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血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灌圆探微伤寒论集注1516 [复制链接]

1#
如何诊断是否是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5964818.html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着,不可与之。

成无己:

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里。若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上逆,与邪争也,则邪仍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其不上冲者,里虚不能与邪争,邪气已传里也,故不可更与桂枝汤攻表。

柯韵伯:

气上冲者,阳气有余也,故外虽不解,亦不内陷,仍与桂枝汤汗之。上冲者,因而外解也。

尤在泾:

病在太阳,而反下之,正气遂虚,邪气则陷,乃其气反上冲者,阳邪被抑而复杨,仍欲出而之表也。故可与桂枝汤从阳引而去之,因其轻而扬之之意也。用前法者,即喝热粥,以助药力之法。盖欲救被伤之气,而引欲出之邪耳。若不上冲者,邪已内陷,不复外攻,当随脉证而调其内,不可更以桂枝攻其表也。

丹波元简:

钱:太阳中风,外证未解之时而误下之,则胃其虚损,邪气乘之,当内陷而为痞为结,单仍从外解,可与桂枝汤,不须加减,奚照前方法克也。若其气不上冲者,恐下后邪或内入,胃气已伤,将有逆变,尚未可知,桂枝汤不可与也。姑待其变,然后随证治之可也。

志:金氏言,气上冲者,谓太阳之气,从下而上,根气盛,不因下后内陷,故上冲也。可与桂枝汤,以解肌中之邪。若不上冲者,太阳之气下陷,邪亦从之内入,毋庸桂枝以解肌,故曰不得与之。

按:上冲,诸家未有明解,盖此谓太阳经气长冲,为头项强痛等证,必非谓其上冲心也。

石头记:

太阳病下后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1:气上冲,2:结胸(实证如心梗)3:痞证(偏气)4:下利不止(到太阴)。1、2、3还在阳证。

结胸条文:1.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伤寒论》结胸禁忌与死证:

太阳百十五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1:结胸之病,误下而来,误下伤中,胃气上逆,则成结胸,脉见寸浮关沉,若误下中败而结胸(里虚误治),则脉浮大,绝无沉意,浮而大散,重按无根之义。其脉浮大,中寒之极,阳根欲绝,误用大陷胸汤,不能泻胸上之实,而反亡阳败中,故下之则死。其脉浮大,中寒之极,不能治标,反亡其本,故下之则死。按;里虚误下,阳气被格,则阳根欲绝,则脉浮大,绝无沉意。伤寒二日阳明浮大,此大而有力。区别本条,大无沉意,大而无力,大无缓象,重按无根也,证状也不同,故其辩不难。(太阳七十四,也是脉浮而大,内虚之浮大与二阳合病之浮大。本条浮大内虚也,中寒之极,下之则死。)(目前出现过三次脉浮大之象。)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1:结胸之病,是为病实,迁延日久,若见烦燥,则上热极矣。上热极者,下寒必极,如是者,虽不下,而亦死。结胸之病,是为病实,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脉或见上条脉浮大。2:非死于上热,非死于下寒,乃死于中气之败,此为*师最经典的一名话,中医最经典的真理,切记,深刻认识此句,临病用寒热之药,则为指杂。

按;上条浮大,下之则死,是根绝之脉象。本条烦燥是病象也死,是结实热烦,加火飞之烦。一言脉一言证,也就是上条之脉对应本条之证。

痞证条文:

痞证的形成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本发汗作解,医者误下所致痞)、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肤瞤瞤者,难治。今色微*,手足温者易愈。(医者一误再误)、病发于阳(太阳中风为阳邪)而反下之(本应桂枝汤辈发汗,而医误下之),热(邪热)入因作结胸(痰饮强人邪热与痰或水结);病发于阴(太阳伤寒)而反下之(本应麻*汤辈发汗),因作痞也(脾虚寒家与邪互结则为痞,若此人痰饮强人与邪结亦可寒实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表未解本应发汗而反下之表解方可下之,故结胸下之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结胸者,津液受阻,津液不上承,颈项失养故也),如柔痓状(因中风伤津则为柔痉),下之则和(已成结胸故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一热痞(一)、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连泻心汤主之。(二)、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连泻心汤。(三)、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芩汤;若呕者,*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芩汤属寒热错杂于中焦,以本虚而湿热寒互结,若寒重呕者加生姜半夏以加重温之力。二寒热互结痞(一)、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二)、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三)、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三寒热错杂痞(一)、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二)、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连汤主之。四气痞(一)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二)虚挟饮冲逆致噫之痞、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二)气郁而成痞(1)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气机郁滞结于胁下),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2)、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3)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而不利者(大柴胡)汤亦主之、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五痰痞(一)、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六水痞(一)、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二)、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七)痰痞(一)、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八)协热利痞、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九痞证坏病(变证)、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人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下利条文:

太阳经下利证治

1.1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证治

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的病证同时发生,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参:

太阳与阳明合病,言其既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太阳经表证,同时也有面色缘缘正赤,额头作痛,目痛鼻干,卧寐不宁等阳明经表证,本条文下利证多因风寒之邪,束于肌表,不得外解,便传入里,内迫阳明,致使大肠传导失职,故下利而作,此下利特点为水粪杂下(即水样便),无恶臭味,无肛门灼热及里急后重等异常,此病虽涉及到太阳和阳明两经,但其病机是有侧重点,仲景将此条文归为太阳经篇中,故侧重于太阳经证,治疗仍以太阳表证为主,使表解则里自和,方可用葛根汤,即用桂枝汤加麻*与葛根[3]。方中葛根为君药,既能辛散解表,又能升阳止利,且入脾胃经,升发清阳,鼓舞胃气上行而奏止利之功,使津液不能下趋大肠;合麻*,增强解表之力;桂枝、芍药辛甘化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桂枝汤主要是调和阴阳,调和营卫;大枣、生姜、甘草健脾和胃,脾胃健运,升降复常,则下利可止。葛根汤治下利,不仅是表里同治的先驱,也体现了逆流挽舟诊治方法

1.2协热下利证治《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

参:

本证本为太阳病,桂枝证,当用汗解,误用下法,导致邪热内陷,热迫大肠,传导失职而下利不止,病变重心在胃肠里热,下利的特点为臭恶黏稠,肛门灼热,方用葛根*芩*连汤,表里双解,清热止利。

《伤寒论》第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参:

本证多因屡误用下法,致中阳损伤,脾失运化,清气不升而致精微下趋,故利不下止;下利特点为溏薄质稀,腹痛绵绵,心下痞鞕,故用桂枝人参汤,本方即为理中汤加桂枝,重在温中散寒,桂枝后下,意在解表,全方有表里两解之功。以上两个方证,都被称为协热下利,两者下利的病机迥异,前者是热迫大肠兼表证,属表里俱热的实热证,后者是脾胃虚寒兼表证,属表里俱寒的虚寒证。

2阳明与少阳合病下利证治《伤寒论》第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参:

本条文是阳明与少阳合病,多由邪热盛实,热迫阳明导致津液从旁而下,此为热结旁流之下利,因阳明属胃土,少阳属胆木,胆胃为木土之腑,有互相克制之意,胃主受纳腐熟,胆主疏泄,胃肠的受纳消化功能需要胆的疏泄作用,现胆胃俱病,邪热炽盛,直走大肠,逼迫津液下陷,故发下利;下利病情的顺逆,犹需参合脉象,仲景辩证推崇脉证,根据中医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若脉象出现滑数之象,表明中土虽受木克,但胃气未衰,少阳木气不胜,疾病易愈,故为顺,所谓“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若见少阳弦直之脉,表明木旺乘土,胃气已衰,疾病难治,故为逆,所谓“负者,失也”。土虚被旺木所乘,是为贼邪,故说“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滑主宿食,数主有热,为阳明宿食之象,无木邪克害之象,脉证相符,故用大承气汤泄热导滞,急下存阴,此法体现了《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的“通因通用”的治法。

