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摘选自《走进中医》,作者:唐云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这六个脏器的总称。为什么这六个脏器要称为“腑”呢?“腑”由两部分组成,形旁是“月”,表明这是肉质的脏器;声旁是“府”,“府”就有宅第的意思,也就是房屋,房屋当然是有一个空间,可以住人,也可以储物。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这六个脏器和前面介绍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一比较,我们就知道五脏是五个实质性的脏器,而六腑是六个带空腔的脏器,所以称之为“六腑”。六腑既然是六个有空腔的器官,那么,这个空腔用来放置什么东西呢?那就是饮食。
人体从母体中分娩出来后,就要靠饮食来提供自身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所需要的物质能量。饮食分为两大类,一是固态的食物,二是液态的水饮。这两类不同的物质,经过五脏中脾的运化,分为精微物质和糟粕物质两部分,精微物质被人体吸收,为人体所利用,糟粕部分则通过不同的途径排出体外。而饮食从进入体内到排出体外总共要经过七个主要部位,在这七个特定的部位中完成消化、吸收、排泄的过程。这七个部位在人体饮食的代谢过程中就犹如七个“关隘”,所以在中医上又称其为“七冲门”,“冲”就是要冲、关隘的意思。《难经》中描述这“七冲门”为: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口唇为饮食进入人体的第一道门户。口唇就像是一个门扇,通过开合可以控制饮食的进入,所以称唇为“飞门”。“飞”通“扉”字,就是门扉、门扇的意思。
通过口唇,饮食要进入体内还有第二道门户,那就是牙齿。食物要经过牙齿的咀嚼才能下咽,牙齿可以说是食物进入人体内的“门户”,所以称齿为“户门”。
会厌是人气管和食管交汇的地方,饮食要在这里经过会厌的吸纳进入到食管而不是气管,所以会厌对饮食具有引导和吸纳的作用,故称会厌为“吸门”。
“贲门”是胃的上口,也就是胃和食道相连的部位。“贲”同“奔”字,是食物由食道奔向胃的意思。
“幽门”是胃的下口,也就是胃和小肠相连的部位。“太仓”就是指胃。为什么要将胃和小肠相连的部位叫幽门呢?“幽”在字义上有深邃的意思,食物经过胃到达小肠,而小肠是人体中最长的脏器,可以说是深邃幽远,从胃到小肠这个关口,是不是有点成语中“曲径通幽”的味道?所以,中医学将胃和小肠的连接口称为“幽门”。现代医学也沿用了中医学的名称,称胃的上、下口为贲门和幽门。
经过胃的研磨和初步消化,食物由原来的大颗粒物质变为容易吸收的小颗粒物质,所以,小肠是食物得到充分消化和食物中精华物质被人体吸收的重要场所。食物在这里停留并等待吸收,因此小肠和大肠交界处被称为“阑门”。“阑”通“拦”字,就是阻拦、阻挡的意思,也就是说食物在这里受到阻挡,进而其中的精华被吸收入人体。
“下极”就是人的消化通道的最末端,也就是现代所称的肛门,它是人体排泄糟粕的地方,所以称为“魄门”。“魄”通“粕”字,也就是糟粕的意思。
飞门、户门、吸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这七个“关隘”构成饮食在体内传递和吸收的途径,而六腑就是这个途径中最为重要的几个脏器。其中胃、小肠、大肠是食物传递、消化、吸收、排泄的通道,三焦、膀胱是液体水饮传递、储藏、排泄的途径,而胆则主要是储藏胆汁,以帮助脾对饮食的运化。所以在中医上称六腑的生理功能为“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所谓“传化”,就是传导和消化的意思。
上面讲过,进入人体的水液经过小肠的吸收而周行全身,在完成对全身的滋润之后,也会接受人体各组织器官代谢产生的废物和糟粕物质。这些含有人体各脏器代谢产生的废物的水液,通过三焦在体内逐步汇聚,并在一定的地方加以储藏,等其积聚到一定程度再排出体外。膀胱正是体内储藏人体废液的地方,因此,膀胱在人体中的主要作用也就是储藏和排泄尿液。膀胱储藏尿液的功能失常,则会导致尿频、尿急、遗尿、尿失禁等;而膀胱排泄尿液的功能失调,则会导致小便不利、淋漓不尽,甚至小便癃闭不通等。
下面我们就分别来探讨这些脏器的功能和特性。
