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血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伤寒论ldquo结胸证rdqu [复制链接]

1#
北京医治青春痘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111/8578752.html

(图片来源于网络)

摘要:“结胸证”是《伤寒论》中记载的以胸膈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其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均有其特殊性。同时,与“脏结证”、“痞证”、“少阳证”、“胸痹病”、“悬饮证”等病症在临床表现上有相似之处,但在病因病机及治疗上却不尽相同。“结胸证”与现代临床上的急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等炎症类病症相似,准确的辨识“结胸证”对正确领会仲景处理太阳坏病的思路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结胸陷胸汤辨析

“结胸证”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篇,在病因病机及处方用药上有其独特之处。同时,又与“脏结证”、“痞证”、“少阳证”、“胸痹病”、“瓜蒂散证”、“十枣汤证”等在症状上有相似之处。明确“结胸证”的脉因证治,辨析其与类似证的区别与联系,对于领会仲景处理以结滞不通为主要表现病症的思路大有裨益,同时也为临床上正确辨识“结胸证”类病症并施以正确方药打下基础。

1、“结胸证”的脉因证治

1.1、“结胸证”的病因病机

仲景将“结胸证”的病因总结为“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张隐庵认为此处“病发于阳者,发于太阳也”。阳经有三,即太阳、阳明和少阳,仲景在“病发于阳”后面用了“反下之”,可见此处应用下法是属误治。在三阳为病中,太阳宜汗解,阳明宜通下,少阳宜和解。可见,若此处的“阳”是指阳明,则下法属于正治,而不应以“反”字对此加以否定;若此“阳”是指少阳,则病当有“寒热往来”的少阳证表现,因而,此处的病发于“阳”应是指太阳而言。而对于太阳为病,或寒伤营而为伤寒,或风伤卫而为中风,前者为阴,后者为阳。舒驰远认为此处“病发于阳,为风伤卫”,因阳位高居于上,所以误下后容易引邪深入而结硬于胸部。因而,更确切的说,此处的病发于“阳”应该是指太阳中风证。而若是太阳中风证,出现诸如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表现,医者自当应用桂枝汤类方剂以发汗祛风,但此处却使用“下”法,因而可以推测此处的太阳中风证必有内入阳明之势,必伴有口渴、便干、心烦等“可下”之症状,*元御曰:“病发于阳者,多入阳明而为热”。在脉象上,这种太阳中风证伴有里热渐成的脉象表现为“脉浮而动数”,“数”即是阳气不得通达累积在表之象。里热虽见,但表邪未解,病在表者,当先解表,若过早使用下法,容易损及中气,使得升降逆施,表阳内陷,与水气互结于胸部而成结胸。综上所述,结胸证的病因为太阳中风证误下所致,核心病机为水热互结于胸膈。

1.2、“结胸证”的临床表现

“结胸证”既为水热互结于胸部,必然阻碍胸膈部位的气机运行,因而其基本的临床表现为“痛”,条文中亦有诸如“按之痛”、“膈内拒痛”、“心下痛,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按之则痛”等诸多关于痛的描述;水热之邪结于胸膈部位,胸膈乃心肺之所居,肺气不降则“短气”,君火上扰则“烦躁,心中懊侬”,上部之热不得下行而外散则“但头微汗出”;而胸膺邪实盘踞,气机不得舒展,自然会因此而不得俯伏,因而会保持头颅后仰的姿态,即原文中所提到的“项亦强,如柔痉状”,汪苓友曰:“夫结胸证至项强,则其邪紧结于胸,胸中满实,其势常昂,有似反弓之状,故云如柔痉也”;正如*元御所言:“结胸者,异日之阳明”,若结胸证与阳明腑证相合,则会出现“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的阳明腑证症状。

“结胸证”的基本脉象为“寸脉浮,关脉沉”,关部脉沉为中阳不足,阴邪盘踞之象,为“医反下之”,挫伤中气,升降逆施,浊邪停滞所造成,这个中气受损的过程在脉象动态变化上体现为“动数变迟”,而下法所造成的脉象结果自然是“脉沉而紧”。此处脉象之紧,汪苓友认为是指实邪结聚之深而言,非指寒邪凝滞,指出:“邪热当胸而结,直至心下,石硬且痛,则脉不但沉紧,甚至有伏而不见者,乌可以脉沉紧为非热耶”。水热结于胸部,上焦之气壅阻而不得下行,气机壅滞于胸膈之上在脉象上体现为“寸脉浮”。

