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uppergastrointestinalbleeding,UGIB)
中消化道出血(mid-gastrointestinalbleeding,MGIB)
下消化道出血(lowergastrointestinalbleeding,LGIB)
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速度、出血部位及性质,与病人的年龄及循环功能的代偿能力有关。
一、呕血
是UGIB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近,出血量大者常有呕血,出血量少则可无呕血。出血速度慢,呕血多呈棕褐色或咖啡色;短期出血量大,血液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即呕出,则为鲜红或有血块。
二、黑便
呈柏油样,黏稠而发亮。多见于UGIB,高位小肠出血乃至右半结肠出血,如血在肠腔停留较久亦可呈柏油样。
三、便血
多为MGIB或LGIB的临床表现,UGIB出血量ml,可有便血,大便呈暗红色血便,甚至鲜血。
四、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急性大量失血由于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而导致周围循环衰竭。
表现为头晕、心慌、乏力,突然起立发生晕、肢体冷感、心率加快、血压偏低等。严重者呈休克状态。
此阶段比较凶险了,救治不及时,会危及生命!
五、贫血和血象变化
急性大量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但在出血的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在出血后,组织液渗入血管内,使血液稀释,一般须经3~4小时及以上才出现贫血,出血后24~72小时血液稀释到最大限度。贫血程度除取决于失血量外,还和出血前有无贫血基础、出血后液体平衡状况等因素有关。出血2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计数即见增高,出血停止后逐渐降至正常。
急性出血病人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在出血后骨髓有明显代偿性增生,可暂时出现大细胞性贫血;慢性失血则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六、发热与氮质血症
消化道大量出血后,部分病人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持续3~5天后降至正常。发热的机制可能与循环衰竭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有关。
由于大量血液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在肠道被吸收,血中尿素氮浓度可暂时增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一般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约24~48小时达高峰,大多不超出14.3mmol/L(40mg/dl),3~4日后降至正常。氮质血症多因循环血容量降低,肾前性功能不全所致。
(1)本文参考人卫版第9版内科学。
如有书写纰漏,欢迎批评指正!本文为科普文,如侵权,联系我删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