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血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3032集结胸证 [复制链接]

1#

第30集

第31集

第32集

第30讲结胸证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前几次课讲的是太阳变证的辨证论治举例。

所谓太阳变证我们已经说过多次,就是太阳病失治或者误治以后,使临床证候发生了变化,而新变化的证候,又不能够用六经正名来命名的,我们通通地把它叫做太阳变证。

从我们学过的内容来看,学到了热证、虚证、寒证。虚寒证中从心阳虚,到脾虚,到肾阳虚,我们都学过了,最后到阴阳两虚。从我们所学的这些变证的治疗来看,我们发现其中许多就是杂病。比方说脾虚运化失司,痰湿阻滞的腹胀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这就是杂病;又比方说“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这个小建中汤治疗心中悸而烦,它也是杂病;至于”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这实际上是一个心脏病、心律失常的发作,它也应当属于杂病;至于真武汤的适应证阳虚水泛,它的临床表现“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也是杂病。因此仲景就用变证,或者误治的写作手法,把外感病和杂病联系起来,所以我们说《伤寒论》中讨论的是外感病为主,但是它也涉及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论治。我们学变证的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从《伤寒论》中,学习它治疗杂病的这种方法和思路。

我们前面所讲的变证,都是一个一个的方证,我们下面将要提到的结胸、脏结、心下痞,这是太阳变证中有病名的证候,我们先谈结胸证。

什么叫结胸证呢?结胸是邪气和痰水结于胸膈脘腹的证候。尽管我们在这里把病位说得非常广泛,胸、膈、脘、腹…,但是实际上这个胸字,在最古代的时候是包括胸和腹的,胸字最原始的时候是包括胸和腹的,因为它是个象形(字),这半是象形…,就是整个胸腹部都属于胸的范畴。因此结胸这个字的本义,这个胸就应当包括,胸膈脘腹的含义在内。

是什么样的邪气和和痰水相结呢?根据结胸证的不同类型,邪气的性质是不同的。根据邪气的性质的不同,在《伤寒论》中把结胸证分为,热实结胸和寒实结胸两大类。既然是寒实结胸,当然就是寒邪;讲热实结胸,当然就是热邪。热实结胸中,又分大结胸和小结胸两大类,大结胸是邪热和水饮邪气,这个邪气已经确定了,对于大结胸证来说,就是邪热和水饮邪气相结,热、水结于什么地方呢,结的范围非常广泛,胸、膈、脘、腹。这个胸膈脘腹,是用我们现在所说的病位,在古代笼统都可以总称为胸,邪热和和痰水结于胸膈脘腹;对于小结胸证来说,它病势和缓,病位局限,仅仅是痰和热结于心下,病位比较局限,正在心下,它是痰热结于心下;对于寒实结胸来说,就不是热邪了,是寒邪和痰水和结于胸膈脘腹的证候,这是我们从成因的角度,来对结胸证进行分类。

仲景在这里,无论是热实也罢、寒实也罢,都用到了实字。我前面曾经说过,在《伤寒论》中对于邪气,仲景在什么情况下用实字呢?是在有了有形的病理产物的时候,用这个实字。对结胸证来说,无论热实结胸还是寒实结胸,都存在着有形的痰水邪气,所以他叫热实、寒实。

关于结胸证的具体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我们看《伤寒论》原文,打开讲义第71页,看原文第条,“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有结胸这个病、又有脏结这个病,它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呢?在这里结胸的基本概念我们已经知道了。脏结是指的什么?我们在这里简单谈一谈脏结的基本概念。

脏结是指内脏阳虚,阴寒内凝,正衰邪实的证候。为什么结胸要和脏结一块儿讨论?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有邪气盛,是从病机的角度来说,都有邪气盛,但是结胸证邪气盛而正不衰,脏结证邪气盛而正气衰,这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以疼痛为主证,有胸膈脘腹的疼痛为主证,所以在《伤寒论》中,要把结胸和脏结一起讨论。

接着我们往下看,“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下面只是回答了结胸是怎么回事,这是我们在选取条文的时候,主要选择了结胸,因为我们下面主要讲结胸。结胸的特点是按之痛,因为结胸证是邪气和痰水相结的实证,既然是实证,有形之邪壅遏气血,不通则痛,所以它有胸膈脘腹的疼痛,这是它的主证。这里所说的按之痛,一方面强调这是实证,因为实证是拒按的,虚证是喜按的,我们前面讲心阳虚,说“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那就是心阳虚,能量不足,空虚无主,所以当病人心慌心跳发作的时候,他用手按压在心前区,好像要借助外力来帮助心脏一样,所以那是个虚证,虚证喜按。我们在这里说按之痛,实际上这个病人不按他也痛,只不过按压更痛,这提示了它是一个有形邪气留滞的实证。

其实按压病证加剧或者减轻,是临床判断虚实的一个很重要的客观指标。

如果一个头疼的病人,他是这样两个手按着太阳穴来的,或者是拿手顶着脑袋来的,那你看到这种情况,他肯定是一个虚证的头疼、或者是血虚不能上养清窍、或者是清阳不升。如果你一看这个病人,他把这儿揪出一条血印来,这儿也揪出一条血印来,这儿也揪出一条血印来,他说头疼,那么这个头痛或者是肝阳上亢、或者是肝火上炎、或者是痰浊上蒙,这一般是实证。

我上大学的时候,我们一个同班同学,胃疼得简直吃不了饭,睡不了觉,尤其是夜间经常疼醒,然后医务室就认为,这是一个虚寒性的胃疼,就用*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胃疼并没有怎么缓解,血压开始升高。因为用了温中补虚的药,血压就开始升高。