1.3、“结胸证”的治疗

针对“结胸证”的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仲景处以大陷胸丸、大陷胸汤以及小陷胸汤予以治疗。大陷胸丸由大*、芒硝、葶苈子、杏仁、甘遂、白蜜组成,其中,大*、芒硝通降腑热,给胸中之热开通去路,葶苈子降泄肺中之饮浊,杏仁通肺气之滞,甘遂逐胸胁之水,用白蜜为丸,意在缓和诸药之力,防中伤阳陷,体现仲景固护脾胃思想。此处用丸剂意在缓和,因此证病程较“大陷胸汤”证病程稍长,“项亦强,如柔痉状”可为时间较长之佐证,病程长则正气虚损,因而用丸剂可以起到缓下结热、顾护正气的作用,固尤在泾言:“大陷胸丸以荡涤之体,为和缓之用,盖以其邪结在胸,乃至如柔痉状,则非峻药不能逐之,而又不可以急剂一下而尽,故变汤为丸,煮而并渣服之,乃峻药缓用之法。峻能胜破坚逐实之任,缓则能尽际上迄下之邪也”;相对而言,大陷胸汤证的病程则稍短,正气尚足,因而其主要由大*、芒硝、甘遂三味药,效专力宏,意在速下结热,以防日久伤及正气;除大陷胸汤和大陷胸丸外,在“结胸证”的治疗上还有小陷胸汤一法,小结胸证较大结胸证范围小、病势缓、病情轻,汤既有大小之别,证亦有轻重之殊,小结胸证在病机上与大结胸证亦稍有不同,大结胸为水结在胸腹,故其脉沉紧,小结胸是痰结于心下,故其脉浮滑,因而在用药上并未应用诸如大*、甘遂等峻猛之药,而是以*连、瓜蒌和半夏三味为组成,*连可除心火之烦,瓜蒌可去胸中之浊,半夏可降胃气之逆,三药相合使得热去结散,自然小结胸证邪去病愈。该方组方简单,剂量较轻,因邪气仅陷于中焦脉络,未及于下焦,是名小。

2、“结胸证”与类似证的辨析

2.1、“结胸证”与“脏结证”的辨别

“结胸证”与“脏结证”有共同的特点——“结”,即两者都存在结滞不通的症状,因而仲景在描述“脏结证”的临床表现时指出“如结胸状”。然而,“结胸证”与“脏结证”在病性上有阴阳之异,“结胸证”属阳,“脏结证”属阴,因而,原文中特别提出“脏结无阳证”,意在与“结胸证”区别开来,而原文中所说的“不往来寒热”显然是为了与同样具有结滞不通症状的“大柴胡汤证”相鉴别,而“饮食如故,时时下利”的描述也提示病在脏间非在胸胃。“脏结证”的阴象突出表现在舌象上,即“舌上苔滑”、“舌上白苔滑”,此种舌象表明阳气微弱,一派阴霾,故“难治”,更因阳气衰微而“不可攻也”。在脉象上,虽然“结胸证”与“脏结证”均有寸脉浮的表现,但是关脉的形态却大相径庭,“结胸证”表现为“关脉沉”,而“脏结证”表现为“关脉小细沉紧”,小、细、沉、紧的脉象再次表现出来“脏结证”的阳气微弱。值得注意的是,近代经方家胡希恕提出“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的“痞”实为脏结而非痞证,其认为此痞是指痞块而言,后文中的“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可以作为佐证,从文中描述可以推测,此处的“痞”与现代的恶性肿瘤类疾病当有相似之处。

2.2、“结胸证”与“痞证”的辨别

“结胸证”与“痞证”在病位上同属于心下,在病因上均是由于“医反下之”所造成,所不同的是,“结胸证”在下之前是“病发于阳”,而“痞证”在下之前属于“病发于阴”。“病发于阳”者阳气偏盛,“病发于阴”者阳气不足。在应用下法之后,下伤中阳,脾胃升降逆行,导致脾气不升而胃气不降。对于“病发于阳”者,胃气不降导致胃腑之阳阻于胸膈,与水互结而成结胸;对于“病发于阴”者,胃气不降导致胃中浊阴阻于心下,阻隔胆胃之气而成痞证。就临床症状而言,“结胸证”以“心下痛,按之石硬”为主,而“痞证”以“心下痞,按之濡”为主,“结胸证”以阳热表现为主,故多以峻下之药通腑泄热,“痞证”以上热下寒为主,因而用药多寒温并用以清上温下。*元御指出:“未成阳明,下早而成结胸,将成太阴,误下而为痞,则阳明不成阳明,太阴不成太阴”。

