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性改变,引起心肌供血不足,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的疾病,是现代社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著名的演艺界人士死于心源性猝死的报道屡见不鲜,甚至有不少正值壮年,这实在令人感到惋惜。虽然冠心病的危害,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才逐渐凸显出来的,但冠心病却绝不是一种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疾病。
年,中国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夫人的遗体从墓葬中出土,对这具保存完好,距今多年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辛追夫人便患有冠心病,且极可能死于一次心梗发作。
早在18世纪中期医生们就已经认识到了心绞痛的症状,但长期以来只能对症缓解,没有根治手段,对冠心病开始外科治疗的探索则已经是多年以后的事了。
现如今人们对心脏搭桥手术这个名词,已经不陌生了,可其确立过程却相当曲折,从最初的探索到经典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也即心脏搭桥手术)正式为医学界认可,前后历时40余年。
此间的故事,尤其是最初那些令外科界蒙羞的失败,由于甚少被教科书提及,遂成为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医学史上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事件,莫过于作为研究者的医学家本身也阴差阳错地成为了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说,他们本身所罹患的疾病也在整个医学叙事的进程里。
可以想见,古今中外曾遭受过冠心病折磨甚至死于心梗发作的医生肯定为数不少,这其中若在医学史上的地位而论,则非约翰·亨特(JohnHunter,-)莫属,在我们继续后面的讲述之前,还真有必要稍微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外科医生。
一位医学史专家对亨特曾这样评价道:
他使外科学由一门机械性的手艺升华为一门实验科学。
如果说各行各业都有一个需要拜祭的祖师爷的话,我们今天这些外科医生,其实最应该拜的一位便是亨特。
他打通了医学传统上外科与内科的界限,通过观察和实验所得的结论,使得所有的医生都能获益。亨特认为:
解剖乃手术之根基,熟知解剖则头脑清晰,双手敏捷,心灵亦对必要的残忍习以为常。
毫无疑问的是,在普通人看来,解剖总是有些残忍,西医刚刚传入到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时,当时杰出的外交家郭嵩焘也认为西医的解剖太过残酷,他曾感慨道:
「拙哉西医!中国之良医,亦能知人之窍穴脉络而万无一失,然不必亲验诸死人,亦未尝为此残酷之事也,忍哉西人也!」作为一名尚算开明的洋务派,对解剖学还有如此大的偏见,更别说普天之下的寻常百姓会怎么想了。
但是郭确实说对了一件事,那就是西医的拙——解剖可不就是一门笨功夫嘛?
但我们要了解过亨特所设计的动物实验,就不得不佩服这笨功夫背后科学思维的精巧了。
亨特所以能在外科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其长于解剖,他利用实验动物来理解外科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才更是令人叫绝呢。
最有名的一次动物实验是,他通过对鹿角血管分布的观察,凭直接推断出,若一段血管闭塞之后,周围定会出现侧枝循环。
他抓来一头公鹿,对右侧的颈部血管进行了结扎,结果,右侧鹿角降温的同时也停止了生长,而左侧鹿角的生长速度及温度则不受影响,但仅仅两周之后,右侧鹿角就恢复了原来的温度也重新开始了生长,他处死了这头鹿进行解剖之后发现,果然不出所料,侧枝循环建立起来了,右侧鹿角的血管走了旁路重新畅通了!
他根据这一原理设计了动脉瘤的手术方案,并获得了成功,这也许是血管外科最早的探索。
这样的研究方法,也为后代的外科医生开展研究提供了范例,事实上,就这个侧枝循环形成的医学原理本身,就在人类理解冠心病及心梗的病理生理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对于很多热爱动物的人来说,像鹿这么可爱的家伙,就这样为了人类外科事业的进步给糟蹋死了,可能觉得有点儿于心不忍,但你要知道亨特对自己下手有多狠,你可能就会原谅他对可爱的鹿所下的*手了。
为了研究性病,他用柳叶刀蘸取了一位性病病人的脓液,并将这恶心的东西弄进了自己生殖器切开的伤口里,于是,他如愿以偿地同时患上了淋病和梅*,成为了医学史上首位得以将性病的临床表现和对各种治疗的反应详细记录保留下来的病例。
对于这类病,亨特在当时能够动用的治疗方案,只有汞,这种虽然有效但是*性却不小的药物,着实把亨特的身体糟蹋够呛,但亨特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体上的另外一种疾病就束手无策了。
胸部阵痛的症状出现在亨特五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只是在进行体力活动之后才会出现,在后来,就是在安静时也会出现了,这样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即使到了这样濒死的边缘,还不忘在自己胸痛发作时通过镜子来观察自己痛苦的面容。
将这种胸痛的症状描述为心绞痛这一术语的,是亨特的一位医界的朋友WilliamHeberben,年,他通过对一百多位类似病人的观察,总结出了心绞痛发作的一些特点,比如说体力活动后症状出现,严重时有濒死感,停止活动保持静止时,症状有可能减轻或消失。
但遗憾的是,在那个年代,Heberben救不了自己的朋友,伟大如亨特,也无法利用当时的医学手段完成自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死神一步步走近,更为遗憾的是,亨特在已经意识到巨大的情绪波动会引起心绞痛发作之后,他还是无法控制住自己的爆脾气,亨特渐渐意识到将无法摆脱这种可怕疾病的困扰了。
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他曾半开玩笑地提及过,自己的生命完全掌握在任何一个会在语言上激怒他的恶棍之手。
熟料一语成谶,年10月16日,一场激烈的论战之后,亨特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这位生前为探索疾病的奥秘曾解剖过无数尸体的外科医生,死后也将自己的尸体献祭给了医学事业——对他的尸体解剖发现,其冠状动脉的病变已经很严重了。
约翰·亨特(JohnHunter,-)但是在当时,有关心绞痛这一症状的病理学解释在医学界并未达成一致,这是因为,尸体解剖发现的冠状动脉的病变严重程度有时候与病人生前的心绞痛严重程度并不完全相符,认为冠状动脉的异常与心绞痛有关只是一个不算主流的观点。