有一天我发现,他的手老是在衣服里头,我说你这手在这干什么?他说我胃里难受,我开始以为他胃中虚寒,喜温喜按,我就把他衣服掀开,(他)是个男生,我就发现他的手在里边揪肚皮,这儿揪一条血印,这儿揪一条血印,这儿揪一条血印,我说你为什么揪呀?他说我就是揪得舒服。我说我明白了!你这个胃不能再吃*芪建中(汤)、当归建中了,因为你是个热,因为热才喜揪呀!然后后来改用一些清胃热的药,逐渐逐渐病证有所缓解,血压也逐渐逐渐下降。

所以从这儿我就觉得虚证是喜按的,热证实证是喜提拉的,这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上大学以后呢,我父亲是一个中医大夫,我有时候假期回家,我就看父亲给别人扎针。有一个老头儿胃疼,胃里凉凉的,我父亲就给他扎足三里穴,提插捻转,提插捻转,一会儿这个老头儿就说话了,郝大夫!有一股热流慢慢的从腿上上来了,一到了胃里头,胃暖和了,胃好舒服呀!我说您是用了什么手法,能够让病人有热流,你是心里暗示吧!他说不是不是,我用的是烧山火的手法。我说什么是烧山火的手法呀?他说烧山火的手法就是,把针扎到皮下以后,进三,一、二、三,退一,然后再一、二、三,进三,然后再进三,再退一,反复操作,说这样的话,病人的效应就是热的。

又一天,有一个女同志,她腹股沟长了个疖子,红肿热痛,打了好几天的青霉素,红肿热痛既没有消散也没有破溃,处于个持续状态,病人就说这地方又热又痛非常难受。我父亲是在胳膊上选了一个穴,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他选的是什么穴?我好像觉得他选的是个经外奇穴,又在这提插捻转,提插捻转。过了一会儿,病人说大夫!我那个疖子那个地方,有一股凉凉的气,感觉特别舒服,疼痛就减轻了,我说那您用的这是什么手法呀?他说是透天凉,我说透天凉的手法怎么操作呀?和烧山火相反,是退三进一,先把针扎到深肌层,然后提一、提二、提三,然后迅速的又按压下去,退一、退二、退三,迅速的再按压下去,这样反复操作,这就有清热的作用、泄火的作用,敏感的人就有一种凉的感觉。我说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种冷热的感觉呢?他说这主要看病人自己对经脉,感应的敏感程度,大体有3%的人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这种冷热的效果,剩下的97%的人在初次接触针灸,或者接触针灸治疗时间比较短的时候,他没有这种感觉;如果经常接受针灸治疗,那97%的人还会有一部分人,能够有比较敏感的这种反应。我说为什么,你看操作程序,不就是一个是进三退一、一个是退三进一吗?我说这个操作程序,为什么可以引发血管扩张的效应?为什么热呀?是毛细血管扩张了、血液循环改善了、代谢旺盛了、产热就多了,所以敏感的人就感到热;为什么感到凉呀?那是血管收缩了、血液循环减少了、代谢降低了、产热降低了,所以他有凉的感觉。

当我们害臊的时候,面部的毛细血管一扩张,脸红了,那我们会觉

得热。当我们特别紧张的时候,手脚发凉,你看晋升考试的时候,特别是面试的时候,有时候我在场,我就摸摸我们这些小同学的手,一个一个都是冰凉的,你还没有碰着他的时候,手一靠近他,寒气逼人,我就知道他们紧张了,为什么紧张呀?一紧张血液郁在体内,心律加速,唾液分泌减少,周围血管收缩,他就是凉的。

我就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进三退一,能够引发毛细血管的扩张,而退三进一,能够引发毛细血管的收缩?我父亲没有给我回答这个问题。

后来有一次,中山医科大学的侯灿教授,是侯灿、不是曹灿,曹灿是一个话剧演员。侯灿教授到我们中医药大学讲课,他讲到了针灸的烧山火和透天凉的问题。他说用一个生理容积仪,生理容积仪也就是一个水桶,然后放上水,把胳膊放到生理容积仪里头,密封起来,胳膊的血液循环量的增加或减少,你可以观察它旁边有个小管子,这个水柱,如果血管扩张的话,胳膊的容积增加,水柱自然就要升高,如果血管收缩的话,胳膊的容积减少,水柱就会下降,以此来观察胳膊的毛细血管的扩张和收缩的状况,也就是这个上肢的容积的增加和减少的状况,然后找有经验的医生,用烧山火来扎另外一个胳膊,结果发现水柱慢慢的升起来。说明用烧山火的手法,能够诱发毛细血管的扩张,因此用烧山火,病人能够感觉到有热流在经脉中传导,这不是心理暗示,这是客观的对针刺的一种生理效应。同样还是这个医生,改用另外一种手法,透天凉的手法,然后发现水柱慢慢的降下来了。所以侯灿教授认为,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的不同,确实能够改变毛细血管收缩和舒张的状态,因此烧山火和透天凉是有临床依据、是有实验依据的。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感觉不敏感呢?就是毛细血管轻度的扩张、轻度的收缩,产生的热量(变化)是微乎其微的,因此一般情况下,迟钝的人是感觉不出来的。

我接着问侯灿教授,我说侯老师,为什么进三退一,可以引发毛细血管的扩张;为什么退三进一,可以引发毛细血管的收缩。他说这就是一个提拉和按压的问题。进三退一是以按压为主,针往下走,一、二、三,迅速的提,一、二、三,迅速的提,机体对这种缓慢的反复持续的按压,反应占优势;而透天凉就不是了,是以提拉为主,提、提、提,迅速的压下去,提、提、提,迅速的压下去,这就是一种提拉的反应。

