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血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松松垮垮的脸由胃管,美容艾灸这个穴位就 [复制链接]

1#
程序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bcutexas.net/chaoliu/xinchao/1608.html
人到了一定年纪,特别是女性,很容易出现面部皮肤颜色发暗,没有光泽,有时像蒙着一层不干净的*气,即使使用了各种护肤品或美容产品,但也不能让皮肤的色泽回到如前。《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说明女性一般从35岁左右开始阳明经脉的脉气衰少,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42岁左右,三阳经的脉气都衰少了,不能上荣于面,所以面部就开始憔悴了,头发也开始变白。

张景岳也说过:女为阴体,不足于阳。故其衰也,自阳明始。阳明之脉于面,循发际,故面焦发堕。其实女人衰老的分水岭,是35岁才对。35岁,阳明脉衰,面始焦。

可见,女人最先的衰老,是从阳明脉衰开始的,而阳明脉又是什么呢?此处指胃经。

头面部为诸阳之会,诸阳经皆上于面部,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行于整个面部。所以面部主要是靠三阳经的气血以滋养之,若三阳经的脉气虚衰,尤其是足阳明胃经的脉气虚衰,面部得不到足够的气血滋养和温煦,所以面色也就变得憔悴了。许多胃病患者,大都面部萎*无泽,正是这个原因。所以要想面部美容就应该从三阳经,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入手。把胃伺候好,变美不变老。

这个阳明脉,指的就是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这两条阳经直接走循我们的脸部,特别是胃经,沿着面颊往上走,直到额头。

阳明脉衰,表现出来就是脸色变差、变*,皮肤松弛没有光泽,脸的形状也会出现变化。有个好的脾胃,才能变美不变老

胃不好的3个信号

常常胀气

胃口好,是脾胃想吃,但是身体不通,被气顶住了,所以你一吃就饱,这气多半是肝郁之气,肝木克脾土,肝气欺负着脾胃,脾胃就很容易难受。

气下不去,就在上面堵着,打嗝,假饱,其实身体需要的营养没有真的补上来,和气血足的那种「气满不思食」是不一样的。

这个不通,其实很不好,气不是真的足,该需要的气血又没有补上,时间长了,人很容易气血亏空,没有力气,衰老的也快。

2特别容易饿

还有的人,正好相反,他们胃口特别好,胡吃海塞,别人还没饿,她却先饿了,但是痘痘,出油,黑头也比别人多。

他们多半是胃热,容易饿,吃得多,吃的杂。渐渐地,肠道不是很干净。

除了消化快,容易饿,吃得多,还会:反复长痘、有口臭、皮肤粗糙、爱吃辣、牙疼、毛孔粗大、便便干。胃火灼烧,对身体是一种慢性损耗。

3鼻子旁边有痣

据观察,现在将近有三分之二的人(包括3岁的孩子),鼻子旁边、眼睛下边的脸蛋儿部分,都有一个或几个很突出的黑痣、肉疙瘩或较密集的斑点,这就是很严重的胃病,这就是常年饮食不节或常吃冷饮的结果。

因为黑痣和肉疙瘩有碍美观,就用激光或冷冻法去除,但多数人还在旁边长出新的。这是因为足阳明胃经的起始循行部分正好在脸蛋儿部分,鼻翼旁就是迎香穴,胃的病邪会通过经脉在脸部表现出来。

其实,在哪条脏腑的经脉上长有黑痣或红点,哪个经络就会有堵塞,黑痣、肉疙瘩虽然可以用手术方法去掉,但病邪并没有去掉,所以还会长出新的。

世间最强大的胃药:中脘

《循经》中有一句话来形容中脘:“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中脘穴,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四寸处(也即胸骨上端至肚脐连线的中点处);胃疼得厉害的时候按着会硬硬的这里!就是那里了!心窝口与肚脐的中间位置

