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扁平疣十佳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210127/8629850.html第一章中医辨证施治概论第四节食水瘀血的*害(续)三、瘀血瘀血,古人亦谓为恶血,它不但失去血液的功能,而反足以为害,故亦可称之为血*。妇人由于月经障碍或产后恶露不尽,均可致恶血的蓄积。男人瘀血大都来自于遗传,他如外伤、疮痈以及内脏炎症、出血等,亦均可促使瘀血的形成。仲景书中对瘀血的证治论述亦多,今略述如下。《金匮要略·惊悸吐帆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10条:“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注解:此胸满与热入血室的胸胁下满同,和唇痿、舌青均为瘀的应征。热在血分,故但欲漱水不欲咽;不关乎风邪,故外无热。脉大来迟,为瘀血的脉应。以上皆瘀血之候,病人见此,故肯定为有瘀血。《金匮要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11条:“病人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注解:病人如热状,即指烦满、口干燥而渴等症言,但诊其脉反无热象,此为有热潜伏于阴血,肯定是瘀血也,当下其瘀血。《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2条:“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注解:见桂枝茯苓丸条。《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5条:“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注解:见下瘀血汤条。《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9条:“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注解:见温经汤条。《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17条:“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面目黯黑者,缓中补虚,大*蟅虫丸主之。”注解:见大*蟅虫丸条。《伤寒论》第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注解:见桃核承气汤条。《伤寒论》第条:“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注解:见抵当汤条。关于食、水、瘀血的说明和其直接为病的证治已略介绍如上,兹再就其间接致病的作用,即如篇首谓其为发病的根本原因者,进行讨论。人体本有抗御疾病的良能,此在前已有说明。而人之所以发病,概由于患病的机体隐伏有食、水、瘀血三者中的一种、二种或三种的自中*,减弱其抗病机能的结果,即今之所谓传染病。若机体无上述的自中*,恐亦不能成立。任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此为辩证法的普遍真理。疾病的发作亦不例外,主要不是由于病菌、病*的作用,而是由于机体自中*的内因。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病菌、病*虽有作用于疾病,但于抗菌、抗*旺盛的健康人体,则病菌、病*无从生存。若其人潜伏有食、水、瘀血等自中*的存在则不但减弱其机体抗菌、抗*的能力,且由于中*的机体反适于病菌、病*的生息繁殖,以是则传染病乃得发生。总之,凡病的发作,概由于患者的机体隐伏有食、水、瘀血的自中*,其他所谓为病因者,则不外是诱因或近因而已。古人于经久的临证实践中,不但深知食、水、瘀血的*害,并且有精细的辨之之道和治之之方,这不是极可珍视的伟大发明吗?在前已讲述了《伤寒论》主以八纲六经辨证,注重于人患病后所反映出的症状,但《伤寒论》亦重视病因辨证,即诊病时先辨八纲六经,当辨方证时要结合病因分析。胡希恕老师从大量的条文入手,认为影响疾病的主要病因为食、水、瘀血等,并认为是自中*的内因,其他的病因,如外邪(风、寒、暑、湿、燥、火、病菌、病*等)、物理、化学等刺激,是外因、诱因疾病的发作主要在内因(除食、水、瘀血外,更有人之正气等),是外因引动内因。胡希怒老师强调这一点,有其深刻内涵。每当他讲伤寒与中风时,常指出王叔和及张志聪等认为伤寒是“伤于寒”及中风是“中于风”,附会《内经》,远离了仲景学术观点。而仲景的辨证论治体系,不是依据受的寒邪还是热邪、是风寒还是风热,而是看患病后的症状反应(正邪相争的反应)来判定是伤寒或中风或温病,这是仲景书中原有的内容。这一学术思想屡经临床证实,如治疗一例哮喘患者,前医用宣肺散寒、化痰降逆、补肾纳气等法,治疗半年不效,胡老师判定为少阳阳明合病夹瘀,以大柴胡合桂枝花苓丸治疗很快痊愈。效法此诊,屡试屡验,是胡希恕老师学得仲景学术真传也。这里要注意,胡希恕先生提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有别于《内经》,是从全书内容分析得出的,除六经概念实质不同外,辨证方式方法也有着截然不同。后世一些注家如王叔和、张志聪等,从病因来区分辨证认为伤寒是伤于寒邪,中风是中于风邪,因而认为伤寒重于中风。而张仲景辨证不是依据伤于寒或中于风,不论是被六淫外邪哪一邪所伤,是要看外邪与正气相争所反映出的症状,如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者,则辨证为伤寒;如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则辨证为中风。伤者,伤于外;中者,中于内,伤寒和中风虽都属太阳表证,但中风比伤寒在表之里,因津虚较重而病情亦伤寒为重,这才是仲景原旨。如果吃透《伤寒论》原文,不难看出《伤寒论》与《内经》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刀子在说话摘自《胡希恕病位类方证解》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12.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