这一下子就使我豁然开朗,所以虚证为什么喜按,什么叫虚证?虚证大凡是毛细血管收缩的、血液循环差的、代谢减低的、产热降低的。我在消化内科待过一段时间,当我们给病人作胃镜的时候,比方说病人主诉是胃疼,常常是吃冷的饮食,受凉以后胃疼发作,夜间发作。我们作胃镜的时候,当然让病人首先张开嘴,胃镜才能够往下走,张开嘴一看,舌就是淡的,胃镜随着往下走,食道粘膜也是苍白的,胃粘膜也是偏于苍白的,那就说明整个消化系统的粘膜、上消化道的粘膜,都是毛细血管处于收缩痉挛的状态,供血是减少的,产热是降低的,这就是虚寒证。虚寒证的病人按压以后,可以促进毛细血管的扩张、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提高代谢,那么这就缓解了虚寒证。

有些胃疼的病人,伸出舌头一看,红绛红绛的舌头,那你接着往下下胃镜,胃粘膜一般就是红的,毛细血管是扩张的、毛细血管是充血的,那么中医辨证这就是热证的胃痛。而这种热证的胃痛,病人总是揪着,像我那同学,总是揪着皮肤,为什么提拉呢?提拉以后就可以使毛细血管收缩,可以减轻胃中的灼热,这种热性的疼痛。

当我们在临床上观察一个病人,他自己当某一个部位有疼痛的时候,他是喜按压的呢,还是喜提拉的,喜按压的那一定是虚寒证,喜揪的喜提拉的那一定是实热证,所以它们都是相通的。

这是由按之痛我们顺便提到的,还是我刚才那段话,一个头疼的病人,我们看到头痛的病人这样揉着进来,这么压着进来,这或者是清阳不升、或者是血虚不能上养清窍,这是虚证。经常看到有的病人这儿揪一个印,甚至拔一个罐子,这儿揪出血印来了,这一定是热证、实证,或者是肝阳上亢,或者是肝火上炎,或者是痰浊上扰,这样的话我们在临床辨证上,就有一定的根据。

所以这里的结胸证,按之痛,这是一个典型的实证的表现。

下面所讲的“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实际上,这里是以脉

来说明病因、病机,并不是指的结胸的实际的脉象,结胸证的实际的脉象后面会提到。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尤其是《金匮要略》,常常以脉来说明证候的病因病机,而实际上,这个证候并不是这样的脉象,这一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所谓寸脉是候外,所谓尺脉是候里。“寸脉浮”是说邪由外来,浮是主表邪呀!”寸脉浮”是说这个病的成因之一是邪由外来;“关脉沉”,关是候里的,沉是候水饮的,水饮邪气内生会有沉脉。所以关脉沉是说水饮、痰饮邪气内生。把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说结胸证的成因就是外来的邪气,和内里的痰饮邪气相合,这就形成了结胸。

我们说结胸证分热实结胸和寒实结胸两大类,我们先看热实结胸。

在热实结胸中,根据水热结滞的部位不同,我们分了部位偏上的、部位偏中的、部位偏下的不同的类型。

先看条,这是大结胸证病位偏上的一种治法。“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在这里用结胸证和痞证,进行相比较、进行相鉴别。为什么结胸证和痞证要相鉴别呢?这里所说的痞证,是指的心下,也就是胃脘部,胀满堵塞不通的一个自觉症状,痞是指心下,堵塞胀满不通的一个自觉症状。因为结胸证在某些类型中,有心下痛,按之石硬,它也有胸下胀满堵塞不通的感觉,所以结胸证和心下痞要进行鉴别。但是痞证只是无形气机的壅滞,可是结胸却是有形邪气的阻结,尽管它们在症状上,有些相类似的表现,可是在病因病机上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要进行鉴别。

病发于阳和病发于阴,对这个问题,我们在第7条曾经谈到过,“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在中医学中的阴和阳,它的含义常常是不固定的,根据语言环境的不同有不同的含义,这就导致后人,在解释发于阴、发于阳时,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见解,我们在讲第7条,“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的时候,我们把后世医家的三种观点,都给大家罗列出来了,说发于阳是阳证、发于阴是阴证,这是一种观点;说发于阳是发于太阳、发于阴是发于少阴,这也是一种观点;还有发于阳是发于风阳之邪,伤人体表的中风证;发于阴是发于阴寒邪气,伤人体表的伤寒证,这是我们第7条谈到的,发于阴发于阳的问题。

因此在现在的条,病发于阴、病发于阳,也有许多不同的见解,我们在这里只提供两个。一个是说发于阳是发于太阳表证,太阳表证应当发汗,用下法是错误的,所以他说“而反下之”,邪气入里化热,和水相结,这就形成了结胸。病发于太阳不应当下,泻下以后邪气入里化热,所以叫热入。邪气入里化热,和胸膈间的水饮邪气相结,就形成了水热互结的结胸证。病发于阴,是指的病发于里,除了太阳之外,其它都属于里证。但是里证有可以泻下的热证实证,像阳明里实证,就可以泻下,这里所说的病发于阴,是指的病发于里,但是这个里证,不是可以泻下的热证实证,而是里虚寒证,所以阴又代表虚寒,里虚寒证用了下法就更伤中焦之气,中焦气虚,无力斡旋。斡旋这个词,我们后面会专门讲它是什么含义,中焦气虚无力斡旋,结果导致了中焦这个半上半下枢机的气机不利。

