枣(切开)10个
二剂,水煎服。
2、栓剂停用。
2月4日三诊:药后排大便多次,色深*,粘稠,恶臭,后逐渐正常;小便量增多,色正常;身漐漐汗出;T:36.6—37.9℃;纳增,喜饮,眠可;两颧潮红;膝盖凉。分析:余热未尽。
柴胡20g*芩15g姜半夏20g人参10g炙甘草6g生石膏45g知母10g粳米g生龙牡各20g天花粉15g生姜6片大枣(切开)10个
二剂,先煎粳米,取汁mL,入上药,煎取mL,每服mL,4小时一次,日三服。
2月6日四诊:体温正常,T:36.2℃;精神好;睡眠正常;纳可;二便正常。
分析:热退病解,瘀血化。重在恢复胃气。
1、嘱正常进食,按时起居。
2、人参10g生白术30g茯苓10g炙甘草6g当归10g白芍10g柴胡15g枳实10g火麻仁10g。三剂,水煎服。
药尽,一切恢复正常。
综合分析:
一、辨证和治则。
1、根据患者的综合症状确定为阳证。
2、患者反复发热25天,口干,口渴,昏睡,入睡磨牙,27日无大便,小便色*,有时暗红,异味,下腹硬拒按,此病在阳明。
3、常偏头痛,反复发热,食欲差,两胁下痛,拒按,此病在少阳。
4、病情日久,二便不利,脐下及左右硬,拒按,唇色深,色紫暗,必有瘀血。
5、根据症状特点,未见表证迹象,无汗是阳明热盛,日久津伤,无汗可出。
根据这些症状特点,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兼血瘀;依“小大不利治其标”原则,立和解少阳,清阳明里热,活血化瘀之法。
二、辨方证
1、根据症状特点,少阳阳明合病首选大柴胡汤;因病程长,有血瘀病史(多发脑梗……),少腹血瘀,闭塞二便,故用桂枝茯苓丸;因年老久病,用峻下之剂恐伤正气,若不用恐不能将阳明热邪清除,遂用大承气药粉与蜜煎导合制成栓,应用方便,剂量易掌握,既能清除热邪,又不伤正气。纳入肛中,导积粪出,大便通,小便利,邪热除,一剂中病,见效即止。
2、二诊,一剂药尽,二便利,腹软可按,手足温,精神好转;仍口干口渴、发热,鼾声,为余热未除;颈以上汗出是津回而热蒸所致,故以小柴胡加石膏汤合桂枝茯苓丸和解少阳,清阳明里热,兼化瘀。
3、三诊证见少阳病轻,阳明病重,故以小柴胡加白虎加参汤,此时以护胃气,生津液为主,重用人参、粳米、天花粉、姜、草、枣,并注重煎服法。
4、四诊时,胃气渐复,津液回,邪热退,瘀血化,以理中汤为主,健胃善后。
案例二
刘某某,男,46岁,河北承德人。年1月6日初诊。
主要症状:患者头晕,乏力,左侧肢体乏力,麻木,活动障碍,腹胀,按之不痛,大便不通,夜尿3次,三天,平素怕热,汗多,舌紫暗,苔白根腻,脉弦数。
Ct:脑梗塞脑梗塞。
辨证:少阳阳明太阴合病,夹血瘀。
方证: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方证。
柴胡15*芩12姜半夏30白芍10大*(酒洗)6枳实10厚朴10桂枝10牡丹皮10桃仁10茯苓15生白术60。
七剂,水煎服。
服二剂,大便不通,腹胀,余证同前。
上方大*(酒洗)加至9g。
1月10日排大便如漆色,放屁多。
减大*至6g。
1月13日二诊:
头晕已,较有力,左侧肢体麻木减轻,可自由活动,腹胀减,大便通,日一次,夜尿1次,稍怕热,汗出少,舌暗红,苔白根微*,脉弦数。
辨证:少阳阳明太阴合病,夹血瘀。
方证: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方证合抵当汤。
上方加水蛭3g冲服。
1、柴胡15*芩12姜半夏30白芍10大*(酒洗)6枳实10厚朴10桂枝10牡丹皮10桃仁10茯苓15生白术60水蛭(打粉,*酒冲服)3g。
2、针灸,大接经法:太阴、少阴、少阳经筋,玉枕、率谷透角孙。
1月20日三诊:
头晕已,有力,左侧肢体自由活动,腹稍胀,大便通,色如其,日一次,夜尿1次,稍怕热,汗出已,舌红,苔白根微*,脉弦。
辨证:少阳阳明太阴合病,夹血瘀。
继续依上法治疗,病愈。
综合分析:
1、注重四诊,依据症状反应辨证施治。
2、借助现代科技帮助诊断。
3、随证观察,随时调整剂量。如根据病情随证调整大*用量,增加水蛭等。
4、理法方术都是经方,根据六经八纲施针配合治疗,事半功倍。
案例三:
胡某某,女,76岁,河北承德人。年1月27日初诊。