3少阳经下利证治3.1太阳与少阳合病下利证治《伤寒论》第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芩汤;若呕者,*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参:

此条虽言“太阳与少阳合病”,但观其证候与方药,却无太阳之证,方无太阳之药,则病机的重点在少阳。本证属邪犯少阳,热邪内迫阳明,大肠传导失职,逼津下陷,此下利特点多因少阳热郁,疏泄不利,而出现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异常,可伴有腹痛,口苦,脉弦数等症,治疗用*芩汤清热止利,*芩苦寒清少阳郁热以止利;芍药酸苦微寒,坚阴止利,缓急止痛;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本方为治疗热利的祖方,被清代·汪昂称为:“为万世治痢之祖”[6]。金·张洁古根据“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理论[7],以本方去大枣,加木香、槟榔、肉桂等,化裁为芍药汤,成为后世治疗痢疾的常用方。凡言合病者,虽言其始,其末终有所主,虽是二经合病,病偏重于某经仍当从某经论治。

在《伤寒论》中关于二阳合病并有下利的条文有三条,即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是太阳表邪内迫大肠所致,病机侧重于太阳,故以葛根汤发汗解表,升阳止利;第条阳明与少阳合病之下利,是属于热结旁流,病机偏重于阳明,故用大承气汤通腑泄热导滞而止利;第条太阳与少阳合病之下利,是少阳邪热内迫阳明所致,应该是属于少阳与阳明合病,病机侧重于少阳,故以*芩汤清热止利。故成无己云:“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在表,当与葛根汤;阳明少阳合病,下利在里,可与大承气汤;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故以*芩汤和解之[8]。”

3.2少阳兼里实下利证治《伤寒论》第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参:

少阳之邪气,内传阳明,少阳枢机不利兼有阳明里实,热结旁流而下利,则以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以痛下里实;若少阳郁热兼见阳明里实,因误用下法,使少阳未解,里实未去而下利者,先与小柴胡汤,后以柴胡加芒硝汤和解少阳兼以泻热去实,正如第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4太阴经证治4.1虚寒下利证治《伤寒论》第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参:

太阴病以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寒湿内盛,升降失常为基本病机。脾阳被寒邪所伤,运化失职,寒湿内停,胃肠气机阻滞不畅则腹满;胃气不降,浊阴上逆则呕;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受纳功能减弱,因而食不下;自利是指自发性的下利,并非误治,乃脾家自伤,若失于治疗,脾虚不复,中阳虚弱,日益加重,故自利益甚;中焦阳虚,寒凝气滞,腹失所养,气机时有凝滞,故时腹自痛,常表现为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得温则减;如误用下法,则会使中阳更损,脾胃更弱,运化停滞,寒凝气滞更甚,会导致胸下结硬。

4.2寒湿下利证治《伤寒论》第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参:

自利是太阴病的主症之一,乃由于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寒湿内盛,水湿下渗所致;因无热邪,仅仅是因脾胃阳虚,寒湿内停,津液未伤,故口不渴。自利不渴不仅可以与里热下利的口渴作鉴别,亦要与少阴病“自利而渴”相鉴别,太阴病自利不渴是脾脏有寒,中焦虚寒下利,一般无口渴;里热下利为热邪伤津所致,故口渴;少阴病自利而渴为肾阳虚不能蒸化津液上达所致,故亦口渴。太阴病总病机是脾脏虚寒,自利不渴就是太阴虚寒下利的特点,治疗用温里之法,即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止利,可用四逆汤、理中汤一类的方剂。5少阴经下利证治5.1阳虚阴盛之下利证治《伤寒论》中属于阳虚阴盛导致的下利者,条文在少阴经有第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第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第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至一作足)灸少阴七壮”;