我们说少阳主半表半里,少阳为枢,它是调整半表半里的枢机的;中焦也是枢,它是调整半上半下枢机的,后面我们讲泻心汤证,专门讲心下痞的时候,我们会详细谈到。

病发于里,误下以后,伤了里气,使中焦气虚、斡旋失司,结果就形成了心下痞,所以说”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则作痞也。”所以我们把阳解释成太阳,把阴解释成除了太阳之外的里证,但是是指的里虚证、里寒证。“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证形成以后,你想想,结胸证本身是水热互结,在治疗上应当泻热逐水,结胸证形成以后,应当泻下。在这里说之所以造成结胸证,因为你下得太早,这是什么意思呀!结胸证还没有形成,你就过早的用了下法,也就是说邪气在太阳表证阶段,并没有形成结胸,结果你用了下法之后,反而造成了结胸证的形成,因此他说“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言外之意是说,结胸证本身是需要泻热逐水、是需要泻下的。他为什么不说,所以成心下痞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呢?因为治疗心下痞不能用下法,所以他不能说下之太早这样的话。这个意思就明白了,说”以下之太早故也”提示,结胸证形成以后应当用下法,可是在结胸证没有形成的时候,你用了下法,结果就导致了结胸证的形成。

前面这段讲的是结胸证的成因,顺便和心下痞证的成因作了鉴别,下面就讲具体的症状表现了,“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这个证候是结胸证病位偏高,或者说病位偏上,水热邪气主要结于胸腔。由于水热邪气阻结的部位偏高,水热互结,凝滞气机,使上部的经脉气血不利,所以就出现了颈项拘急,像痉病一样的临床表现。

关于痉病,我们在讲麻*汤九禁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它的临床表现是角弓反张,卧不着席,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这就叫痉病,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抽搐这类的病证。

对于痉病来说,在古代,也就是说在《金匮要略》有一个分类,痉病伴有汗出的,把它叫做柔痉;痉病伴有无汗的,把它叫做刚痉。在这一条文里,他说“项亦强,如柔痉状”,提示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提示了这个病人有汗出,颈项拘紧不柔和,“如柔痉状”,第一个症状颈项拘紧不柔和,这是水热互结于高位,病人脖子感到筋脉拘急,转动不灵,同时也提示这个病人有汗出,这是热邪逼迫津液外越的一种表现。

除了这两个症状,如柔痉状和汗出之外,还应当有什么症状呢?有胸痛,为什么有疼痛,原文为什么不说?首先说结胸证按之痛,只要把它叫做结胸,就以疼痛为主证。这里既然水结在高位,当然会以疼痛为主证,高位是胸部呀,所以会有胸痛。还应当有个症状,短气,胸为气海,肺是在胸中的,如果胸中有水热邪气互结,有形邪气阻滞,影响胸中气机的畅达,所以它就应当有短气。还应当有一个症状就是烦躁,为什么他可以有烦躁呢?它有热,热又在胸中,热和水结,这个热就是个郁热,所以郁热扰心他有烦躁。

这样的话,我们根据病因病机,把大结胸证病位偏上的临床表现,就归纳出这样一些症状:项亦强,如柔痉状,伴有汗出、伴有胸痛、伴有短气、伴有烦躁。辨证的结论就出来了,水热互结于高位。

这种颈项不柔和的症状,怎么才能够缓解呢?张仲景说”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用下法、用泄热逐水的方法,这种颈项拘紧不柔和的证候,就可以得到缓解。

大陷胸丸的治法是逐水破结,峻药缓攻。它的药物组成,有大*、有葶苈子、有芒硝、有杏仁。大*和芒硝,它没有用甘草,这不就是调胃承气汤吗?我们说调胃承气、小承气、大承气这三个方子相比较,调胃承气偏于泄热、小承气偏于通便、大承气是既泄热又通便,现在我们要泄热逐水,所以要用大*、芒硝,以泄热为主。它用了葶苈子、用了杏仁,这是泻肺的,因为是水热阻结在胸腔,当然要用泻肺的药,“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熬是什么意思?是炒。“葶苈子半升(熬)”,也是炒。不加水,就是干炒。“上四味,捣筛二味”,除了杏仁和芒硝以外,大*、葶苈子要捣要筛,“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其如弹丸一枚”,这个弹丸就是古代的弹弓,打的那个小球球,也就是4到6克吧,4到5克吧!一个弹丸就是4到5克。它要煮水,就需要有甘遂,“别捣甘遂末一钱匕”。

这个一钱匕甘遂末有多少?我们今天很难考查,我到现在也没有能够找到一篇,一钱匕到底是指的是什么东西,一钱匕的甘遂末确切的应当等于多少(的文献),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临床,今天在临床上,用甘遂末的客观用量来推测。

医院,它的甘遂末一天的量,可以用09克到15克,根据病的轻和病的重,后面我会提到,从09克到15克,这是一天的量,所以别捣甘遂末一钱匕,我们就把这一钱匕限定在1克就行了!

这样一些药物,大*、芒硝、葶苈、杏仁、甘遂末,泻下逐水,泻下力很强,它使水液通过肠道、通过大便、通过小便排出体外。

大家想一想,现在是热和水结在胸膈,你要想把水热邪气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的话,这个路漫漫,多远的路呀,是吧!你用大*、芒硝、杏仁、葶苈再加上甘遂,它是直下肠胃,吃完了不用半个小时,胃肠就开始咕噜咕噜响,很快就会上厕所,你说胸膈间的水饮邪气,能够走完这漫漫的长路吗?它走不完的。如果不加甘缓的药,这些药物会直下肠胃,不可能把胸膈间的水饮邪气排出体外,所以必须加甘缓的药,使药效时间延长、使药物作用温和。