胃。胃字的构造也形象地反映了胃的功能,“月”表示胃的质地,“田”则体现胃的功能。田是种植和出产粮食的地方,在人体,这个“田”就是出产人体需要的各种养分的地方,所以胃在人体中的作用主要是容纳、消化食物,使之转化为人体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这个作用,中医学称之为“受纳”和“腐熟水谷”。“受纳”指的是接受、容纳的意思,胃作为一个空腔脏器,是饮食磨碎和初步消化的地方,而要磨碎和消化食物,首先要使食物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停留一定的时间,胃就是食物停留等待进一步加工的第一个场所。
食物停留于胃,经过胃的蠕动和胃液的消化,得到初步加工,原先的大颗粒食物转化为小颗粒食物,由难吸收转化为易吸收,这个过程我们称为“腐熟”。胃与脾是人体消化饮食最主要的脏器,是人体获得营养供应的重要保障,缺少了脾胃的正常运转,饮食的消化和吸收就不能正常进行,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也就没有了物质来源,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中医称这两个脏器为人的“后天之本”。胃在完成受纳和腐熟水谷之后,还要将初步消化过的食物传递到小肠,在那里完成对食物精华物质的吸收。所以胃还必须具备向下传递食物的功能,这在中医上称为“胃主通降”。
所谓“通降”,有两层含义:一是通畅。胃的贲门接受来自于食管的食物,又通过幽门将磨碎消化过的食物传递到小肠。这个过程必须畅通,若有堵塞,则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就会受到影响,导致饮食在体内停滞,引起纳呆、胃脘胀闷、大便不通、嗳酸腐气、口中异味等疾病。二是下降。食物由贲门入胃,从幽门出胃,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如果这个下降过程失常,食物不往下传递到小肠,反从贲门向食管方向逆行的话,就会出现恶心、呕吐、泛酸、呃逆等疾病。所以说,通降是胃的生理功能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医也称胃“以降为和”。
小肠。小肠是饮食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中医称小肠为“受盛之官”。“受”是接受的意思,而“盛”在古代是指用来祭祀用的黍稷(谷物),“受盛”也就是接受祭祀用的黍稷。用来祭祀的黍稷肯定是加工过的,而小肠接受的是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它比起刚进入体内时,是初步加工过的一种精细化了的食物,所以小肠被称为“受盛之官”。小肠接受了胃传递过来的初加工过的食物,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将食物进一步消化成为人体可以吸收和利用的物质,并将其中的精华物质吸收,提供给人体使用,最后再将剩下的糟粕物质向下传递给大肠,由大肠排出体外。小肠的这个功能,中医上称之为“分清泌浊”。“分清”就是指将饮食中的精华物质和糟粕物质分开,并将精华物质吸收;“泌浊”是指将经过消化吸收后残留的糟粕物质传递给下面的脏器——大肠。
饮食进入人体,需要有脏器对食物和水饮这两部分物质中的精华进行吸收,所以,小肠在对食物中精华物质进行吸收的同时,也对水饮中的精华物质进行了吸收。吸收入体内的水液进入人体循环,完成对人体的滋润,然后携带各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通过三焦(后面还有详细的解释)汇聚到膀胱,再由膀胱通过尿道排出体外。水饮中的糟粕物质则和食物残渣一起传递到大肠,并形成大便,由肛门排出体外。正是因为小肠对水饮有吸收作用,所以小肠功能的好坏和大小便有着直接的关系。小肠对水饮的吸收功能好,则大小便就正常,小肠对水饮的吸收功能差,就会导致小便短少、大便溏泻等疾病的产生。
大肠。大肠上连小肠,下接肛门,是人体消化道的最后环节。大肠在人体中的作用,主要是传导糟粕,排出大便,所以中医也称大肠为“传导之官”。大肠接受了小肠传递过来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过肛门排出体外。大肠对大便的传导和排泄功能失调,则会导致食物残渣在体内停积,从而发生便秘。
