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血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讲青春痘,脸上不同部位长痘痘是什么原 [复制链接]

1#

痰病有十∶有风痰、湿痰、热痰、寒痰、郁痰、气痰、食痰、酒痰、惊痰、虚痰,其源不一。(朱丹溪)

痰本津液所化,行则为液,聚则为痰;流则为津,止则为涎。(《绳墨》)

稠浊为痰,津液凝聚;清稀为饮,水饮留积。绵缠为涎,风热津所结;清沫为沫,气虚液不行。(《医阶辨证》)

痰之热者,如釜上浮沤;痰之寒者,如沟中水。(《医参》)

人自初生,以至临死,皆有痰。生于脾,聚于胃,以人身非痰不能滋润也。而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正如云雾之在天壤,无根柢,无归宿,来去无端,聚散靡定。火动则生,气滞则甚,风鼓则涌,变怪百端,故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而成也。然天之云雾,阳光一出,即消散无迹;人身之痰,若元阳壮旺,则阴湿不凝,而消灭无迹,其理固相同也。

热痰者,痰因火盛也。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痰随火而升降,火引痰而横行,变生诸证,不可纪极;火借气于五脏,痰借液于五味;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汪庵)

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此亦犹乱世之盗贼,何孰非治世之良民。盖痰涎之化,本由水谷,使果脾强胃健,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为痰。惟其不能尽化,而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矣;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甚至留其七、八,则但见血气日削,而痰涎日多矣。此其故,正以元气不能运化,愈虚则痰愈盛也。(张景岳)

人之气道,贵乎调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若外为风暑燥湿之侵,内为惊恐忧思之扰,饮食劳倦,酒色无节,营卫不调,气血败浊,熏蒸津液,痰乃生焉。

○昔肥今瘦者,痰也;眼胞目下如烟熏黑者,痰也;眼目花黑,行动艰难,遍身疼痛者,痰入骨也;面色如土,四肢痿痹,屈伸不利者,风湿挟痰也。(《证治汇补》)

寒痰清,湿痰白,火痰黑,热痰*,老痰胶。

○痰证初起,停留中焦,头痛寒热,类外感证;久则停于脾肺,朝咳夜重,类内伤证;流注肢节疼痛,类风痹证。但痰病胸满食减,肌色如故,脉滑不匀为异。(《医学入门》)

热痰多成烦热;风痰多成瘫痪;冷痰多成骨痹;湿痰多成倦怠软弱;惊痰多成心痛癫疾;饮痰多成胁疼臂痛;食积痰多成痞块痞满。(《赤水玄珠》)

痰着不出,是无力也。黑痰出于肾,中气虚寒,肾水泛上也。(周慎斋)

人身无痰,痰者,津液所聚也。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实则行,虚则聚,聚则为痰,散则还为津液血气,初非经络脏腑之中,别有邪气秽物,号称曰痰,以为身害,必先去之而后已者也。余幼而喜唾痰,愈唾愈多,已而戒之,每觉喉间梗梗不可耐,辄呷白汤数口咯退场门中,用舌搅研令碎,因而漱之百余,津液满口,即随鼻中吸气咽下,以意送至丹田,默合少顷,咽间清泰矣。如未清,再漱再咽,以化尽为度。方咯出时,其味甚咸,漱久则甘,世人乃谓淤浊之物,无澄而复清之理,何其谬哉!

吾尝渡河矣,见舟人掬浊流而贮之瓮,糁入矾末,实时澄清,此可以悟治痰之法也。故上焦宗气不足,则痰聚胸膈,喉间梗梗,鼻息喘促;中焦营气不足,则血液为痰,或壅塞脉道,变幻不常;下焦卫气不足,则势不悍疾,液随而滞,四末分肉之间,麻木壅肿。治其本则补之宜先;治其标则化之有法。(《证治准绳》)

液所以养筋,血涩不行,则痰聚于膈上而手足弱。(梅膺祚)