那么这个时候加甘缓加什么?甘草行不行?用甘草行不行?用甘草行吗?我们以前用甘缓的药都是用甘草啊!象调胃承气汤为什么能泻热呀!大*芒硝直下肠胃,吃完就拉出去了,可是要想泻热的话,加上甘草使药效持续时间延长、药物作用温和,才能把体内的热邪排泄出去。所以现在必须加甘缓的药,使峻烈的药变成缓攻,这就是我们讲义上所说的在治法中,逐水破结,峻药缓攻的意思。

甘缓不能用甘草,为什么?这里头有甘遂,藻戟遂芫俱战草,是十八反,不能用甘草,不能用甘草用什么?甘缓…,接着往下看,“白蜜二合”40毫升的蜂蜜,一合是20毫升,用蜂蜜来甘缓,“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用蜂蜜40毫升、用毫升水,然后加上上述的药在一起煮。所以这里用蜂蜜使药效时间延长、使药力作用温和,而不至于直下肠胃,才能够把胸膈间的水热邪气,缓缓的通过二便排出体外,这种甘缓的思路,特别值得我们在临床组方用药的时候学习。“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你看尽管上述的方剂大*用了半斤、葶苈子用了半升、芒硝用了半升,量都比较大、杏仁还用了半升,尽管这些药的剂量比较大,但他每次只吃一个弹丸,4到5克,再冲服甘遂末,1克左右,“温顿服之”,只是一次吃下去。为什么不要分几次呢?因为它是用的一个小丸,这一个小丸当然一次吃了,然后你观察它的效果,如果大小便都通利了,结胸证缓解了,那就不要再吃,没有缓解的话再吃。所以这又是一个顿服的方剂。

我们前面所学过的顿服的方剂,一个是“发汗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那是一个心阳突然的虚衰、心慌心跳的突然的发作,你看病人叉手自冒心,虚证才喜按,用桂枝甘草汤重剂量急煎顿服,一次吃下去以救急。

第二个顿服的方子是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那是一个肾阳突然的虚衰,白天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到了夜间,肾阳就更加虚衰,所以在白天的时候要积极救治,用干姜附子汤急煎顿服,以救肾阳的这种急性衰竭,也是救急的。所以这两个方子,桂枝甘草汤是急救心阳的,干姜附子汤是急救肾阳的,都是顿服。

当然对现在的大陷胸丸来说,因为它有泄热逐水的作用,这个药也不能够连续吃,救急的药不能连续吃,泄热逐水这种攻邪的药也不能连续吃,所以吃上一丸,一次吃下去这一丸,然后观察观察效果,“一宿乃下”,到了第二天大便才能够泻下、小便才能够通利,“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只要是说大便通了,水邪排出去了,那就可以了,不要再吃了,“禁如药法”,饮食、禁忌、护理,所谓如药法,就是指的象桂枝汤方后所说的那样。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结胸证的第一个证候,水热互结于高位。

这个证候今天在临床上,我们在什么样的病证中能够见到呢?比方说急性胸膜炎的病人、急性肺水肿的病人,可能会出现类似于《伤寒论》中所说的,这种热实结胸,病位偏高。

我们现在在用这个方子的时候,一般是做成胶囊来服。

我们学大陷胸丸,还是我强调的这一点,用泄热逐水的药,泄胸膈间的水饮,而不是直接泻肠道中的,有形的燥热互结,所以一定要加甘缓的药,因为用了甘遂,在选择甘缓药的时候,不能选甘草,所以要用白蜜。所以甘缓的这种配伍思路、峻药缓攻的组方成就,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讲调胃承气汤的时候还会谈到。

好,现在的课就到这,我们休息一会儿以后讲下面的内容。

第31讲结胸证(2)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给结胸证开了一个头。

结胸证笼统的说,是邪气和痰水结于胸膈脘腹的证候。具体的说,它可以分为热实结胸和寒实结胸两大类,对于热实结胸来说,又有大结胸和小结胸的区别。

大结胸证是热邪和水饮结于胸膈脘腹的证候,它的病位比较广泛,我们上次课的最后谈到了大结胸证病位偏上的是水热邪气结于胸膈的大陷胸丸证,它的临床表现,《伤寒论》原文只是说“项亦强,如柔痉状”。既然“如柔痉”状,就应当有汗出,柔痉是痉病的一个类型,所谓痉病是角弓反张,项背部的肌肉拘急痉挛,角弓反张,卧不着席,牙关紧闭,四肢抽搐。有汗的叫柔痉,无汗的叫刚痉。既然如柔痉状,因此应当有汗。小热邪气阻滞胸膈,胸为气海,所以必然影响呼吸,有胸膈,有短气,水热互结,郁热扰心,应当有心烦。因此对大结胸证病位偏上的,我们上次课归纳了,应当见到胸痛、短气、汗出,项亦强如柔痉状和烦躁的临床表现,治疗用大陷胸丸泻热逐水,峻药缓攻。

我们应当注意大陷胸丸这张方子药物的组成,有大*、葶苈子、芒硝、杏仁、甘遂末,还有白蜜,不要把白蜜丢掉,不要认为方子上写的这四个药,就是它的药物组成,在方后注里头,还有甘遂末、白蜜,一共有六个药。

所以我们本科考试的时候,多次让写大陷胸丸的药物组成,好多同学就把方后所说的甘遂末、白蜜忘写了,这样的话这个方子是不完整的,而非常关键的是甘遂泻热逐水,又非常重要的是用白蜜使这个方子,起到峻药缓攻的效果。

下面我们接着讲新课,看大结胸证病位偏中的治法。打开讲义第73页,看原文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

