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血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4微脉 [复制链接]

1#

(4)微脉

脉象:见于浮中沉三候。按之极薄极细,似有似无,欲绝非绝,难以捉摸。前人形容此脉说:微云淡河汉、瞥瞥如羹上肥。

主病:气血俱微。寸微者,主少气畏寒,心虑怯惕;关微者,胀满呕吐,寒挛气乏;尺微者,髓竭精枯,阳衰寒极。总之,微脉主阳衰阴竭,久病得之多主死;卒病得之,邪气不致深重,治之合拍,多主生。

原理:气血微,脉亦微。阳气过衰,无力鼓动脉管,故脉来极微薄,阴血垂绝,在脉管中流行极细。微脉与散脉相似,散则只见于浮分,微则浮中沉三候依稀可见,以此为别。故仲景取“瞥瞥如羹上肥”喻之,羹上肥既可聚又可散,总是微薄的浮一层。脉书只知是渺小难见,不知其为薄膜一层,故不得微脉之义。

按:古算术书以十微为一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厘之小,今多不以作计算单位。微是厘的万分之一,其渺小难见可知,用以形容脉象至此,血气衰竭已达极点,确实缺乏物质基础,故久病得此脉,诚难挽回,是有唯物根据的。

应用:阳虚外感,如《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又说:“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眴,此为逆也。”又说:“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又说:“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可见治脉微之外感,不可汗下。又如《伤寒论》说:“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又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又说:“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虛,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但是不忌吐法,如《伤寒论》说:“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以上为阳虚外感脉证治法大忌。下面谈谈预后情况。如《伤寒论》说:“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又说:“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又说:“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更有预后不良之情况,如《伤寒论》说:“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以下谈谈具体治法,如《伤寒论》说:“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又说:“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又说:“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负之。”又说:“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又说:“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又说:“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土之。”综上所述。阳虚之外感,治法总以扶阳为主。

伤暑治法,又以涌吐为主。如《金匮要略》说:“太阳中遏,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此是暑中阳虚之人,水湿停留之治法,所以暴病则以逐邪为先。

血痹虚劳中风。如《金匮要略》说:“血痹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摇动,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又说:“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又说:“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又说:“跌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胁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以温药服之。”又说:“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又说:“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又说:“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以上皆阳虚使然,治宜温阳补气生血化瘀为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