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为喘为嗽,为呕为泻,为眩晕心嘈,为怔忡惊悸,为寒热肿痛,为痞满隔塞。或胸胁漉漉如雷鸣;或浑身习习如虫行;或身中结核,不红不肿;或颈项成块,似非;或塞于咽喉,状若梅核;或出于咯吐,形若桃胶;或胸臆间如有二气交纽;或背心常作一点冰冷;或皮间赤肿如火;或心下寒痛如冰;或一肢肿硬麻木;或胁梢癖积成形;或骨节刺痛无常;或腰腿酸刺无力;或吐冷涎、绿水、黑汁;或梦烟火剑戟丛生;或大小便脓;或关格不通;或走马喉痹;或齿痛耳鸣;以至劳瘵癫痫;失音瘫痪,妇人经闭带下;小儿惊风搐搦;甚或无端见*,似祟非祟,悉属痰候。(王隐君)

人身之病,四百有四,外不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淫,内不过喜、怒、忧、思、惊、恐、悲七情之伤,变见于脏腑、经络、皮毛之间而为病,安有所谓怪也?庸工不晓病机,一遇不识之证,辄云怪病多属痰。况痰非人身之所素有,及津液既病而成痰,则亦随所在经络而见证,岂可借此一语藉为口实耶?

○按脏腑津液,受病为痰,随气升降,理之常也。若在皮里膜外及四肢关节曲折之地,而脏腑之痰何能流注其所?此即本处津液,遇冷遇热,即凝结成痰而为病,断非别部之津液,受病成痰,舍其本位而移于他部者。况气本无形,故能无微不达,而液随气运,亦可藉气周流。至若津液受病成痰,则变为有形而凝滞,焉能随气周流于至微至密之所耶?(《冯氏锦囊》)

脾为生痰之原,肺为贮痰之器,此无稽之谈也。夫脾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而水精又上输于肺,焉得凝结而为痰?惟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水聚而泛为痰也,则当曰肾为生痰之原。《经》云∶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阳走五脏,浊阴归六腑。肺为手太阴,独受诸气之清,而不受有形之浊,则何可贮痰?惟胃为水谷之海,万物所归,稍失转输之职,则湿热凝结为痰,根据附胃中而不降,当曰胃为贮痰之器。(柯韵伯)

补编

治痰当知求本,则痰无不清,若但知治痰,其谬甚矣。凡痰因火动者,宜治火为先;痰因寒生者,宜温中为主。风痰宜散之,非辛温不可;湿痰宜燥之,非渗利不除。郁痰有虚实,郁兼怒者宜抑肝邪,郁兼忧者宜培肝肺。饮食之痰,亦自不同,有因寒者,有因热者,有因肥甘过度者,有因酒湿伤脾者,凡此皆能生痰,而其中各有虚实之辨。又如脾虚不能制湿,肾虚不能纳水,皆能生痰,此即寒痰之属也;或以脾阴干燥而液化为胶,或以金水偏枯而痰本乎血,此即热痰之属也。二者,痰证中十居八、九,是皆虚痰之不可攻者也。(张景岳)

痰证变幻不一,古人不究标本,每着消痰方论,后人遵其法,用之不验,遂称痰为怪病。不知痰乃病之标,非病之本也,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痰自无矣。余详考之,夫痰之生,有因外感六气之邪,则脾、肺、胃升降之机失度,致饮食输化不逮而生者;有因多食肥甘茶酒而生者;有因脾胃阳虚,湿浊凝滞而生者;有因郁则气火不舒而蒸变者;又有肾虚水泛为痰者;更有阴虚劳证,龙相之火,上炎铄肺,以致痰嗽者。

其余诸痰,皆由湿而生,虽有风、火、燥痰之名,亦皆因气而化,非风、火、燥自能生痰也。治法∶惟痰气一时壅闭咽喉,不得不暂用豁痰降气之剂以开之,余皆当治其本,见痰休治痰之论,诚千古之明训。盖痰本饮食湿浊所化,人岂能禁绝饮食。若专欲消之,由于外邪者,邪散则痰或可清,如寒痰温之、热痰清之、湿痰燥之、燥痰润之、风痰散之是也。若涉本原者,必旋消旋生,有至死而痰仍未清者矣。(《临证指南》)