患者早搏、房颤、颈动脉斑块多年,半月前突发脑梗,下肢血栓,行脑血栓拉栓术,活动正常,生活自理。心悸、下肢血栓无法根治,来诊。患者健忘,心悸,气短,纳差,失眠,大便不爽,双下肢水肿,足趾紫暗,部分变黑,触之凉,不怕冷,舌质暗,瘀斑,脉细结代。
辨证: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合病兼血瘀。
方证:炙甘草汤合半夏薤白瓜蒌白酒汤方证,加水蛭。
桂枝15炙甘草15麦冬10生地24火麻仁10阿胶10*参10瓜蒌30姜半夏15薤白15水蛭6生姜5片大枣5枚(掰开)
六剂,加*酒ml,煮开锅,小火煮15分钟,每次ml,日三服。若大便多,如漆色为有效,不必惊慌。
年2月8日二诊:
服药后,每日排板油便3~5次,如漆,三日始下肢肿消,足趾变红,睡眠可,纳增,心悸、气短缓,足转温,舌质暗,瘀斑,苔白,脉结代。
辨证: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合病兼血瘀。
上方桂枝增至18,加地龙10。
桂枝18炙甘草15麦冬10生地24火麻仁10阿胶10*参10瓜蒌30姜半夏15薤白15水蛭6地龙10生姜5片大枣5枚(掰开)
十剂,加*酒00ml,依前法煎服。
年3月1日三诊。
下肢肿消,足趾红,睡眠可,纳增,心悸,气短已,足温,舌质稍暗,瘀斑色淡,怕冷,苔薄白滑,脉结代。
辨证:少阴阳明太阴合病合病兼血瘀。
上方减生地为15,加炮附子15干姜20。
炮附子15干姜20桂枝18炙甘草15麦冬10生地24火麻仁10阿胶10*参10瓜蒌30姜半夏15薤白15水蛭6地龙10生姜5片大枣5枚(掰开)
五剂,加*酒ml,依前法煎服。
分析:
根据患者早搏、房颤、颈动脉斑块多年,半月前突发脑梗,下肢血栓,健忘,心悸,气短,纳差,失眠,大便不爽,双下肢水肿,足趾紫暗,部分变黑,触之凉,不怕冷,舌质暗,瘀斑,脉细结代,瘀血证已明;心悸,气短,失眠为气夹热上冲证,又不怕冷,为太阳阳明共有之证;纳差,大便不爽病属太阴,故辨证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合病兼血瘀。二诊气上冲证不减,故桂枝增至18g,加地龙增强化瘀作用。三诊症状皆缓解,但是怕冷,舌苔薄白滑,有陷入少阴太阴之象,故减生地量,加炮附子、干姜,病愈。
体会:
一、注重四诊。在网诊的情况下一定要详问病情,仔细观察面象,舌象,体征,虽然不能诊脉,但是可以指导家属或寻求帮助的医生进行腹诊及其它触诊。
二、根据症状特点首辨阴阳,确定该病是阴证还是阳证;再辨六经,确定病位是在表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最后运用八纲,辨明寒、热、虚、实,确定方证,遣方用药。
三、临证治病,以人为本,证变方变,方从法出,法随证立,随证而治,灵活用药,定能使患者痊愈。
参考文献:
《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冯世纶,张长恩,人民*医出版社。
《六经八纲读懂金匮要略》冯世纶,张长恩,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胡希恕,冯世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王宪武简介
生于中医世家
七岁随家父采药
十二岁学医
十六岁单独坐诊
十九岁(.9)考入陕西孙思邈国医药学院学习
.9至.1期间,先后在河北省职工医学院和承德医学院学习临床医学习。
行医三十年来先后拜六位名(明)师学艺。
长期在冯世纶先生身边跟诊,侍其左右,受针砭教诲,潜心学习经方,并应用于临床。
现任中医中药中国行主任,医院校学生,临床中医及中医爱好者走进山川,进行采药、认药、经方讲座、义诊活动。
卫生部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促进会授予“中国特别名医”荣誉称号
擅长用经方、时方、针灸、手法、刮痧、拔罐治疗颈、肩、腰、腿痛,乳腺增生,月经不调,脑血栓,脑出血,糖尿病,痛风,强直性脊柱炎,萎缩性胃炎,肝炎,肝硬化,肿瘤等各种疾病,独特的治疗方法被收录在《中国特技名医名录》中。
参与编写《经方探微》、《广义经方群贤仁智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