第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参:

仲景云:“少阴病形悉具”,故可见“但欲寐”,“脉沉”,“自利而渴”,“欲吐不吐”等阳衰阴盛之象,而“小便色白”作为少阴病阳虚阴盛的辨证依据。此证的治疗应当回阳救逆,温肾暖脾,仲景提出用四逆汤方。

方中附子入肾经,为温肾回阳之主药,大辛大热,作用迅速,通十二经;干姜入脾经,温脾散寒,以壮后天之本;炙甘草健脾益气,缓二药峻烈之性;三药合用,共奏回阳救逆,温补脾肾。

5.2阴盛格阳之下利证治《伤寒论》第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参:此条文所论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为少阴寒化证典型症状,在此基础上,若见脉微欲绝,此提示真阳衰竭之象。阳气极虚,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外越,则身反不恶寒;虚阳上浮则面色赤;除了主证外,还有或然证:阴寒凝结,脾络不通则腹痛;阴寒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干呕;虚阳上浮,扰及咽部则咽痛;阳气欲绝,下利至甚,无物可下,阴液将竭则利止脉不出。此证较四逆汤证危重,故仲景用通脉四逆汤即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加重附子、干姜的用量,附子要大枚,干姜由二两加至三两(强人可四两),以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5.3阴盛戴阳之下利证治《伤寒论》第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与第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参:

这两条条文属于阴盛戴阳证,此种下利不但阳气衰微,寒邪内盛,虚阳被格于上所致,仲景用白通汤治之,此方由四逆汤变化而来,去甘草之缓,急以葱白迫阴寒之郁,辛温通阳,并合姜附温脾肾。服汤若仍利不止,无脉干呕而烦者,加猪胆汁以及人尿,以之咸寒反佐,引阳药入阴分。

5.4下焦不固下利证治《伤寒论》第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第条:“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参:

此两条属少阴虚寒性下利便脓血的桃花汤证,本证系脾肾阳衰,统摄无权,以至大肠滑脱不禁而下利不止,脾不统血,络脉不固,,故利下而带脓血,本属于虚寒,因此虽便脓血必无里急后重,无臭秽之气,且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口痰不渴,舌淡苔滑。此与热性下利便脓血之脓血色鲜,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腹痛如绞,口渴喜冷,舌红苔*之证迥别,故以桃花汤温下涩肠固脱。赤石脂为涩肠固脱的主药,辅以干姜温中阳,佐以粳米益脾胃。三药合用,可提高涩肠固脱的功效。

6厥阴经下利证治6.1上热下寒下利证治《伤寒论》第条:“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参:

此条文适用于寒热错杂之久利,乌梅丸主治蛔厥,又治久利。方中乌梅味酸入肝,兼具有益阴柔肝,涩肠止泻;附子、干姜、蜀椒、桂枝取其温以祛下寒;*连、*柏,取其苦寒清上热;人参、当归补气养血;米饭、蜂蜜和胃缓急;本方酸苦辛甘并投,寒温攻补并用,清上温下,健脾运化,安蛔止痛,止利。

6.2肝经湿热下利证治《伤寒论》第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与第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参:

此为肝经湿热郁滞,热迫血分,灼伤络脉,腐化为脓以致泄利下重便带脓血,其特点为下利脓血,里急后重,下利物臭秽而粘,腹痛,发热口渴等异常,方用白头翁汤清热燥湿,凉肝止利。方中白头翁善于清肠热、疏肝凉血。

李老师:

此处用下法是逆,只是有人身体不错,还有气往上冲,这是个势,用桂枝汤,但四诊合参,神气形,饮食睡眠,脉,判断它在哪个层次。去体会人体本来的常态,把病放在人当中考虑。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方有执:

坏,言历遍诸家治而不愈。则反复杂误之余,血气已惫坏,难以正名名也。不中,犹言不当也。末三句,言所以治之法也。盖既不可名以正名,则亦难以出其正治,故但示人以随机应变之微旨,斯道之一贯,斯言尽之也。

