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及其对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二十世纪末期在西方兴起的心理学思潮,重点研究人的美德和优势。本文在分析中职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探讨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突出教师的自主发展和激励与信任的文化建设,提升其专业发展水平。
中国论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专业发展;中职教师
积极心理学告诉人们幸福是有规律可循的,主张从积极心理入手,关注人的积极力量和潜力,寻找幸福的真谛。笔者试图从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出发,寻找积极心理学对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启示,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及其基本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社会医治自己身体和心灵的需要,心理学演变成具有矫治和修补功能的“类医学”,主要是治疗人的精神和心理疾病。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在、1998年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指出心理学不应该只研究人类的弱点和问题,而应该同时关注人类的美德和优势,并开创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人们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悲痛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人的力量;不仅要修复损坏的地方,也要努力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致力于治疗抑郁痛苦的创伤,也要致力于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 。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是以人类幸福为主旨,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和潜能。其研究的重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积极情绪体验,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其次是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最后是积极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积极心理学的贡献为普通人构建幸福人生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教师个人成长为导向,以专业化或成熟为目标,以教师知识、技能、信念、态度、情意等专业素质提高为内容的教师个体专业内在动态持续的终生发展过程,教师个体的主体性在此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中职学校的教师理想的素质结构描述如下:①知识结构: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掌握胜任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的知识,还要特别掌握与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实践和工作过程有直接联系的职业工作知识。②能力结构:拥有较广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场工作经验,具有对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指导的能力,具有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中职学校学生特点的职业教育和管理能力,能够按照职业能力学习的规律正确分析、评价、设计和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过程,能够正确分析所在专业领域的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具有职业导向的课程开发、职业能力培养所需实训教具和器材的研制等应用性教育科研能力。③人格结构:具有教书育人精神和敬业精神等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理解学生成才的多样性,能够平等对待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的多样性发展,热爱教育和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
理想的中职教师的素质结构就是一个成熟教师的标准,是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而追求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不断持续发展的个体,是学习者、合作者和研究者,强调中职教师的主体性参与和自主性发展。中职教师必须由内心萌发自主发展的愿望和心态,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体验和人格特质的理论,可以帮助中职教师厘清专业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帮助教师树立起自信,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并通过相关的训练强化自身优势,从而获得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同时,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中职学校创建科学、民主的教师管理文化,为中职学校培养专业化教师队伍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三、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调查显示,中职教师的整体素质达到了中职学校对其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人格结构的要求,基本胜任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但各项素质尚待进一步提高。在中职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中,职业工作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相对薄弱。教师教育与管理学生的能力普遍存在着与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中职教师能力发展很不均衡,普遍欠缺的能力主要是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具体而言,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能力与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不相适应,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普遍较弱。中职教师的人格结构状况中教育情感和教育价值观存在某些不足或偏差。对职业的认同感偏低,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尽快树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科学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中职教师专业发展较慢的原因在于:一是专业发展目标不明。中职学校没有来自升学的压力,没有来自上级主管部门严格考评的压力,学校很少有系统的*策支持和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设计生涯规划。二是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偏低,社会对中职教师的认可度不高。同时,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差,让教师工作压力增大。由此使大量的中职教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对自己的职业不认同,丧失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三是专业发展的信心不够。中职教师来源渠道多样,有的来自企业,有的来自综合性院校,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常识,在组织教学、思想教育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自信。上述原因严重影响了中职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严重影响了对中职学生的培养。
四、积极心理学对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1.突出中职教师的自主发展,构建积极的人格特质
突出自主发展,就是教师能够具有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意愿和信心。因此必须首先具有感受积极情绪的能力。有愉快感受的情绪就是积极情绪。
积极心理学家提出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扩展即时的思维和行动范畴,构建持久的个人资源,从而改变人并产生螺旋式上升,进一步深化积极的情绪体验。因此,积极情绪不仅能够反映个人幸福,而且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中职教师素质的提升是一个主动作为的过程,教师能够自己把控环境和挑战。面对学生难教难管的问题时,教师必须充满自信和勇气,看到学生成才的多样性特点,用积极的情绪看待学生和影响学生,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当面对职业工作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不足的问题时,克服恐惧和焦虑的心理,直面问题,利用各种途径自学钻研。
中职教师在处理与领导、同事、学生的关系时,需要感受别人的积极情绪,同时化解负面情绪。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对于他人给予的帮助表达感谢,拥有感恩之心,对于他人的缺点有包容和宽恕之心,长期保持快乐愉悦的心情。中职教师只要做到改变思维方式,坚持使用双赢思维,换位思考,移情聆听,接受不同的意见,判断和尊重差异,取长补短,那么无论是与同事的交往还是与学生的交往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是提升中职教师积极的人格特质。特质反映了个体机能上的基本特征,决定个体行为上的规律性或一致性。积极心理学家将具有积极适应功能的人格特质称为人格优势,其中代表个体人格中最为突出的积极特征被称为显著优势。积极心理学提炼出人类本性中的六大美德,即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与超越。塞利格曼指出,这六大美德分别对应个体人格中的24种优势,这些具体的人格优势是个体获得美德的途径。积极心理学认为优势与天赋的区别在于天赋是天生的,是不可培养的,而优势是可以培养的。每一个人都有很多优势,中职教师可以筛选出自己最为突出的优势,训练强化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品格,同时会提升教师感知积极情绪的能力,从而强化教师的人格优势。
2.突出激励和信任,构建高效能的教师管理文化
教师的教育工作是在一定的学校管理环境下开展的,教师管理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感受和行为选择。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讲,在学校里要营造以信任为基础的教师管理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唤醒教师内在的潜能和积极性。一是中职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展现自我的交流平台。中职学校考虑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建设对促进教师交流有利的健身休闲的场所,成立相关的教师兴趣团体,组织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或其他的兄弟学校交流学习,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阔眼界,引导教师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术追求,让教师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安全感和被重视被尊重的环境之中。二是建设多元科学的评价机制。考核评价*策是指挥棒,好的*策能够激发教师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中职学校要改变传统的“非好即差”的评价机制,更多地从正面肯定教师的进步,弘扬积极向上的正气,鼓励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发展提供好的宽松的环境。出台支持和鼓励教师参与教研教改的*策,对教师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表彰和肯定。三是营造专家治校的氛围。学校专业建设、办学定位、发展规划等涉及学校发展的大事情更多的让教师参与,倾听教师的意见,特别是在专业发展上有所成就,有所收获的专家,应该拥有更多的学校发展方面的话语权和选择权。信赖能够使人产生创造力,一方面,教师会感受到自己被接纳和承认,从而获得安全感,以及对自身能力、价值的确信和认可。另一方面,教师会感受到发展的自由,为他们在教育工作中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提供了可能,这有助于教师创造力的发展。信任能够促使教师的创造力、价值感、效能感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教育幸福体验也能够增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就是创造这样的氛围和环境。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柳礼泉,肖冬梅.积极?希望?快乐?幸福――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