在太阳病病程期间,出现了浮而动数的脉象,这些脉象主什么呢?张仲景都写出了结论,“浮者为风”,浮主风邪在表;“数则为热”,数主有热,这是里有热了,里有热所以出现了数脉。“动则为痛”,体内有疼痛的表现,所以脉不稳,动是指的脉跳动不稳,或强或弱,脉跳动不稳这是有疼痛的表现。“数则为虚”,脉数主热。

如果热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合的话,就不叫虚。数则为虚,不是指的正气虚,而是指的现在的热邪还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仅仅是是无形的热邪,所以这个数脉是无形的热邪。邪气还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头痛,发热”这是表证未解,“微盗汗出”,这是里热,特别是阴分有热,这个热刚才说了,是数则为热,数则为虚。这个热还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热在什么部位呢?热在里,热在阴分,所以才有盗汗出。阴分有热,当睡觉的时候,阳入于阴谓之寐,阳气进入阴分,阴分本来有热,热和阳气相加,就逼迫阴液外越而表现了盗汗,所以盗汗提示了阴分有热。“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阴分有热,有盗汗,可是还有恶寒,说明这不是单纯的里热,而还有表证,这就是表证未解,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生,这个热还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可是这种热是无形之热,不应当泻下,“医反下之”,医生反而用了下法,“动数变迟”,就是有疼痛的这种动脉,脉搏不稳定的状态,还有这种有热的数脉变迟,这是已经有了有形邪气相结,脉气不利的表现。为什么它不数而变迟了呢?这个迟指的和数相比较,这是有形邪气相结而脉气不利的表现。它不主寒。

既然有形邪气相结,脉气不利,就会有气血阻结的这种临床特征。“膈内拒痛”就是胸膈内出现了疼痛。用一个拒字,虽然医家把它解释成疼痛拒按,但是胸腔,它和腹腔不同,胸部的疼痛拒按不太好理解,不象腹部是柔软的,疼痛的时候按一下痛得更厉害,胸部就没法按压到里头,所以膈内拒痛,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这是气血阻结的实证疼痛。

为什么会导致热邪和有形的邪气阻结?这是因为误下以后,胃中空虚。胃中空虚是因为误下以后伤了里气,胃泛指里,误下以后伤了里气。由于里气虚,这才导致客气动隔,就是外来的热邪,动者伤也,伤犯了胸膈。由于误下伤了里气,这才导致外来的邪气伤犯了胸膈,和胸膈间素有的水饮邪气相结,既然是水热互结,必然阻滞胸中气机,而出现短气躁烦,短气是水热邪气阻滞胸中气机,这里所说的躁烦,严格的说应当是烦躁,烦躁是因心烦而躁,躁烦是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

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曾多次谈到过。烦躁是阳热盛,阳热扰心的表现;躁烦是阳气衰,弱阳勉强和阴寒邪气争,争而不胜的结果。所以前人有”阳盛则烦,阴盛则躁”的说法。

在这里是热邪和胸膈间的水饮邪气相结,郁热扰心,所以它应当出现的是烦躁。可见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躁烦和烦躁是混用的,分得并不清楚。但是我们必须结合临床来考虑它,它是因烦而躁呢?还是就是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应当把两者分清楚。

由于水热互结,郁热扰心,于是就出现了心中懊憹。心中懊憹是心中烦闷无奈,是心烦的重证。我们在前面讲栀子豉汤适应证时候,曾经谈到栀子豉汤适应证是无形邪热留扰胸膈,蕴郁心胸,郁热扰心。轻的见到心烦不得眠,重的会见到反复颠倒,心中懊憹,那是我们第一次遇到可以出现心中懊憹的证候。那是无形郁热扰心,所以把它叫做虚烦。我们现在是第二次遇到心中懊憹的证候。这是因为水热互结,水热互结的热也是郁的,所以郁热扰心,因此也出现了心烦的重证,心中懊憹。

接着往下看原文“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仲景这段原文,一会儿说成因,一会儿说临床表现,读起来觉得它有点罗嗦,这里的阳气内陷,仍然是指的它的成因,阳气指的是太阳的阳气,因误下以后,太阳的阳气不能上冲,不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这个内陷和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以桂枝汤,如前法”,那个其气上冲是相对应而说的,其气上冲是指的太阳的阳气能够向上向外抗邪于表,这里的阳气内陷是指的太阳的阳气不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结果就导致了表邪的内陷,表邪内陷化热和胸膈的水饮邪气相结,有形邪气阻滞,因此出现了“心下因硬”,心下就出现了硬满疼痛的临床表现。“则为结胸”,这就是结胸证。这是病位有心下,所以这是大结胸证病位偏中的临床表现。归纳起来它的成因是表证兼里热,里热没有成实,然后误用下法导致了表邪内陷,热邪和胸膈中的水饮相结而形成的结胸,这是归纳它的成因。归纳它主证有短气、烦躁、心中懊憹、心下硬,当然现在它的主证还没有谈完,我们后面还有条文进一步谈它的主证。短气、烦躁、心中懊憹、心下硬,既然是结胸证,病位是偏于中,而不是偏于上,因为是膈内拒痛,心下因硬,特别强调了心下因硬,是病位偏于中而不偏于上,所以我们在治疗上是用大陷胸汤泻热逐水,这就是大结胸证病位偏中的,过一会儿我们给它做总结。下面“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这讲话讲的是湿热发*证,具体来说是阳明湿热发*证。阳明湿热发*证为什么和大结胸证放在一个条文里进行讨论,主要是两者之间有些症状相类似,所以要进行鉴别。

首先从病因病机来说,结胸证是水热互结,发*证是湿热互结,有没有相类似的地主?湿热、水热、水和湿是同一类的,难道不需要进行鉴别吗?所以从病机来说需要鉴别,从症状来说,湿热发*证的病人,常常有胸胁的疼痛。