成无己:

此坏病是医生治坏也。脉浮紧,发热,不汗出,伤寒也,可与麻*汤。

丹波元简:

如汗后,亡阳动经,渴躁谵语。下后,虚烦结胸痞气。吐后,内烦腹胀满。温针后,吐狃惊狂之类,纷纷错出者,俱是。既为前治所坏。

李老师:

三日,已发汗是对的,若吐若下若温针是乱治,坏病者:有些表里同病,有些层次乱了,不清晰了。

观其脉证,是看他的当下是阴转阳,还是阳转阴。

桂枝汤是阴弱阳浮,中不足表不和的体质。邪气不出,正气收不住,所以自汗出,我们用增加人体的浓度,酸甘辛的药物,阖补方子。

它是脉浮紧,表封闭的厉害,发热又无汗,里本来热,这是个闷烧的状态,不需要再增加他的浓度了。(麻*解表不增加浓度,而大枣阴则浓度高)

刘渡舟医案:结胸与痞证:

小结胸证案:刘渡舟医案:孙xx,女,58岁。胃脘疼痛,按之加甚;且心下部位有一包块外鼓,大如鸡蛋,按之濡软而不硬。饮食正常,但大便不爽,舌质红,苔*,脉弦滑。《伤寒论》说:“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糖栝蒌30克、*连9克、半夏9克。服药二剂后,大便泻下*涎许多,尔后胃痛止而包块消。小结胸证是由于痰热邪气凝聚于胃中,阻塞气机所引起。“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是本证的诊断依据。由此可见,大小结胸证的主要区别是在于病变范围的大小不同,也正是由于病位大小不同,所以要采用不同的方药治疗。

案:孙某,女,54岁。胃脘疼痛,已有月余,痛处微见高起,按之则痛。西医怀疑是癌,建议做钡餐造影,以便确诊。在未检查前,疼痛突然加重,找笔者诊视。察脉弦而滑,苔*略腻,问其饮食尚可,大便虽通但不畅,小便色*,心烦急躁。综合分析可知,弦滑脉主痰饮;苔*腻,反映痰与热瘀;心下高起,按之则痛,为痰热内结,脉络瘀滞于心下之证。为疏/p>

糖瓜蒌一枚(剪成条先煎)、*连9克、枳实9克、郁金9克、半夏15克

服一剂痛减大半,再服一剂,大便泻下*涎,胃脘痛止。结胸可分为大结胸、小结胸以及寒实结胸等证候。

案:大**连泻心汤证

(1)鼻衄案刘渡舟医案:孙xx,男,62岁。经常性鼻衄,达6年之久,近日鼻衄又犯,出血量较多,伴见心烦不眠,心下痞满,小便色*,大便秘结,舌质发紫舌尖红赤,脉弦数。心胃火炽,上犯阳络,当泻火气以安血络。

大*6克、*连6克、*芩6克。用沸开水泡渍,代茶饮服,一剂而愈。

(2)齿衄案刘渡舟医案:刘xx,女,30岁。齿衄半个多月,心烦,夜寐多恶梦,小便*赤。舌质红,苔薄*,脉滑。以泻心火为先。

大*6克、*连6克、*芩6克二剂。

服药后小便*色加深而味浓,随之妞血明一显减少。此热从小便而去,改用清胃滋阴之法。

生石膏15克、知母9克、竹叶10克、粳米10克、玄参12克、生地10克、龙骨10克、牡蛎15克、炙甘草6克四剂后,诸证皆消。

大**连泻心汤是治疗火热邪气痞结于心下而致“火热痞”的一张名方。仲景用“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连泻心汤主之”共二十余字,就把“火热痞”的病机,病位,病性,主要脉证,治则与方药概括无遗。但是,临床辨证时,仅仅据此还是很不够的,往往需要参考一些其它症状,如火热邪气上扰,多见心烦,或衄血吐血咳血等;火热邪气迫于小肠则小便*赤;火热痞塞心下,影响胃肠气机不利,可见大便秘结或大便不爽。此外,舌质红绛,苔*芩也常可见到。如果能综合多方面的火邪表现,结合主证主脉,则可准确无误地作出判断。

