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血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M乳腺腺病 [复制链接]

1#

来源:医侃

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女性,45岁。

主诉:发现右乳包块4月。

现病史:4+月前发现右乳包块,位于内上象限,单个,约2cm×1.5cm,无压痛,无进行性长大,表面皮肤正常,乳头无溢液,不伴畏寒发热及上肢水肿。患病以来,精神食欲可,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减轻。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糖尿病等病史,否认外伤、手术、输血史。

月经及生育史:.7.28,月经周期规律,血量中等,颜色正常,无血块、无痛经。G2P2。

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专科检查:右侧乳房内上象限可扪及包块,单个,大小约2cm×1.5cm,质硬,边界欠清楚,无压痛。包块表面皮肤正常,乳头未见凹陷及溢液。左侧乳房未扪及明显包块。区域淋巴结未扪及肿大。患侧上肢活动自如。

超声:乳腺超声:右乳实性结节,拟BI-BRADS4c级。

CT/MRI扫描:乳腺X线摄片:采用GESenographeDS数字乳腺X线机,患者取立位,常规头尾位、内外斜位摄片,全自动曝光条件。如图1,2。

二、病例问答挑战

问题一解读

该病例为中量腺体型乳腺,病灶位于右乳内上象限,首先排除E答案;病灶表现为不规则结节,排除答案A;再仔细观察病灶的形态特点,可见该病灶边界不清,周围可见毛刺征,密度较均匀,未见任何形状的钙化灶,因此应排除B、D,正确答案为C。

问题二解读

乳腺MRI检查:MRI检查设备为美国GE公司DISCOVERY.0TMR扫描仪及乳腺专用表面线圈。患者取俯卧位,双侧乳腺自然下垂于线圈内,乳头居中,使用加压器,使胸壁及乳腺紧贴线圈,同时嘱患者制动并保持平静呼吸。扫描参数:横断位T1WI压脂序列,TR4.2ms,TE1.8ms,层厚1.8mm,间隔0.5mm,Fov34cm×34cm;横断位T2WISTIR压脂序列,TRms,TEms,层厚3.0mm,间隔0.5mm,NEX2,Fov34cm×34cm;双侧乳房矢状位T2WIFSE压脂序列,TRms,TEms,层厚3mm,间隔0.5mm,NEX2,FOV22cm×22cm。经肘静脉团注造影剂后运用三维快速梯度回波序列(VIBRANT3D)加脂肪抑制行T1WI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GD-DTPA),用量为0.1mmol/kg,注射速度为2.5ml/s,注射完毕后用20ml等渗生理盐水静脉冲洗。扫描参数:TR4.5ms,TE2.1ms,层厚1.2mm,间隔0mm,Filp10°,Matrix×,NEX1,Fov34cm×34cm。如图3~8。

在MR图像上,右乳内上象限可见一直径约1.2cm的类圆形结节影,边界较清楚,周围可见毛刺征,信号均匀,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强化方式为平台型。

图3~7分别为MR横断位T1WI,横断位T2WI,矢状位T2WI,T1WI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静脉期图像。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三解读

手术所见

术中见包块位于右乳内上象限,一枚,大小约1.5cm×1.0cm,质地硬性,表面不光滑,形态不规则,基底宽,与周围腺体无界限,无胸大肌筋膜无粘连,表面皮肤正常。沿包膜外完整切除瘤体送检。

病理所见

冰冻后石蜡切片显示(右乳)腺病,伴普通型导管上皮增生;免疫组化:CK5/6(+),SMA多数导管周围(+),P63多数导管周围(+),CD10间质及部分导管周围(+),PR(+,约50%),ki-67极低表达(图2-8,9)。病理诊断:(右乳)腺病伴普通型导管上皮增生。

三、诊断分析思路

1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

右乳X线及MR图像显示右乳内上象限小结节影,边界较清,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强化方式为平台型,其内未见钙化,周围可见毛刺征;乳后间隙清晰,邻近皮肤未见增厚等钙化,乳头无内陷;提示该病灶为实性占位,血供较丰富,未侵及邻近皮肤等。

2本病例的读片思路

(1)发现病变与认证

本病例病灶虽小,但在X线图像上相对周围正常腺体组织密度稍高,在MRT2WI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故均容易发现病灶;同时,MR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腺体组织,更利于发现病灶,同时有助于判定病灶的血液供应情况。

(2)定位诊断

对于本病例来说,病灶较小,位于右侧乳腺内上象限,呈实性,其来源可能为乳腺上皮细胞或非上皮细胞等。

(3)定性诊断

本病例为中年女性,查体发现右乳内上象限结节,形态欠规则,边界欠清,活动度欠佳,影像学检查证实其为实性结节,呈类圆形,直径较小(1.2cm),初步考虑纤维腺瘤、小乳腺癌及触诊为肿块的乳腺腺病。再仔细观察该结节的具体征象,可见其边缘见毛刺征,与乳腺纤维腺瘤边缘光滑锐利不符,故首先排除纤维腺瘤;而乳腺癌和乳腺腺病边缘均可不规整,且强化方式均可呈平台型,因此鉴别困难,极易误诊,最终确诊仍需组织病理学检查。

病例提医院周海鹰

专家点评

1诊断要点

本病例的特点为中年女性患者,临床触及乳腺包块就诊,乳腺钼靶及MRI图像均提示右乳内上象限小结节,边缘较清楚,呈类圆形,周围见毛刺,密度/信号均匀,增强扫描呈强化欠均匀,强化方式呈平台型。根据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可初步排除纤维腺瘤,但要鉴别乳腺癌和乳腺腺病难度较大,故术前容易误诊。

2鉴别诊断

(1)乳腺癌

表现为孤立肿块的乳腺腺病病灶通常体积较小,直径一般<1.5cm,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强化程度低,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良性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而乳腺癌体积一般大于腺病瘤的不规则毛刺状肿块,强化程度较高,多呈环形强化,早期快速流入,延迟期呈平台型或流出型。但本例病灶虽为类圆形,但周围可见毛刺,强化方式呈平台型,与乳腺癌类似,难以鉴别。

(2)乳腺纤维腺瘤

表现为孤立肿块的乳腺腺病与小的纤维腺瘤鉴别困难,但可以认为腺病瘤是纤维腺瘤的早期发展阶段之一。有研究认为二者可以根据大小和边缘适当区分,但无严格分界线。通常体积较大,边缘光滑或分叶状的可以考虑为纤维腺瘤,典型的纤维腺瘤还会有其他表现,如内部低信号分隔等。

(3)乳腺乳头状瘤

乳头状瘤临床上通常有乳头溢液病史,中央(乳晕下)导管内好发,易伴导管扩张且乳头状瘤血供丰富,强化更为明显,而腺病好发于终末导管和腺泡,强化不及乳头状瘤明显。

点评专家:医院周海鹰

参考文献:

1.杨丽,时高峰,刘辉,等.乳腺腺病的磁共振影像学特点[J].临床放射学杂志,,33(2):-.

2.于艳妮,董光,李明志,等.触诊为肿块的乳腺腺病的动态增强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32(6):-.

3.Taskin,KoseogluK,UnsalA,etal.sclerosingadenosisofthebreast:radiologicappearanceandefficiencyofcoreneedlebiopsy[J].DiagnIntervRadiol,,17(4):-.

往期精彩

丨点击丨→新乡医学影像经典内容汇总

版权申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