临床体会,不论胃热胃寒,胃痛胃胀,重灸中脘,能引胃中生气强行(阳明实热除外)。

对于胃来说,其功能是以降为顺,即使阳明燥火强盛(但没有燥屎),也是因寒邪凝胃而产生的,应该辅助阳明燥火来去除寒邪,寒邪既祛,阳明燥火自消。

所以不论胃寒还是胃热,只需放手灸下去,待邪气祛除,胃的正常功能自然会恢复。

但是,因太阳病而误用汗下法将热邪引入阳明经者,则不宜灸中脘,可用灸足三里或内庭以疏导之。

为何中脘穴这么厉害

那是因为,第一,中脘为胃之募穴;第二,中脘为八会穴之腑会穴。募穴是直接管这个脏腑问题的,比如胃的募穴直接管胃的问题,跟后背的胃俞穴配合使用叫做俞募配;又因六腑之气皆禀于胃,故为腑会。如果还不可以很好地理解,可以做这样的一个推理:六腑之气来自于胃,它们和脏气交通了以后成为脏腑之气,脏腑之气在它们的老家——胸腹部——聚集,组成募穴。中脘穴因为这种双重的身份成为了胃部的第一大穴。另外,中脘还有一个特别级别的身份——它所属的主管经脉是任脉。总之,中脘,这是一个经络之气交通中的交通、枢纽中的枢纽,更重要的是,它就在胃脘部。灸中脘时,哪里有病,艾炷的热量就会主动通窜到哪里,通窜的痛感要比烧灼皮肤的痛感强烈的多。一般会首先通窜到十二指肠的位置,然后通窜到贲门、胃部、幽门,若有肝病的患者,艾炷的热量就会自然通窜到肝区(这就是灸中脘可以辅助治疗各种胃病、肝炎或胃癌、肝癌的原因)。如果脾胃很弱,可以加上足三里一起灸。灸一段时间后,你就会觉得胃部温热舒服,腹中就像有个热水袋一样,或有温水流动的感觉。

胃经的合穴:足三里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五腧穴中的合穴。《灵枢·寿夭刚柔第六》说:“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什么叫“阳之阳”呢?有些医家望文生义,有不同的解释,实际上这一篇已经说得很明白了,第一个“阳”是指在外属阳,第二个阳是指皮肤为阳,所以“阳之阳”就是在外在皮肤。也就是说,凡在外在皮肤的病都可以取阳经的合穴治疗,这也是为什么皮肤病常用曲池(手阳明)、足三里(足阳明)、委中(足太阳)等合穴的原因。朱链的《新针灸学》治疗外感表证,也常用曲池、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也是“病在阳之阳,刺阳之合”的客观实践。因为面部主要是足阳明胃经所过之处,在三阳经中,阳明经气血最多,所以刺胃经的合穴就可以治疗胃经的“阳之阳”,即面部皮肤的病症,自然也就有很好的美容作用。

艾灸足三里

补气血胃属土,五行之中,土为中轴。人以土为母,土足则气血旺,土虚则气血弱。补虚,当先补土。补土,就用足三里穴。《内经》有言: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足三里穴是土经土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艾灸足三里穴能加强气血的生化,达到补气补血的效果。民间有“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其理亦在此。2抗衰老,悦容颜经常按摩或艾灸足三里,对面部皮肤气色有很好的调整作用,对于延年益寿也大有裨益。被后人尊称“药王”的孙思邈重视“保健灸法”,在《千金要方》中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名言。土为后天之本,土能承载并化生万物,常灸足三里可健脾益气,增补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使气血化生源源不断,四肢百骸及脏腑均得以滋养,故能延缓衰老。3足三里取穴当我们把腿屈曲时,可以看到在膝关节外侧有一块高出皮肤的小骨头,这就是外膝眼,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就是足三里。足三里以艾条悬灸为好,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足三里穴,在距皮肤2~3厘米处固定,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每日灸次,每次0~5分钟,以穴位处皮肤感到温热、发红为度。如果觉得自灸足三里比较麻烦,也可以每天早晚按摩足三里穴,即大拇指按压穴位,并加以揉动,直至局部有酸胀发热的感觉,每次0~5分钟。穴位经络健身美容,不是一两天就能看到效果的,一定要坚持,一般来讲,艾灸~2个月,面色就会鲜明而有光泽。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