2.3、“结胸证”与“少阳证”的辨别

少阳经循胸胁,夹胃口。若少阳之气不降,阻于胃口,浊阴壅塞易成心下硬满之证,因而与结胸证有类似之处。陈亮斯认为“结胸证”乃“邪留胸而及于胃,胸胃俱病,乃成结胸”,“如胸有邪而胃未受邪,则为胸胁满之半表半里证,如胃受邪而胸不留,则为胃家实之阳明病,皆非结胸也”。可见少阳证之心下硬满多偏于胸胁,且往往伴有往来寒热、痛连胸胁的症状。病在少阳则以和解为法,故多以柴胡剂治之,《伤寒论》中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所治之证均有心下或胁下硬满的症状。此外,若太阳与少阳并病,太阳不开,少阳不降,浊阴壅塞于胃口而见心下硬满,也与结胸之情形相似,然而太阳与少阳并病除胁下硬满外多兼有“颈项强”等太阳表邪未解及“往来寒热”等少阳枢机不利的表现。若妇人经期伤寒或中风,邪热入于血室,结于厥阴肝经,也会出现胸胁硬满的状况,而妇人经期感寒因热扰血室,在出现胸胁硬满的同时会伴有精神异常症状。

2.4、“结胸证”与“胸痹病”的辨别

与“结胸证”类似,“胸痹病”亦以疼痛为主要表现。从病位而言,“结胸证”多位于胸膈、心下部位,甚则累积少腹。“胸痹”证多涉及胸背,甚则“胸痛彻背、背痛彻心”;从病因而言,“结胸证”为“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经热内陷胸膈而成。“胸痹病”则“责其极虚也”,为胸阳不振,阴寒凝滞所致;从脉象而言,“结胸证”主要表现为“寸脉浮,关脉沉”。“胸痹病”主要表现为“阳微阴弦”;从治疗上而言,“结胸证”以陷胸类方剂为主,主通腑泄热,逐水涤饮。“胸痹病”则以瓜蒌、薤白、白酒等药为主,主温振胸阳,逐痰涤浊。

2.5、“结胸证”与“抵挡汤”证的辨别

“结胸证”与“抵挡汤”证的鉴别意义在于两则都存在以“沉”为主要表现的脉象和以“硬满”为主要表现的症状,故原文中有“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的描述。虽两者有共同点,而其不同点也相当明确。“结胸证”为水热互结,病位在胸膈,关脉虽表现为沉脉,但寸脉体现出浮象,患者情志以“烦躁”、“心中懊侬”为主,治疗上以泻热逐水为法;“抵挡汤”证为热入血室,病位在少腹,脉象体现为“脉微而沉”、“脉沉结”,并无浮象,此外,因热扰神明,出现以“其人如狂”为主要表现的情志异常症状,治疗上以活血逐瘀为法。

2.6、“结胸证”与“瓜蒂散证”、“十枣汤证”的辨别

“瓜蒂散证”乃痰浊横塞胸膺,亦出现胸中痞硬的症状,此处与结胸证的不同点在于由于浊阴填塞胸膺,气机不得下行,在一派浊阴之象的同时出现“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的表现,可以作为与“结胸证”的鉴别。“十枣汤”证同“结胸证”的共同点在于水饮结于胸胁,但“十枣汤”证水饮重而无热,故其临床表现以下利、呕逆、汗出、心下痞等水气中阻的表现为主,治疗上以甘遂、大戟、芫花峻逐水饮,使水去病止。

3、体会

通过对“结胸证”的体会可以看到,《伤寒论》的条文前后互参,左右互证,条分缕析,层次分明。学习《伤寒论》的过程应该做到全局把握,前后联系,注重细节,揣测医圣言外之意、话外之音。只有不断的体会、玩味仲景的字里行间,才有可能领会仲景的深意,掌握六经的精髓。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