从上面二个案例可以看出,本方对于火热邪气引起的出血治疗效果是很好的,唐容用在《血证沦》中治疗血病的第一张方子就是此方。但是,唐容用使用的是煎煮方法,与《伤寒论》的沸水泡渍法不同。《伤寒论》要求“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取药物寒凉之气以清中焦无形之邪热,而不取其苦泄之味以防直走胃肠。唐容用用煎煮法是从《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中的“泻心汤”而来。泻心汤的药物组成及剂量与大**连泻心汤都一样,但仲景用煎煮方法,要求“顿服”,来治疗由于“心气不足”所致的吐血、衄血,目的在于取其味厚力大而清泄血分之热。所以,虽然组成的药物相同,但煎服法不同,则其效应也各不相同。

(3)牙痛案刘渡舟医案:吕xx,男,54岁。与妻子争吵之后,火气上攻,牙痛腮肿,吟痛之声闻于房外。视其牙龈红肿,舌质红而苔*,脉弦大有力。询知大便己二天未解。

大*9克、*连9克、*芩9克。沸水泡服,一剂后大便日泄4次,牙痛立释。(4)惊狂案刘渡舟医案:某司机患精神分裂症,十多天昼夜不眠,惊惕烦躁,怒目视人。病从气恼而起,气火充斥三焦。大便已6日未解,口中臭秽。舌苔*厚,脉洪大。服大**连泻心汤一剂,平平无奇;又服一剂后腹痛欲泻;待三剂服尽后,大便泻下较多,烦躁虽有减轻但仍处亢奋状态。于是增加大*剂量至15克,药后大便畅泻,夹粘滞物甚多,顿时便觉神疲思睡。卧于床上熟睡二天,醒后神志清爽,已复常态。

大**连泻心汤,由于组方用大*,*连,*芩三味药物,所以又俗称为三*泻心汤。本方虽然见于《伤寒论》中,但很可能由伊尹所创制。在医学史上,伊尹是中医最早的方剂学著作《汤液经》的作者,所以后世医家将本方称为“伊尹三*泻心汤”。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用本方治疗疾病的医家是西汉的淳于意,治疗中下俱热的“涌疝”证,这在《史记》中有详细的描述。书中将此方称为“火齐汤(“齐”字通“剂”)因而,三*泻心汤很可能就是专门治疗火热病证的火剂门的主方。此方传至东汉末年,被张仲景收人《伤寒杂病论》之中。到了宋朝,《和剂局方》明确指出了本方具有泻三焦实热的功效,是火剂中的代表方,可以治疗“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之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庴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小儿积热”。所以,现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火气内盛,上攻外达所引起的各种火热病证。

(5)脱发案刘渡舟医案:余xx,男,42岁。患脂溢性脱发,每日晨起枕头旁落发成片,用梳子梳头时头发脱落更多,头顶部毛发稀疏见秃。头皮搔痒难忍,以手指揩而嗅之,有一股难闻的臭味。舌质红绛,脉数。辨为心火上炎,血不荣发。

大*6克*连6克*芩6克三剂。服药后小便色*如柏汁,大便泻利,热从二便而去,从此头皮痒止而发不再落。

发为血之余而心主于血。心火内盛则血热,血热则不能荣于毛发,发根不固所以脱落。用三*泻心汤泻心火而凉血,所以能坚固毛发,这也是不治而治的一种体现。

刘渡舟治下利医案:

验案赏析

例1

王??,男,46岁。

大便下利达一年之久,先后用多种抗生素,收效不大。每日腹泻3~6次、呈水样便、并挟有少量脓血、伴有里急后重,腹部有压痛、以左下腹為甚,畏寒、发热(37.5℃左右)、舌红、苔白、脉沉弦。粪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及少量吞噬细胞。西医诊断為“慢性菌痢”。辨证,脾臟气血凝滞,木鬱土中所致。治法:调脾胃阴阳,疏通气血,并於土中伐木:

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10g、生薑10g、大枣12枚

服汤两剂,下利次数显著减少,腹中颇觉轻松。三剂后则大便基本成形,少腹之里急消失。服至四剂则诸癥霍然而瘳。

[按语]患痢日久,致脾胃不和,气血不调。腹泻而痛、里急后重,痛则不通,為脾家气滞血瘀之象。脾為土,肝属木,脾家气血不利,而使肝木之气不达,故其脉见沉弦。又因久利伤阴,气血鬱滞,脾阴不和,故见舌红。治用桂枝加芍药汤以调和脾胃,疏通气血,益脾阴,平肝急,兼能疏泄肝木。本方用於太阴病之下利、腹痛,别具一格。正如李东垣所说:“腹中痛者加甘草、白芍药。稼穑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之妙法也”。临牀运用本方时,如能抓住脾胃不和,气血不利和肝木乘土三个环节,则用之不殆,歷验不爽。

例2

姜??,男,17岁。

入夏以来腹痛下利,一日六七次,后重努责,下利急而又排便不出,再三努责,仅屙少量红色黏液。口渴思饮、舌苔*腻、六脉弦滑而数。此為厥阴下利,湿热内蕴,肝不疏泄,下伤於肠。唐容川所谓“金木相珍、湿热相煎”也。疏方:

白头翁12g、*连9g、*柏9g、秦皮9g、滑石15g、白芍12g、织壳6g、桔梗6g

服两剂,大便次数减少。又服两剂,红色黏液不见,病癒。

[按语]本案為热性痢疾,又称“滞下”。《内经》谓之“肠辟”,《伤寒论》称為“热利”。夫热性急而湿性缓,故有暴注下迫而又后重难通之状,这是湿热下利的一个主要特徵。《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若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於热”也。湿热鬱滞,腐血伤肠,损伤脉络,则下脓血,或见红色黏液。本案辨证当抓住两个主癥:一是下利时里急后重;二是伴有口渴欲饮。故用白头翁汤加减治疗。陈修园说:“病缘热利时思水,下重难通此方诊”。本方即能清热燥湿,又能凉血清肝,临牀上用治阿米巴痢疾,效果理想。对湿热下蕴之下利,服之即效。如果湿热下利兼有阴血虚者,可加阿胶、甘草滋阴缓中。

产后下利案一则:


  崔某,女,35岁。产后患下利,前医作脾虚论治,曾服不少补脾药而无效。证见下利而口渴,舌绛而苔薄*,脉沉略滑。初以为厥阴下利,投白头翁汤不效。细询后,知有夜寐不佳,咳嗽而下肢浮肿与小便不利等证。
  猪苓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滑石10克、阿胶10克.
  连服五剂后,小便畅利,腹泻随止,其它各症亦消。

小编的话:

摸索的过程,很幸运,有很多老师帮我,想起看到一个短视频,一个大姐为了给自己的孩子看病,家里又没有钱给孩子去治疗,字都认不全去自学中医,人家问她:你看的懂吗?她说:看的懂,我照着上面的开药给她吃,比之前好多了。

又联想到这一路遇到无数的派别,这个母亲是什么派别?

有条件的患者找自己满意的很好的医生,没有条件的怎么办呢?以平人之思,她不担心把女儿吃坏吗?是药三分*啊!

大姐会不会是好的医生我不确定,但我知道有人学遍本领,跋山涉水,暗夜行走只是要见一朵花,这比习医还是其它本身,更让人不可自弃的生命之重!

图为竹山书院连山先生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