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血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胸腔闭式引流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pf.39.net/bdfyy/bdflx/140610/4402684.html

话说就在昨天,小编在广州参加技能考试,抽到的试题是胸腔穿刺抽液术,一顿操作猛如虎,顺畅的不行,本以为高分通过,临了考官问了一个问题:“请回答胸腔闭式引流的拔管指征是什么?”

“纳尼?胸腔闭式引流应该包括引流气体和液体的部分吧?那我是该回答关于胸腔积液的,还是气胸的?”一阵头脑风暴之后,我就稀里糊涂的凭着自己的理解回答了。说来也惭愧,我确实被这个小小的问题困扰了,因为在我的记忆里,这是外科比较常见的一项操作,而我仅存的知识碎片里,我已经无法很自信的对“胸腔闭式引流”这个概念做一个清晰的认识。

于是当晚回到住处后,我火速开始整理这个知识盲点。现在我就整理了一些资料分享给大家,希望和我一样云里雾里的小伙伴们可以理解的更深刻一些。

什么是胸腔闭式引流?

胸腔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内,而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水封瓶,以便排出气体或收集胸腔内的液体,使得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的治疗手段。胸腔闭式引流广泛应用于血胸、气胸、脓胸的引流及开胸术后,可以分为肋间细管插管法、肋间粗管插管法、经肋床插管法等。

第八版外科学上这样写到,胸腔闭式引流术的适应证为:

中、大量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

胸腔穿剌术治疗下肺无法复张者;

需使用机械通气或人工通气的气胸或血气胸者;

拨除胸腔引流管后气胸或血胸复发者;

剖胸手术;

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操作方法是什么?

方法为:根据临床诊断确定安置引流管的部位,气胸引流一般在前胸壁锁骨中线第2肋间隙,血胸则在腋中线与腋后线间第6或第7肋间隙。消*后在局部胸壁全层作局部浸润麻醉,切开皮肤,钝性分离肌层,经肋骨上缘置入带侧孔的胸腔引流管。引流管的侧孔应深入胸腔内2-3cm。引流管外接闭式引流装置,保证胸腔内气、液体克服3~4cmH2O的压力能通畅引流出胸腔,而外界空气、液体不会吸入胸腔。术后经常挤压引流管以保持管腔通畅,记录每小时或24小时引流液量。引流后肺膨胀良好,已无气体和液体排出,可在病人深吸气屏气时拔除引流管,并封闭伤口。

胸腔闭式引流的拔管指征是什么?

首先,如果引流的是气体,要求24小时胸管无气体溢出,经复查肺复张良好,夹管24到48小时内无复发,可以考虑拔管。其次是如果引流的是液体,要求24小时内引流液量不超过一百毫升,即可考虑拔管。最后如果引流的是脓液,要求将脓液彻底的排干净,才可以考虑拔管,而且拔管时要逐步的进行退管,不能一次性地拔出。

其实,胸腔闭式引流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一起来探个究竟。

(1)用来引流胸水,只要我们把这套装置放在低于胸腔的位置(比如病人半卧位时,水封瓶放在地上),就可以把胸水引流出来,因为水往低处流。所以单纯引流胸水时,一个瓶就足够了,临床上使用一个负压引流袋便可。

?

(2)引流气体(气胸),一个瓶也是可以的,但这个瓶必须要有“水封”作用,也就是说引流管末端必须埋在水下(1-2cm),否则引流管直接与大气相通,就人为地造成开放性气胸了。

?

(3)当患者有液气胸时,既需要引流胸水,又需要引流气体,那就必须使用第2个瓶。如下图:

第二个瓶是水封瓶,气体从胸腔一路来到3号管末端时要克服1-2cm水柱压力才能逸出,不直接与大气接触,所以称之为“水封”。为什么3号管要浸入水中,是为了不让胸腔内气体直接与大气相通,以免形成开放性气胸了(交通性气胸)。那为什么是埋入1-2cm,而不是2-3cm、3-4cm、4-5cm或者更深呢?事实上,有的专著认为2-3cm也是合理的,但更深就不合适了,因为3号管埋得越深,胸腔内气体就要克服越大的压力(周围水柱对导管末端的压力)才能逸出水面。我们的目的是要让胸腔内气体排出,加1-2cm水柱是为了隔绝空气。

正常胸内呼气压力一般不超过2mmHg,折合约2.7cm水柱,所以一旦病理状态下胸膜腔压力稍升高,多余的气体就可逸出,如果管子太深,则胸膜腔的多余气体不能排出。

既然如此,那么更浅的水柱(比如0.5cm)是不是更容易逸出呢?是的!但如果这么浅的水柱,只要水封瓶稍微摇晃一下都可能与空气接触造成开放性气胸了。

?

当经水封瓶引流后胸膜破口仍未愈合,1周以后水封瓶中仍持续有气泡逸出,那就考虑加用负压吸引装置了。这时候就需要用到第三个腔了(负压腔,或者叫调压腔)。如上图

三个腔,第一个腔叫集液腔,是用来接胸水的,现在的一体化引流瓶中的集液腔都是可以直接计量的了;第二个腔叫水封腔,第三个腔叫负压腔,或者调压腔,这个调压管(压力调节管)的存在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就好像我们高压锅的限压阀一样,确保调压腔里面的负压不会过高。

生理情况下,肺与外界相通,吸气时胸腔内为负压,呼气时胸腔内为正压,肺膨胀良好,胸膜腔为一潜在腔隙。

持续负压吸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气体排出、加快胸膜破口愈合。

不希望负压腔里面的负压超过-15cmH20(-1.47kPa),那调压管末端埋入水中就不要超过15cm。一旦我们给的负压很大,超过了-15cmH2O,那么空气就会从调压管进入(这是中学物理知识),缓冲了负压腔内的负压,保持了负压腔内的负压不会超过-15cmH2O。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调压管的深度是15cm,那么不管我们给的负压有多大,负压腔里面的负压都不可能超过-15cmH2O。这个负压传导给胸膜腔时,也是安全的,既能够促进胸膜腔气体排出,又不至于损伤肺组织。负压越大,对于肺组织的损伤也越大。所以限制为8-12cm。

作为内科医生,实习的时候没有怎么接触过胸腔闭式引流的操作,毕业以后更是了解甚少。当下重新去认识这个操作时,不禁感概万分:医学深似海,盲区无穷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90后小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