饮食经过胃、小肠的消化和吸收,糟粕排出体外,精华吸收入体内,那么吸收入体内的精华物质又通过什么途径运输到全身各处呢?这里我们就要引入一个新名词,那就是“三焦”。三焦是人体运输精华物质和水液的通道,并根据其在胸、腹腔中的部位被分为三部分,一是上焦,二是中焦,三是下焦,合称为三焦。上焦是指横膈以上部位运输物质和水液的通道,中焦指横膈以下、脐部以上部位运输物质和水液的通道,而下焦则是指脐以下部位运输物质和水液的通道。三焦在人体中并非是一个实质性的脏器,而是一个通道,所以中医也说三焦是“有名而无形”。“有名”是指有具体的名称,“无形”就是指没有特定的形态,它分布于胸腔和腹腔,无处不到,既是小肠吸收来的精华物质和水液运输传递到全身各处的通道,也是全身各组织器官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液向体外排泄的通道。
打个比方,三焦就好比一个城市中的管道,既能把我们需要的物质如水、天然气、电等输送给我们使用,也能把我们生活中产生的废液汇集到某处进行排泄,以维持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工作。三焦所运输的精华物质是五脏精气得到补充和滋养的主要来源,也是体内水液循环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所以中医称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渎”的意思就是疏通水道。通过中医对三焦作用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三焦和现代医学所说的淋巴管有着非常类似的作用。
可以这样设想,淋巴管是人体水液代谢和循环的主要通道,三焦就是全身淋巴管的集合体,这样三焦的概念就具体化了,我们也更能清楚地认识这个三焦在人体中的作用。因为三焦所运输的营养物质和水液都是人体正常运转所不能缺少的,所以,三焦事实上起到了总领五脏六腑、调和内外、为全身供给营养的作用。以上就是三焦的基本概念,它是人体内运输物质和水液的通道。在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中医又将三焦的概念扩大化了,把人体内的五脏六腑根据部位也划分为三焦所属。如心、肺位于胸腔,属上焦;脾胃肝胆位于上腹部,属中焦;胃以下的脏器如肾、膀胱、小肠、大肠均属下焦。这就使三焦在广义上不单单是通道,而是涵括了人体内所有的脏腑组织。
前面讲了胃、小肠、大肠、三焦和膀胱五个脏器的基本生理功能,它们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是饮食进入体内后,在体内传导、转化、排泄所经历过的脏器。而在六腑中,有一个脏器和饮食并不直接接触,也无传导饮食的作用,只是起到帮助食物消化的作用,这就是胆。也正因为胆并不直接传导和接触饮食,就好比是一所清净的房子,没有人来人往的嘈杂,所以胆在中医上被称为“清净之府”。胆的主要作用是储藏和排泄胆汁,而胆汁有助于饮食的消化和吸收。胆储藏胆汁的功能失常,则可见口苦、呕吐*绿色苦水、*疸等疾病。胆汁是人体消化食物所用的精微物质,这样,胆就类似于储藏精气的五脏,这也使得胆在六腑中具有了一项独一无二的功能,那就是胆和人的情志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五脏和人的喜、怒、忧、思、恐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胆和人的什么情志有关呢?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形容一个人有勇气,对事物不畏惧,称为有“胆量”、“胆大”,从中也可以看出,胆和人的决断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上也称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因此中医将人出现的惊惕不安、优柔寡断、遇事无主见等情况归于胆主决断功能的不足,而通过调节和补养胆的功能则可以改善上述情况的发生。
六腑是六个和饮食消化、吸收、传导、排泄密切相关的脏器,除了三焦是水液的通道,无须进行任何自身的运动外,其他五个脏器都需要通过自身的运动来实现对饮食的消化、吸收、传导以及排泄等功能,而脏器自身的活动又需要有物质和能量作为支持和保证,那么六腑完成自身功能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来自于哪里呢?这就是五脏。六腑和五脏的根本区别就是六腑本身不具有储藏精气与物质的能力,五脏所藏的精气除了保证自身功能运转所需的物质能量外,还为六腑提供其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而六腑有了五脏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其功能的实现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和能量基础。中医学上将五脏和六腑(除三焦以外)的这种联系称为“表里”关系,五脏为里,而六腑为表。