王节斋云∶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痰在胸膈者吐之,痰在肠胃者下之。此为实人立法也。若肺虚有痰者,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者,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者,宜补肾以引其归藏。

○脾、肺二家,往往病则俱病者,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脏气恒相通也。故外证既见咳嗽稠痰、喉干鼻燥之肺病,又见心倒饱、食少泻多之脾病。此时若以燥药补脾则碍肺,以润药利肺则碍脾,当斟酌于二者之中,拣去苦寒香燥,务以平调为主,不必专用清肺化痰诸药。盖脾有生肺之功,肺无扶脾之力也。宜异功散,加苡仁、麦冬、石斛、桔梗、山药、扁豆、莲肉之属。

○痰在人身,如木之津,如鱼之涎,遍身上下,无处不到。故虚痰上溢者,宜补气行痰,若过用吐药,则无以滋养经络,变为肾枯骨痿。(《证治汇补》)

予平生治病,以补中气为本,故每得效。常治痰多之人,治痰不效,专补中气,久之,其痰自消。(吴篁池)

脾土上应乎天,本属湿化,水谷津液不行,即停聚而为痰也。夫人之病痰者,十有八、九,老人不可速降其火,虚人不宜尽去其痰,攻之太急,则病转剧而致危殆,须固元气为本。(崆峒子)

凡胸胁胀痛、呕逆恶心、时作时止者,皆属于痰。缘宿痰凝滞胸膈,已成窠臼,渐渐积满,作胀作呕,呕去痰涎,次日胸膈宽舒,稍待半月,疾又复作,缠延岁月,不能断根。若此者将何以治之?常闻治顽民,必先之以德化,而济之以刑罚。治病亦然,前证必须先补脾、肾,兼之顺气行痰,使气血流行,痰不凝滞,用药之久,方可收功。如脾胃已旺,而痰仍不流利,谓之顽痰。盖其积之既久,卒不可除,须用倒仓法,所谓空其窠穴也。吐后再用补剂,仍兼化痰,使其不复停留,此治法先后之序。若因循姑息,终不能治,然不补脾胃而专于攻吐者,卒亦不免于死也。

○凡用痰药,须加行气药于其中,如木香、香附、砂仁之类,胃气得香味而能行,痰涎因气行而不滞。若无行气药,多不见效。寒痰用气药固然,至于热痰,虽用芩、连,亦必以气药助之,所谓从治法也。不然,痰已胶固,又用凉药,必不营运。常见人以凉药治热痰而不效者,以其中无气药为之响导故耳。盖人身以气为本,气滞则痰滞,气行则痰行,昔人谓治痰莫先顺气,此知其要也。(余傅山)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庞安常)

王节斋云∶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痰也,主于脾。古人用二陈汤为治痰通剂,然以之治湿痰、寒痰则是矣,若夫阴火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津液随气而升,凝结成痰,腥秽稠浊,甚则带血而出,此非中焦寒痰、湿痰之比,亦非半夏、南星之所能治,惟用清气化痰有效。噫!节斋论痰,而首揭痰之本原于肾,可谓发前人之未发。惜乎虽启其端而未竟其说,其所制方,皆治标之药。寒凉之品,多损脾胃。惟仲景云∶气虚有痰,用肾气丸补而逐之。吴茭山云∶八味丸治痰之本。此二公真开后学之,济无穷之夭枉。盖痰,病名也,原非人之所有,非水泛为痰,则水沸为痰,但当分有火、无火之异耳。肾虚不能制水,则水不归原,如水逆行,泛滥而为痰,是无火也,故用八味丸以补肾火。阴虚火动,则水沸腾,动于肾者,犹龙火之出于海,龙兴而水附,动于肝者,犹雷火之出于地,疾风豪雨,水随波涌而为痰;是有火也,故用六味丸以配火,此不治痰之标而治痰之本也。然有火、无火,何以辨之?曰∶无火者纯是清水,有火者中有重浊白沫为别耳。能于肾虚者先用六味、八味壮水益火,复以四君、六君补土制水;于脾虚者既用补中、理中,又以六味、八味制水益母,治痰之道庶几矣。庞安常云∶有阴水不足,阴火上升,肺受火侮,不得清肃下行,由是津液凝浊,生痰不生血者,此当以润剂治之。如门冬、地*、枸杞之属,以滋其阴,使上逆之火,得反其宅,则痰自清矣。投以二陈,立见其殆。

