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血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胸腔闭式引流术rdquo [复制链接]

1#

上级医生告诉你:胸腔闭式引流术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作者|衣上云

来源|医学界呼吸频道

儿外科晨交班结束前,住院总提醒:“今晚六点示教室,李昶老师讲课:胸腔闭式引流术,请住院医生和实习生都准时参加。”

话毕,大家心里一阵哀嚎,又听课!

“临床那么忙,又要收病人,又要上手术,还要办出院,哪有时间呀,累死累活挨到下班,该吃饭了吧,又要听课,听完都不知道几点了,还让不让人活呀?!”

“胸腔闭式引流,不就是打个麻药,撮根管子到胸腔里吗?有什么好讲的,大学里都学过了,也实际操作过了,没什么难的。”

听课前,笔者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耐心听完之后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胸腔闭式引流术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哟!

下午六点整,尽管好些人不十分情愿,但对于每次这样的学习机会,每个医生并没有懈怠,全科二十多个住院医生和实习生准时坐在了示教室里。

六点零两分,李昶老师步履匆匆来到了示教室,进来时带着口罩帽子,且是手术室的穿着,只外面罩了一件外出服。

住院总小声问:“手术结束啦?”

“还有一台,一会儿张教授先做着,我讲完课再上去。”

李昶老师将PPT打开,摘下口罩说:“抱歉,同学们,来晚了,大家都饿了吧?”

同学都说:不饿,还好!

李老师微微一笑,说:“好,那我们现在开始今天的内容,我尽快讲完,大家好去吃饭。”

大家默默点头表示赞同。李昶老师笑着问道,“问同学们来先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哪些人需要做胸腔闭式引流?”

“气胸。”

“血胸。”

“脓胸。”

“肺、胸膜腔手术后。”

同学们纷纷抢答。

“很好,回答正确!那给一个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前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核对患者病历信息,确定是否需要引流。”

“查看胸片、CT影像学资料。”

“检查操作需要用到的物品是否齐全,完好。”

……

学们轻松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自信地看着讲台上的李昶老师,这有什么难的。

然而李昶老师淡定地问道:“还有呢?”

还有?

同学们交头接耳了,还有什么呢?

“引流之前我们是不是要确定积液有没有分隔?”

同学们恍然大悟,对啊,需要做彩超确定,如果分隔了那引流只能引流出某一个分隔里的,意义就不大了。

李昶老师点点头,又说道:“要做切口是不是应该看看凝血功能有无异常?”

血常规、凝血功能、输血前检查等不是常规检查吗?话到嘴巴,同学们迅速反应了过来,有的检查在外科是常规,在内科就不一定了。

随即李昶老师给大家分享了一个发生在他的同事(Dr.A)身上的案例:

当时Dr.A去儿内科会诊,患儿病史上记录“患儿因发热、气促6小时”急诊收治入院,胸片提示:右侧胸腔中-大量积液,彩超无分隔。虽然当时急查血报告还未出,但是由于患儿出现了呼吸困难,家属很着急情绪很激动,儿内科医生更是建议Dr.A赶紧做胸腔闭式引流,Dr.A考虑到患儿病情危急且疾病有进一步恶化进展的可能,最后给患儿做了胸腔闭式引流。可是术后患儿开始出现创面持续渗血,引流液起初是*色液体,后来为血性,紧急请Dr.A上级医生来会诊,此时血报告结果提示:患儿有血友病。那么上级医生就问了:为什么操作前没注意到这个情况?为什么不等检查结果出来?纵然情况紧急,也可仅给予穿刺抽液嘛,创伤也小很多。面对上级医生的质询,他同学无言以对。

▼▼▼▼▼

“会诊需谨慎,人生处处都是坑啊!”李昶老师叹息般的总结惹得同学们一阵大笑,同时大家也明白了做事前须得有明确的诊疗思路、冷静的判断、规范的治疗流程,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李昶老师接着说道穿刺引流的位置及引流管的选择问题。

胸腔积液或积血引流在腋中线与腋后线间第6或第7肋间隙,目的是尽可能将液体引流出来,引流管选择宜用血浆管,26#左右,优点是管腔大,适宜的侧孔,以有效避免堵塞。气胸引流一般在前胸壁锁骨中线第2肋间隙,引流管宜采用菌型管(16#),因其膨大头部可自然固定,以免脱出。对于儿童或新生儿,可选用适宜大小引流管安置。

同学们看着干货满满的PPT,神情专注,不时作着笔记。

“同学们,穿刺时应该从哪里进针呢?”李昶老师问道。

“下一肋上缘进针,因肋体内面近下缘处有肋沟,有肋间神经、血管通过。”一实习生脱口而出(这种教科书上划重点的句子早已烂熟于心)。

“回答得很好!那么,胸腔闭式引流管置入的深度怎么判断?”

简单嘛,胸片上有标尺,我们可以比较穿刺引流的肋骨位置到胸腔底的距离,就可以预计出管子进入的深度啦。有同学回答道。

这时,李昶老师在幻灯上给我们展示了两张图片,一张是安置了胸片闭式引流管后拍的胸片,一张是术中图片,侧胸位切口,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的位置,组织坏死,已分不出层次。图片下方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切口太大,引流液渗出?

操作时没有遵从无菌操作,切口感染了?

引流管没固定好,脱出来了?

……

李昶老师没给出解答,而是播放了下一张幻灯,也是两张图片,第一张图片没变,第二张则是一根标准的胸腔闭式引流管。

示教室里一片沉默,李昶老师给大家看这图片是什么意思呢?苦思不解。

“哦,我明白了。”一同学手指向幻灯中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方向,大声道:“侧孔,是侧孔!”

一石激起千层浪!

大家瞬间明白过来,同一个型号的引流管,第一张图片置入胸腔的引流管长度,第二张图片最远一个侧孔的位置,两者比较,显而易见,最后一个侧孔根本没进入胸腔,就在皮下组织或肌肉间,难怪会坏死!

随后李昶老师还给大家分享了操作小技巧:

以弯钳钝性分离入胸腔的时候顺便以弯钳头估量皮肤至胸腔的距离,置入引流管时让侧孔超出胸腔约1.5cm为宜,以防侧孔退出胸膜。

还有就是操作细节:水封瓶的位置,为了防止引流液倒流而致逆行感染,胸腔闭式引流瓶平面应低于胸腔引流口平面至少多少厘米呢?引流瓶水柱波动如何?水封瓶内管子入水深度多深?诸如此类临床小知识,在实际操作中都gt到了吗?

时间一晃就晚7点了,讲课虽然没有结束,但并没有同学抱怨辛苦,抱怨挨饿,他们全神贯注,都被李昶老师生动的讲解所吸引,原本以为三两分钟就能完成的简单胸腔闭式引流术,却有这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