为什么说五脏为里?那是因为五脏是物质和能量的提供者,它在内为六腑的运转提供物质和营养基础。为什么说六腑为表?那是因为六腑在五脏精气的支持和营养下,实现对饮食的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可以说六腑的功能活动也是五脏精气的外在表现。五脏和六腑的这种表里关系,很像一个传统家庭中的男女主人之间的关系。五脏就好比女主人,在家中操持家务,准备饭菜,为在外工作的男人提供物质保障。六腑就好比男主人,在外创办事业,将创造的财富用于家庭的发展和改善,为家庭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个家庭只有一对男女主人,五脏和五腑(六腑除去三焦)之间也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构成五个和睦协调的“家庭”。具体来讲是心和小肠是一对,肝与胆是一对,脾与胃是一对,肺与大肠是一对,肾与膀胱是一对。其中,肝与胆、脾与胃、肾与膀胱这三组脏腑之间部位接近,功能相似,所以将其配合在一起很好理解。如胆汁生成、储存和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泻功能的正常发挥;胃的腐熟水谷的功能有赖于脾的运化饮食功能的正常发挥;膀胱对尿液的储藏和排泄有赖于肾对尿液的过滤以及对水液的蒸腾气化功能的正常发挥。而心与小肠、肺与大肠部位相隔较远(心和肺在上焦,而大小肠在下焦),功能上又没有相类似的地方(如心是主管血脉和神志的脏器,小肠却是饮食消化和吸收的场所;肺是主管呼吸和津液的脏器,而大肠却是传导糟粕的器官),它们为什么要联系在一起呢?这就要从经络说起。
前面讲过,经络的实质是生命原物质相互作用下体内某类物质的运动路径。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将携带的效能传递给所经过的脏器,为脏器的活动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和信息。物质的这种运动,根据它最终产生的效应的不同,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行程段,一个行程段,物质都会给相应的脏腑和组织器官传递信息和提供能量,这样的一个行程段,在中医学上就被称为一条经络。整个人体共有0个这样的行程段,也就是有0条经络,根据其作用的不同,被分为1条正经和8条奇经。其中1条正经和五脏六腑相关联,这种经络和脏腑发生的关联,在中医上称为“络属”关系。心与小肠、肺与大肠正是络属于有相互联系的两条经络。
一些日常现象可以使我们能更直观地认识心与小肠、肺与大肠在功能上的联系。在五脏中我们讲过,心是人体神志的主宰,而在一个神志涣散,意识模糊、昏迷的患者身上,往往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而大小便的异常正是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失常的表现。又比如,心火旺盛的患者,在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的同时,也会出现小便短少、颜色深*甚至红赤,而小便的短少和*赤也是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异常的反映。中医根据心和小肠的表里关系,将这种心火旺盛引起的小便疾病称为“心热下移小肠”,并创造出清心火治疗小便短赤(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某些尿路感染)的方法。如中医的“导赤散”,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定出来的,其中生地、甘草、淡竹叶清心火,木通利小便,共同起到清心火而治小便的目的,这个方剂在今天的临床运用中,仍具有良好的疗效。