更有肾虚不能纳气归原,气出而不能纳则积,积而不散,则痰生焉,又宜八味丸主之。(赵氏《医贯》)

立斋治痰,每言肾虚水泛为痰,法当补肾。壬申秋,予病咳嗽多痰,自知多欲肾虚,恪服六味丸,月余竟愈。时师治痰,最忌熟地,以为腻膈,乌知个中妙理。(《折肱漫录》)

肾虚水泛为痰,有用肾气丸,屡未得效。因思痰本阴类,复用地*助阴,良非所宜,当于方中减去地*、山萸,加入菖蒲、沉香,开通其气,自效。(《张氏医通》)

治痰之法∶曰驱、曰导、曰涤、曰化、曰涌、曰理脾、曰降火、曰行气,前人之法,不为不详。至于窠囊之痰,如蜂子之穴于房中,如莲实之嵌于蓬内,生长则易,剥落则难,由其外窄中宽,任行驱、导、涤、涌之药,徒伤他脏,此实闭拒而不纳耳。岂但窠囊之中,痰不易除,即肺叶之外,膜原之间,顽痰胶结多年,如树之有萝,如屋之有游,如石之有苔,附托相安,仓卒有难于铲伐者。

○痰饮胶结于胸中,为饱、为闷、为频咳而痰不应,总为脾失其健,不为胃行其津液,而饮食即以生痰,渐渍充满肺窍,咳不易出。虽以治痰为急,然治痰之药,大率耗气动虚,恐痰未出而风先入也。惟是确以甘寒之药,杜风、消热、润燥,补虚豁痰,乃为合法。

○惊痰堵塞窍隧,肝、肺、心包络间,无处不有,三部脉虚软无力,邪盛正衰,不易开散,欲用涌剂,正如兵家劫营之法,安危反掌。欲导之下行,窍隧之痰,万不能导,徒伤脾气,计惟理脾为先。脾气者,人身健运之阳气,如天之有日。阴凝四塞者,日失其所;痰迷不醒者,脾失其权,理脾则如烈日当空,片云纤翳,能掩之乎?其理脾之法,须药饵与饮食相参,不但滑腻杂食当禁,即饭食粥饮,亦须少减,则脾气不用以消谷,转用之消痰,较药力万万耳。(喻嘉言)

虚证有痰,勿治其痰,但治其虚,虚者既复,则气血健畅,津液流通,何痰之有?今人乃谓补药能滞气而生痰,此聋聩之言,流害无穷。

○痰稠而不清,宜用澄之之法;散而不收,宜用摄之之法;下虚上溢,宜用复之之法;上壅下塞,宜用坠之之法。何谓澄?如白矾有却水之性,既能澄浊流,岂不足以澄痰乎?然不可多用;杏仁亦能澄清,水煮为膏,最能引痰下膈,此所谓澄之之法也。何谓摄?如大肠暴泄脱气,及小便频数者,益智仁有安三焦、调诸气、摄涎唾而固滑脱之妙,故医方每以治多唾者,取其辛而能摄,非但温胃寒而已,此所谓摄之之法也。何谓复?肾间真气,不能上升,则水火不交,水火不交,则气不通而津液不注于肾,败浊而为痰,宜用八味丸,地*、山药、山萸以补肾精,茯苓、泽泻以利水道,桂、附以润肾燥。桂、附辛热,何以能润?曰∶《经》不云乎,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此所谓复之之法也。何谓坠?痰涎聚于咽膈之间,为嗽、为喘、为噎、为眩、为晕,宜用养正丹、灵砂丹重剂以引之,此所谓坠之之法也。至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湿者燥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尤为治痰之要法。(《证治准绳》)

