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50915/4696949.html1.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前方病机推测为里湿侵及太阳筋脉、心下、膀胱,笔者暂名之太阳湿病。但利小便,为治湿之法,湿病应脉沉。与痉病脉沉细、伏弦、沉迟相似。《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是痉病的病因。因而,太阳中风失治误治可以转为痉病,两方证相似并非偶然。
然而为何用方不同?二者脉证所异在“翕翕发热”以及“心下痛”。
翕翕发热本是桂枝证,但此发热,无汗,加之小便不利,热不能外越,或导致水热互结的*疸或结胸。有仲景原文为证,《伤寒论》条“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条“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也”,“心下满微痛”者有结胸“心下痛”之象,结胸为水热互结。可见太阳湿病、结胸、痉病、*疸等病之病机有密切关联,并非穿凿。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确有发*、结胸等水热互结病机,甚至是其发展初期阶段。因此不可用桂枝增其热,而热象不显著,故而亦不用茵陈蒿汤等。
后方气上冲胸是典型的阳虚水饮,关于痉病病机和方药笔者在另文《痉病重识》一文有讨论。
此外,历史上许多注家,认为应是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谓见仁见智。
补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条文的阐释却是千古争议,成无己认为邪气仍在表,因而方用桂枝汤加茯苓白术,而不需去桂。《医宗金鉴》认为应该是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柯韵伯认为病不在表而在膀胱,因而无汗、小便不利,应去桂枝。伤寒大家刘渡舟认为水饮内停,故而引起“心下满微痛”,膀胱经表证为水遏阳郁,因此应去走表之桂枝,而以白芍、茯苓、白术、生姜等利水以通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