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重症监护病房与器械相关感染
、如何诊断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
中央导管呈留置状态或当天拔除中央导管或前一日已拔除中央导管的患者,首次满足以下标准之一时,诊断为CLABSI。
(1)标准1:至少1套或1套以上血培养中分离到公认的病原菌,且与其他部位的感染无关。
公认的病原菌:如金*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假单胞菌属、克雷伯菌属、假丝酵母菌属等。
(2)标准2:以下条件必须均满足:
①不同时段抽血的2套或多套血培养,所分离出的微生物为常见皮肤共生菌。
②患者至少有以下一种症状或体征:发热(体温>38℃)、寒战。
③症状和体征及阳性实验室结果与其他部位的感染无关。
(3)标准3:以下条件必须均满足:
①不同时段抽血的2套或多套血培养,所分离出的微生物为常见皮肤共生菌。
②≤1岁的婴儿至少具有下列症状或体征之一:发热(肛温>38℃),低体温(肛温<36℃),呼吸暂停,或者心动过缓。
③症状和体征及阳性实验室结果与其他部位的感染无关。
注意事项:
①导管尖端培养不能用来决定患者是否存在CLABSI,阳性结果不排除为定植菌或采集血标本时污染。
②化脓性静脉炎导管尖端细菌半定量培养阳性,但血液培养阴性或者未做血液培养,即报告为心血管系统感染—动静脉感染,而不是血流感染,也不是皮肤软组织感染。
③血培养阳性且导管穿刺部位存在局部感染的临床症状或体征,但没有发现其他部位感染,可以报告CLABSI。
④常见皮肤共生菌包括:类白喉杆菌(棒状杆菌属,白喉杆菌除外)、芽孢杆菌属(炭疽杆菌除外)、丙酸杆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属(包括表皮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气球菌属、微球菌属。
、为预防CLABSI,成人中心静脉置管应优先选择什么部位?
锁骨下静脉、颈静脉及股静脉是常被选择作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三个部位,然而无论在哪个部位置入导管都有发生主要并发症的潜在风险。中心静脉置管穿刺部位的选择与其并发症密切相关。选择最优的穿刺部位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一些研究表明颈内静脉置管造成的机械并发症的风险低于锁骨下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低于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部位腹股沟微生物的定植率可能更高,引起的感染风险最大。所以,选择置管部位前,须权衡降低感染并发症和增加机械损伤并发症(如气胸、刺入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裂伤、锁骨下静脉狭窄、血胸、血栓形成、空气栓塞、置管错位等)的风险。一般建议成人中心静脉置管优先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尽量避免股静脉穿刺,但在选择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机械性损伤(如气胸、锁骨下动静脉破裂等)和插管失败等。
、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该如何操作?
对于留置导管的患者若疑似存在感染,需采集标本,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1)拔除导管,从独立外周静脉采两套血,同时在无菌状态下取出导管,剪下导管尖端5cm或近心端,送微生物室培养。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结果判断可参考表5—2。
(2)对于置管困难,不能拔除导管的,推荐采用导管内血液与外周血同时送检。一般情况下取两份血,一套来自导管内,另一套来自外周静脉,两份血样的采血时间应接近且同时送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结果判断可参考表5—3。
参考书籍:《医院感染与控制问》
了解更多感控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