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肾,非其治也。以脾土虚,则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故治痰当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

○脾、肺二家之痰,不可混治。脾为湿土,喜温燥而恶寒润,故二术、星、夏为要药;肺为燥金,喜凉润而恶温燥,故二母、二冬、地*、桔梗为要药。二者易治,鲜不危困。

○更有一种非痰非饮,时吐白沫,不甚稠粘,此脾虚不能约束津液,宜用六君子汤加益智仁以摄之。(《医宗必读》)

膈上之痰,必须吐之,泻亦不去。

○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皮里膜外,非竹沥、姜汁不能行。

○凡人身中有块,不痒不痛,或作麻木,名败痰失道,宜随处用药消之,外用生姜擦之。

○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或作刺痛,此是郁痰,治宜四七汤。

○虚人中焦有痰,胃气亦赖以养,不可尽攻。(朱丹溪)

旋复、半夏作汤,调代赭石末,治顽痰结于胸膈,或涎沫上涌者,最佳。挟虚者加人参尤效。(柯韵伯)

凡热痰乘风火上入,目暗耳鸣,多似虚证,错行温补,转锢其痰,永无出路,医之罪也。

○凡遇肾虚水泛,痰涌气高喘急之证,不补其下,反清其上,必致气脱而死,医之罪也。(《医门法律》)

白敷药

陈小粉3两,白蔹3两,生半夏3两,白芷3两,生南星3两,白及3两,五倍子3两,三奈3两,人中白3两。

上为细末,瓷瓶密贮。

一切流痰、湿痰、寒痰、喉痰、腮痈。腋痈、妇人乳痈、乳疽、乳吹、瘰疬。

火痰用*蜜调;流痰、湿痰用鸡蛋清调;瘰疬、腮痈、腋痈、喉痰用米醋调;唯乳证用活鲫鱼1尾,捣烂去骨,和药末捣敷。

《疡医大全》卷八引吴近宸方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猜你还想看:

90%咳嗽不需要止咳而是要化痰,咳嗽别急着止咳,什么时候需要使用祛痰药物?

胖人多痰湿,2味中药泡水,降脂、化痰、减肥

顽固性咳嗽、哮喘、感冒咳嗽、咽炎、扁导体炎、向日葵杆效果好!

慢性咽炎喝中药太麻烦?快来看看慢性咽炎的中成药大全及使用方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岐·*·学·社让中医更美

更有趣

更加贴切生活

中医将青春痘主要分为以下四型:
  

肺经蕴热怔


  主要表现为粉刺初起,红肿疼痛,面部瘙痒,可有口干,小便*,大便干燥,舌红苔*,脉象浮数。


  治疗以清肺凉血为主,常用的方剂是枇粑清肺饮,主要药物有:枇粑叶,桑白皮,知母,*芩,银花,赤勺,生地,生石膏,生甘草等。岐*学社学友会文章分享的方子一定要在大夫指导下服用哦。

脾胃湿热证


  主要表现为粉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可以挤出*白色碎米粒样脂栓,或有脓液,颜面出油光亮,拌口臭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大便粘滞不爽,舌红苔*腻,脉弦数

治疗以清利湿热为主,常用的方剂是芩连平胃散,主要药物有:*连,*芩,白术,厚朴,蛇舌草,茵陈,六一散,生甘草等。岐*学社学友会文章分享的方子一定要在大夫指导下服用哦。

血瘀痰凝证


  主要表现为青春痘日久,质地坚硬难消,触压有疼痛感,或者颜面凹凸如橘子皮,女性可有月经量少,痛经,经期青春痘加重等症状,舌暗苔薄,脉涩.。型多见于长期的慢性青春痘患者。