《伤寒论》中所说的湿热发*证,非常多见于急性*疸性肝炎。急性*疸性肝炎常常有胁痛。有胁痛,那是结胸证的胸胁疼痛还是湿热发*的胸胁疼痛,那不需要鉴别吗?这是从疼痛的角度来说,湿热发*和水热互结的结胸需要鉴别。另外湿热发*证也可以有心中懊憹,而大结胸证也有心中懊憹,这也需要鉴别。

下面我们谈谈湿热发*证是怎么回事。

湿热发*证是热邪和湿邪相结的证候。湿热互结,如油入面,“如油入面”是后世温病学家的话,湿热互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油和面混在一起,再想分开是非常困难的。热欲外越而为汗,里有热就要逼迫津液外越,就要出汗,出汗本身也是散热的一种方式,所以热欲外越而为汗,因受湿邪的牵制而不得汗,湿邪是重着粘滞的,它牵制着热邪不让它往出走,所以身上没有汗,因此见到“但头汗出”,身无汗,余处无汗,身上没有汗,可是为什么头上还可以看到出汗呢?“头为诸阳之会”,我想我们在座的同学都明白,“头为诸阳之会”是什么意思,就是所有的阳经都走头,头部的阳气最旺盛。

可是我在一个学校给同学上课的时候,课间我看同学的笔记,他写“头为猪羊之会”,问他是什么意思?他说老师您上课是说的猪羊之会,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不明白,我想是不是猪羊都从头部的口吃进去啊,然后人才能有能量。我说你过去听没听过中医的课?他说听是听过,可是好多地方我都不能理解,所以我在这个班上课的时候,很难找到一种共鸣,很难找到一种沟通。

其实在许多情况下上课,实际上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播,而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思想的一种交流,可是在这个班上课时候,我就觉得就是对牛弹琴,根本就没有反应,讲到最关键、最核心的地方,就没有反应。我就担心,这些人将来也能当医生吗?我就很担心病人要找这些大夫看病的话,我觉得实在不敢去服他们开的方子。

“头为诸阳之会”,所有的阳经都到头,头是阳气最旺盛的,所以湿热互结,头部的阳气旺盛,只有在头部湿气牵制不住这种阳热,阳热上蒸可以见到头部出汗,湿邪在头部牵制不住这种热邪,所以原文说“但头汗出”。

在古语里“但”不表转折,是只是,仅仅,只是见到头部出汗,“余处无汗”,身上没有汗,“剂颈而还”,剂是齐的古字,拿刀一切就齐了,剂字原本就应当这么写,可是到后来不要刀的东西倒齐了,有刀的倒变成剂字了,我到现在也不清楚,这是怎么演变过来的。所以“剂颈而还”的剂,我们不读JI,应当读QI,就是齐的古字,汗就出到脖子这里,身上一点汗也没有。身上为什么没有汗呢?因为热邪受到湿邪的牵制,发不出来,所以身上没有汗,头上为什么有汗呢?因为“头为诸阳之会”,湿邪是往下走的,阳热上蒸,在头部牵制不住阳气,牵制不住阳热,所以只有头部出汗。

下面一个证结,”小便不利”,就是尿少,小便短赤,这是湿热下泄,机体体内有湿,机体的抗邪能力,就要通过小便把湿邪排出体外,所以湿欲下泄,因受热邪的牵制,受到热邪之牵制而不得泄,因此就出现了小便不利,小便短赤,大家想一想,这样的话,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湿热郁在体内,迫使脾之本色外露(则发身*),在传统的,最古老的中医的认识,五行和五色是分别对应的,木火土金水,在五色上分别对应青赤*白黑,*色是脾之本色,所以《伤寒论》里,讲湿热发*的时候,一个是在阳明病篇有,一个是在太阴病篇有,始终没有离开脾胃,始终没有离开中土,所以湿热内郁,迫使脾之本色外露,因而发*,这个说法叫脾*说,《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谈到发*的时候,重点是在脾胃,所以脾*说,更符合中医本来的面貌,而我们现代呢,常常结合一些现代医学的理解,所以接着又有一种说法,湿热内郁,影响肝胆疏泄,因为肝胆本身是主管疏通全身气机的,现在有形的湿热之邪内郁,影响肝胆疏泄,肝胆疏泄不畅,使胆汁不循常道,甚至接着说,逆流入血,入血分了,逆流入血,泛溢肌肤,因此出现身目*染,这个说法我们把它叫做胆*说。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可以,由于湿热内郁,影响肝胆疏泄,使胆汁不循常道,常是正常的常,胆汁不能顺着正常的道路来排泄,逆流入血,泛溢肌肤而出现身目*染,这个说法叫胆*说。为两个说法我们今天都可以,但是根本的原因是一样的,就是湿热互结,湿热内郁。