亨特的学生EdwardJenner是较早提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心绞痛关系的研究者之一,很多不熟悉亨特的中国读者可能也都听闻过Jenner的大名,牛痘与天花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是改写医学史乃至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此暂且按下不表。
直到20世纪初,还有学者坚持认为心绞痛只是外周神经系统的紊乱或由胃肠方面的问题导致的,英国著名心脏病学家JamesMckenzie认为心绞痛主要是心肌无力导致的,他没意识到心肌缺血的发生是冠状动脉出了问题。
人固有一死,多数人的死亡,是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寂灭,但伟大如亨特自然不在此列,他所开创的事业,必将会蓬蓬勃勃地发展下去,他所提倡的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思路也将被他的徒子徒孙们继承下去。
直到有一天,当外科领域的后来者们可以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来遏制那昔日将亨特置于死地的冠心病时,亨特的灵*,也会在天堂大笑吧。
二、
在亨特离世后的整整一百年,有研究者注意到了正常冠脉循环与周围血管外结构(如膈肌、支气管、心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微小的血管联系。
后来,这一系列证明冠状动脉实际上可以与其他血管发生侧枝循环的证据,被勇敢的外科医生用来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脏血液供应的情况,不过可惜的是,针对冠心病的外科治疗,并不是一开始就走上了这条“正道”。
年,有学者提出了切除心脏相关的交感神经以减轻心绞痛的症状,年就有外科医生依照此建议,对人类进行了第一次心脏交感神经切除术,此后,各种心脏交感神经切除的手术变得流行起来。理论上,这种手术不仅可有效缓解心绞痛的症状,而且还被认为可使冠状动脉获得舒张,从而改善心脏的血液供应。这类交感神经切除手术的出现,一度受到心脏病专家们的欢迎,以至于这类手术一直持续到年代初。
目前认为,心绞痛产生痛觉的直接因素,可能是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心肌内积聚了过多的代谢产物,如乳酸之类,这类物质刺激心脏内自主神经的传入纤维末梢,经1~5交感杆神经节和相应的脊髓段,传至大脑,产生疼痛感觉。
所以,切断这些神经来缓解心绞痛的办法,其实并没有解决问题本身,而是把反映问题的信号线给掐断了,外科史上的这段往事,倒是与王小波笔下中亚古国花剌子模传说中的风俗很像,相传,花剌子模国王天真地以为处死带来坏消息的人,就能根除迫在眉睫的危险。
人类在不同领域的历史竟然也有如此惊人的相似,如果是大敌当前,处死前来报告坏消息的信使自然不可能让敌兵退去,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虽然容易,可问题本身并没有随之消失。
同样地,切断交感神经,也仅仅是让患者自觉心绞痛的症状得到了缓解,殊不知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并未发生显著改善,心肌缺血仍会发生。只不过,即使发生了心肌缺血,由于有关神经已被切断,疼痛的感觉变得不那么明显,病人误以为病情好转,会不自觉地加大活动量,这样,心肌缺血反而会较术前加重,如果发生一次严重的心肌梗死,病人就可能自此一命呜呼。
假如没做这种手术,当心绞痛发作时,病人至少会被迫减少活动,安静卧床,身体对氧气的消耗量下降了,心肌缺血的情况自然会相对减轻。(根据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对心绞痛严重程度的分级,如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仅在强、快或持续用力时发生心绞痛,属于I级,随严重程度的加重,继续分为II级III级和IV级)因此,这种貌似可以减轻疼痛发作的手术,实则是病人的一道催命符。
花剌子模最终当然是亡国了,但人类探索治疗心脏病的脚步却不会永远停留在斩杀信使的阶段。
年,还有学者对心绞痛患者尝试实施甲状腺切除术,但这种方法也几乎与心脏相关的交感神经切除术一样声名狼藉。当时的理论认为,减少机体的代谢,就会减少心绞痛的发作。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可基于这一理论开展的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却给病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因为甲状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甲状腺激素与人体的大部分代谢活动有关,当外科医生切除病人的部分甲状腺之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固然是减低了,可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范围是如此之广,这种连洗澡水带孩子一起朝外泼的后果是,术后人体将呈现一种严重的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状态,病人好像是爬出了火坑又掉进冰窖,简直生不如死。
后人在评价这些初期的探索时,有学者认为这是有益的,医生们正是在这个缓步迈进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心绞痛的真正病因。
对于这种盲目探索,这样温情脉脉的说法多少有些文过饰非的意思,医学的发展很多时候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试错在所难免,我们不能因为后面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就把前面试错的部分也一并说成是有益的,这对于那些早期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的病人未免太不公平了,那些经受过这类手术的病人当然不能算受益者,说他们是牺牲者和奉献者还差不多。
今天的我们自然需要理解,造成这种错误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制于当时的理论水平,医生们也许太急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慌不择路吧,病急乱投医可不仅仅是指病人一方的问题。
早在年,JamesHerrick就在美国医学协会的年会中做了题为“冠状动脉突然堵塞之临床特点”的学术报告,他描述了心肌梗死的症状和体征,并展示了心梗的发生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继发心肌缺血损伤。
可惜在当时,他的报告并没有引起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