再来看肺和大肠的关系。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大便干燥难解的时候,人们常会屏住呼吸,使腹压增加来达到解出大便的目的。这也就是说,肺的呼吸功能可以对体内的气压进行调节,而体内气压的变化能改变大肠传导糟粕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引申开去,既然肺对气压的调节可以影响大肠对粪便的传导、排泄作用,那么肺气下陷则会导致传导功能过强而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滑泻不止;而肺气不降,则又会导致传导功能不足而出现大便秘结不通等情况。这也给治疗大便失常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可以通过对肺气的提升或下降来达到止泻或通便的效果。
到这里为止,我们对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而在五脏六腑之外,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脏器,那就是脑。但由于中医认识脏腑及其功能的方法并不是以解剖以及实验研究为基础,而是以人体外在表现和内在脏腑变化的联系为重点,所以,中医上脑的功能大多分散在五脏六腑的功能之中,因而对脑的单独认识和论述就显得相当少而肤浅。在清代以前,有关脑的论述都是零星和片面的。到了清代,名医王清任才第一次对脑提出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阐述,他在《医林改错》中如此描述脑的功能: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髓上行入脑。名曰脑髓。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听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
王清任已经认识到,人的听觉、视觉、嗅觉、语言都是脑的功能。到了清末民初,西医学逐渐传入中国,中国医家在接受西医学的过程中,对脑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除了将听觉、视觉、嗅觉、语言和脑联系起来外,还认识到脑对人的肢体活动的控制作用。最典型的就是认识到“中风”实际上是脑部血管破裂或堵塞导致的疾病,而不是中医历代以来所认为的“外风袭人”,并结合《内经》上所说的“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论述,认为“中风”一病实际上就是气血上逆于脑部,导致脑部功能破坏,从而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艰涩等症状。其中民国初期的著名医家张锡纯对此最有心得,他根据这个理论,创造出了治疗脑出血疾病的有效方剂“镇肝熄风汤”。该方通过引导气血下行,使脑部出血情况得到迅速改善,降低大脑压力,并促进脑部瘀血的吸收,从而有效地治疗因脑出血导致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艰涩等。既然张锡纯已经认识到“中风”是气血上逆于脑而导致的脑部出血的疾病,那么为什么方子名称要叫“镇肝熄风”呢?什么是“肝风”,“肝风”和气血的运行有什么关系呢?“肝风”对人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呢?这就是我们下一章要讨论的问题——人体内在平衡紊乱所导致的五种病理状态,也就是中医上说的“内生五邪”。
文源:宏五学堂
精彩文章回顾
走近中医-情志与疾病
唐云
走近中医-人体精气的仓库
唐云
走近中医-生命的基本物质
唐云
走近中医-外邪致病
唐云
走近中医-健康的本质
唐云
走近中医-疾病的产生
唐云
走近中医-让中医走下玄坛
唐云
走近中医-走出信任危机
唐云
为什么说中医是“骗子”?一位老中医的深度剖析!
唐云
同房这事,不得不慎!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
一代风水高手,竟然预见到自己将无处埋骨!
两位医生让位居民弃荤转素,见证纯素魅力
碰瓷界的鼻祖!地痞父子的作妖故事,最后的下场好悲惨
诱惑与陷阱-上亿身家的老板是怎样沦落为民工的(真实)
现代因果实录-1-不良少年
果卿居士
子女有出息的秘诀
她用一个月令"人渣丈夫"变成模范丈夫!还治好了癌症!
一位医生的自述:我的追求与奉献(非常感人)
赵振兴
赵绍琴谈胆囊炎的证治
名医熊继柏教你治疗各种“汗”
胡希恕经方故事十四则
龙齿安*,量小亦效(浪费药材是可耻的)
符友丰
半夏为调和阴阳之要药
王昆文
小小食品关键时刻却能救命
柴中元
中医养生睡眠时间:子时大睡,午时小憩
易经揭秘:为何破财就可以免灾?
人生的“苦难守恒定律”,多少人后悔自己知道的太晚
肾病哪来的?肝病怎么得的?