  治疗以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为主,常用的方剂是大*蛰虫散,主要的药物有:大*,蛰虫,水蛭,蛇舌草,桃仁,红花,益母草,陈皮,白术,生甘草等。岐*学社学友会文章分享的方子一定要在大夫指导下服用哦。

冲任不调证


  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调,小腹胀痛,或经来皮疹增多和加重,舌红、脉弦。偏阴虚者,常伴腰酸痛,五心烦热、口干渴等。偏阳虚者常见四肢不温,平素畏冷,面色白,唇淡,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减,舌暗淡,苔白,有齿印,脉沉。


  治疗以调和冲任为主,阴虚者常用成药为知柏地*丸,阳虚者以龟鹿补肾丸。膳食:生地麦冬大骨汤,当归生姜羊肉汤。岐*学社学友会文章分享的方子一定要在大夫指导下服用哦。

脸上长痘痘是什么原因


  前额:代表心火旺、血液循环有问题,可能与过于劳心伤神有关;亦代表肝脏排*功能不佳,即是体内积聚了*素。这时期的你脾气比较不好,就要多睡觉,多喝水,减少饮用酒精类饮品。


  泡一壶杭白菊茶,有助清热解*,对呼吸系统疾病及呼吸系统敏感亦有帮助。


  鼻梁:有可能脊椎骨出现问题,快找医生检查。除此之外,油脂分泌过盛、缺水也都是主要因素。多喝清水,多吸收维生素B2、B6也可使症状得到改善;或在一盘热水里滴入2滴洋甘菊精油,先蒸脸3分钟,待水冷后用来洗脸,会改善鼻子油脂分泌过盛的烦恼。


  鼻头:长在鼻头处,是胃火旺,或消化系统异常。若长在鼻头两侧,就可能与卵巢机能或生殖系统有关,快找医生检查。


  鼻翼:新陈代谢不佳,鼻翼附近会出现黑头、干纹和皮肤破裂,多用婴儿油或加一两滴洋甘菊精油按摩,会有很好的效果。


  脸颊:可能是肺部功能失常。症状为经常出现双颊浮肿、毛细血管爆裂这些现象,就是因为皮肤含氧量不足之故。


  嘴唇:嘴唇脱皮、冒痘痘、溃烂等现象表示你需要多吸收维生素B2或复合维生素B了。


  嘴角:嘴角爆裂或许与铁质不足有关,吃苹果、猪肝是个不错的选择。


  下巴:表示肾功能受损或内分泌系统失调。女孩子在下巴周围长痘痘或许是因为月事不调引起。


  胸前及背后:胸前与背后的皮脂腺分布数量仅次于脸部,因此有些人虽然运气好不长在脸上,但胸前及背部的痘痘却让人不敢穿低胸露背的衣服。


  太阳穴:表示胆囊负担过重。显示你的饮食中包含了过多的加工食品,造成胆囊阻塞,需要赶紧进行体内大扫除。长效建议:每天一杯苦瓜汁是最快捷的方法,或者食用其他瓜类,比如*瓜、冬瓜,这些都能很好地吸收油脂。


  腮边颊痘:表示淋巴循环不畅。长期肝脏负担加重后,会在耳际、脖子和脸交界处产生痘痘,反复爆发在同一位置,上升为淋巴循环不畅。


  长效建议:促使肝胆排*。不可劳累,饱饮饱食,适度增加睡眠时间,让大量供应到大脑、肠胃的血液有充分时间供应肝胆排*。特别要减少睡前饮食的习惯,不加重肠胃负担。


  双眉间:胸闷,心律不整,心悸。建议不要做太过激烈的运动,避免烟、酒、辛辣食品。


  不要穿过紧文胸。夜晚睡觉避免侧睡压住心脏。

特别提醒:美好的一天开始啦,希望岐*学社学友会的文章能够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喜欢文章的话别忘记点击文章右下角“在看”两个字或者点击右上角分享朋友圈哦。岐*学社学友会文章分享的方子一定要在大夫指导下服用哦。由于网络局限性,更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