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血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入门精华五脏功能篇 [复制链接]

1#

1、心脏功能

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围护于外,心主脉,为人体血液运行的动力。又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

一心主脉,其华在面

心主血脉是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营养全身。故心脏功能强弱和血液的盛衰,能影响全身情况。如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心气不足,血脉空虚,则可现脉搏细弱,或节律不整,面色无华。

二心与思维活动

现代医学认为,是大脑功能,但中医认为,与五脏有关,其中特别是心,称谓心主神。内经说,心者神之舍,血者,神之气也。故心的气血的充盈,则神识清晰,思考敏捷,精神充沛。如心血不足,常导致心神的病变,可见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等。如血热扰心,还可见谵语、昏迷不省人事等。

三心主汗液

汗乃津液发散于肌腠部分,汗是津液所化生。由于血是心所主,汗又为津液血所化,故有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的说法。所以在治疗疾病时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原则。出汗是津液通过阳气鼓动,蒸发所致。故有阳加于阴谓之汗。因此汗多不仅伤津血,而且耗散正气。心的气血也随之受损。而见心慌、心悸等,严重的可见大汗亡阳的危候。

四心开窍于舌

心经的别络上行与舌体相联系,心的气血瘀舌相通,故心脏病变可在舌体上反映出来,如心血不足,则舌质呈现淡白色。如心火上炎,则舌质呈红赤色,甚至舌体糜烂。如心经有热或痰迷心窍,可见舌卷、舌硬、语言不清等。如心气虚,心血瘀滞,亦可现舌青紫或紫斑等。心的病理变化,直接影响到舌,故有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之说。

五、心包是心脏外围组织

心包又称心包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故邪气犯心,常先侵犯心包。心包受邪,必然影响心脏功能,而出现心脏病变。如温邪内陷,出现神昏、谵语等,称为热入心包,就是这个道理。

2、肺脏功能

肺位于胸中,上连喉咙,开窍于鼻。肺主要功能是司呼吸,主一身之气,有宣发与肃降的作用。外合皮毛,通调水道,与大肠相表里。另,有肺为五脏之长之说。

一、主气、司呼吸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吸入自然界清气,呼出体内浊气,吐故纳新。内经说,天气通于肺。就是这个道理。另,肺主一身之气,肺与宗气有密切关系,宗气是水谷之精气,与肺吸之气相结合而成,积于胸中。通过肺朝百脉,而布散全身。在生命活动中有重要地位。

如肺气功能正常,则气机通畅,呼吸调均。如肺气不足,则呼吸无力,或少气不足一息,以及语言低微,身倦无力等,为气虚不足的症状。

二、主宣发与肃降

宣发是宣布,发散之意。是肺气推动气血津液布散全身,内而脏腑经络,外耳肌肉皮毛,无处不到。如肺气不能宣发而壅滞,则见胸满、鼻塞、咳吐痰涎等。肃降,是清肃下降之意。肺气在上以降为顺,在下以升为和。如肺气不能肃降而上逆,则见咳嗽、喘息等症。

肺的宣发与肃降是相辅相成关系。肺有宣降,气血津液,才能散布全身,无用的水液下输到膀胱,在肾的作用下,排出体外。

三、通调水道

是指促进和维持氺液代谢平衡作用。是由宣发和肃降两方面完成的。可见水液代谢与肺有密切关系。故说肺主通调水道,又称肺为水上之源。

四、肺主皮毛

皮毛为一身之表,有皮肤、汗孔、毫毛等,是抵御外邪的屏障。如肺气虚,

不能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则见皮毛憔悴、枯槁,卫外机能下降,见肺卫病症。故肺气的虚实,亦可表现为排汗的异常。

五、肺开窍于鼻

鼻和喉咙是呼吸的通道和门户,故有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之说。鼻有通气和嗅觉功能,是依赖肺气的作用。肺气和畅,嗅觉才正常。如肺脏受外邪,肺气不利,则常见鼻息不通,嗅觉不灵等症状。故鼻的疾患也常从肺脏进行治疗。

六、喉也是发音器官

通气与发音,直接受肺气的影响。肺的病变,可影响声音嘶哑及其他咽喉部位的症状。如外邪犯肺,肺气不宣,常致咽喉不利或失音等。

3、脾脏功能

脾位于中焦,脾主运化、统血、主肌肉、主四肢的作用。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和胃相表里,为后天之本,另有脾为五脏之母之说。

一、主运化

指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的作用。一脾有消化饮食和吸收营养上输送于肺,由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