刘善人:再大的病心里装着父母就有命在
九种常见“问题家庭”及应对方法
孩子是大人最好的老师
看你的长相,就知道你不是好人
台风后出现了这种动物,千万不要吃!
吃螃蟹引发大抢救!中秋将至请把医生的忠告转给所有人!
我手术中,偷听到医生聊天,吓晕了……
国医大师朱良春:三七止血补血,消瘀通脉
0种民间中医诊断小经验,看完你也是大神
治疗血崩用此两药,屡用屡效且花钱少,只可惜用的人比较少
痈疔百效丸治疗一切痈*、疖肿,皆获奇效,百发百中,几次治愈
何绍奇:让烧伤疤痕全消除的外治方
梁冬:一旦体会过巅峰,你就不再能忍受将就
曾仕强:癌症自救之道
意念是副大药-用意念调理身体
跟着老子和庄子学习生命智慧
刘善人:夫妻是最深的修行家庭是最好的道场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专家提醒
如果你担心农药,更要多吃素食
你们这是在放生吗??我看简直就是在放死!!!
现代因果实录-33-护法怎能贪供养呢?
她素食8年,婚后8次怀孕4次流产,惨遭抛弃,皈依佛门,75岁活出最美人生!
干事业不是先有钱,而是先有胆!
中国首位公开被黑人留学生感染艾滋病的女大学生访谈录:一声叹息花落去
窦豆:不去北大,想学中医
遍插茱萸少一人:怀念外公焦树德教授(感人)
毛泽东:西医治感冒办法少,中医一副药就好了
徐景藩:胃病用药体会
各种疾病的早期信号,太全了!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中药敷脐治病多
孙思邈说:重灸此穴,没有治不好的顽疾!
致父母:小儿贪凉饮冷为大忌
痛苦,是让人觉悟的最快方式
这个地方值得每个活人去看看
17秒纯念=小时行动量(意念秘密)
刘善人:一个人得病全家人受累尤其是孩子
告别强势女人,遇见快乐的自己
李杲老师:具体练习方法和步骤讲解
学佛修行能改变命运,这是一件铁的事实
奇!为什么台风都在普陀山绕道而行?今天“利奇马”也不例外!
当你见到美女生起贪欲,有一个秘诀可让她成就你……
免费馒头,八年坚守,送出60万个济苦善愿
现代因果实录-35-迷*汤
果卿居士
丢掉幻想-美对华 是为彻底搞垮中国!
中科院丁一凡
道天机!无道用术,损阳寿
风水助力修行的秘密!
任应秋:我学中医的门径和方法(推荐所有习医者阅读)
明、清时期的中医教育是什么样的?
坐式《八段锦》养生功少林寺高僧亲自示范
六神丸治疣疗效佳
小医方有道理:四招治疗五官疾病
降火救水交泰丸
王士相治学经验琐谈:学好中医靠自学!
以志先生讲道:怎样把性化了
疾病的背后,是一种需要
弱者易记仇,强者多宽容
百病之源|视频全集
『自我觉察』是一切智慧的基础
胡因梦
博士开诊所:我最终决定回归民间
原来所有的“养生”都是徒劳的,看完后不再纠结了
五万一次,刺穿下体|捐卵比捐精更可怕
天天枸杞水,能活00岁
中药泡澡:功效竟出乎宝宝意料
治早泄、阳痿要慎用壮阳药
撞丹田,强壮身心的大法
本能系统论-41-模糊病区的处理
朱清时:不可思议的量子意识
高僧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的肉身突然飞空失踪
舍利子究竟有多尊贵?科学仪器观察下它竟如此神奇
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学习分享-83
==========END==========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广告是系统随机配发,我们无法详细控制、选择。请您切勿购买任何动物制品、肉食。不要买渔猎、捕鸟的器具,拒绝杀生。不要玩杀人游戏,杀人游戏与实际杀人果报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万恶淫为首,邪淫是轮回和灾祸的根本。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切记!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有完整的入门系列,视频系列.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