在讲大结胸证的同时,提出了湿热发*,主要是结胸证和湿热发*相鉴别,所以我们在学条的时候,重点不是讲湿热发*。

下面我们看条,继续讨论大结胸证病位在中的这种证治,我们讨论完条以后,再看大陷胸汤的药物组成。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结胸是辨病,这是结胸病,热实是辨证,这是热实证。脉主病在里,紧主疼痛,疼痛的病人肾上腺素(分泌)偏高,血管紧张度高,这是我用西医的说法来解释,所以中医说紧主痛。什么地方痛呢?心下痛、上腹部、胃脘部,”心下痛,按之石硬”,按上去象石头一样硬。”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这叫大结胸三证,这一定要记住。这是水热邪气阻滞中焦,阻滞心下所造成的。因为它是有形之邪阻滞,所以按之石硬,应当说压痛存在,反跳痛存在。这个石硬并不是内脏的肿瘤,内脏的肿大,而就是腹肌的痉挛,就是我们说的腹膜炎(出现)的腹膜刺激征的肌张力高,压痛、反跳痛、肌紧张都存在,所以这是一个局限性腹膜炎的体征,或者是急腹证,出现了腹膜刺激征的表现。压痛、反跳痛、肌紧张都存在。这一条是要求大家背的一个条文,”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这是大结胸三证,大结胸证用大陷胸汤来治疗,大陷胸汤由大*、芒硝、甘遂三个药组成,有泄热逐水破结的功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急腹证,象上消化道穿孔,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等等。由于甘遂末这个药是不溶于水的,它的有效成份不溶于水,所以甘遂末一定要冲服。讲义的第74页,”大*六两,芒硝一升甘遂末一钱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我们有一道试题说大陷胸汤中大*是先煮?后下?和其他药一块煮?还是以上都不是?这么一道题,好多同学都想到了大*要后下,他觉得是大*要有很好的泻下作用,煮的时间不能太长。问题是大陷胸汤这张方子里,芒硝是不用煮的,溶到水里以后,开到一两开就可以了。甘遂末更不要煮,冲服就可以了。所以只有煮大*,不煮大*煮谁啊。所以有的同学就不想一想,大*后下是和谁比,那两个不需要煮的药,和它比的话还需要后下吗?所以有时候大家不太动脑子,考完以后我就问他们说,大陷胸汤是什么组成啊?大*、芒硝、甘遂,记得很清楚,我说芒硝要煮吗?冲进去就行了。甘遂末要煮吗?不用煮,我说不煮大*煮谁?可不是先煮大*,先煮并不意味着要久煮,所以我们看问题要全面看,全面把握,不要教条。这是泻热逐水作用最强的一张方子。临床怎么用,我们把下面的条文谈完了,现在看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大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一个外感病十多天,”热结在里”是指的热结在阳明,”复往来寒热者”是指的少阳有邪,少阳有邪兼有阳明不和,这用什么方子治疗呢?当然要用大柴胡汤,所以在这里是结胸证和大柴胡汤证相鉴别,为什么要和大柴胡汤证相鉴别,其实大柴胡汤证,常常也有胸胁的疼痛,少阳病当然会有胸胁胀满疼痛,那么和结胸证的胸膈脘腹的疼痛,显然需要鉴别,更何况大柴胡汤证的适应证,后面我们会提到心下痛、心下急、呕不止,郁郁微烦,有心下拘急疼痛的临床表现,很和大结胸证相类似,所以需要鉴别,鉴别的关键是但结胸,如果只是结胸证的话,”无大热”,既没有阳明的日晡所发潮热,这种临床表现,也没有少阳的往来寒热的临床特征。这个无大热是没有往来寒热,没有日晡潮热,”此为水结在胸胁也”,这是热邪和水邪结在胸胁的表现,这是仲景对结胸证的病因病机所说的一句话,所做的一个概括,这是水热结在胸胁的表现,而且又补充了一个症状,大结胸证有”但头微汗出”,所以结胸证也有”但头微汗出”,为什么?因为它是水热互结,有时候热邪被水邪牵制而不得外越,身上没有汗,阳热上蒸,可以见到但头汗出,我们把这三条归纳起来,”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但头汗出,短气,烦燥。心中懊(心中农)”这就是大结胸证病位偏中的临床表现,正因为大结胸证也有但头汗出,湿热发*证也有但头汗出。所以我们上一条才把湿热发*证和结胸证相鉴别。接着看条,大结胸证病位偏下的临床表现,”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这是大结胸证病位偏下的表现,也就是整个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都存在,这实际上是一个弥漫性腹膜炎的体征。张仲景的描述非常形象,”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实证是拒按的,这种病人特别害怕别人碰他的肚子,所以别人一到跟前,他就两手护着,硬满而痛不可近,别说按他,就是别人靠近他都害怕,医院经常能够收到上消化道穿孔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的病人,这种病人在现在一般为了稳妥起见,住外科病房,然后进行手术,对穿孔进行修补,所以当病人进入病房以后,我们外科实习的同学就都知道了,哪个病房来了一个腹膜炎的病人,同学都想感觉感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是怎么回事情,在外科实习的同学都纷纷的去摸病人的肚子,然后一到屋子里头,比如这个病房是个大病房,躺着六个人,这个病人赶尽盯着门,一听门响赶紧看,一看年轻的学生吓得”哎呀,你们可别靠近我啊”,别靠近你,大家就是冲着你去的,到了之后没有办法,医院里,大夫来给你检查,你能不让吗?同学小手往肚子上一放,病人赶紧求着大夫,”大夫,您可轻点、轻点”,一压下去就是看看你感觉的疼痛怎么样,病人大叫说:”你慢点放,慢点放”,腾的一抬,病人又叫一声,好,外科的同学看完了,然后告诉内科的同学说我们病房来了一个胃穿孔引起腹膜炎的病人,你去看看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是怎么回事,内科的同学也就挨着去,吓得病人一听开门就冒一向身冷汗,所以仲景说”从心下到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真是亲自见到这种病人,这种病人确实是一看有大夫靠近,吓得”你们快离我远点!”其实大夫就是冲着他去的。这是一个弥漫性腹膜炎的体征。但是它可以伴有什么呢?前面的”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这是一个阳明腑实证的特征,”舌上燥而渴”是阳明燥热伤津的表现,阳明燥热内盛,所以可以有不大便,”日晡所”,日晡是申时的别称,申时是指下午三到五点,”日晡所”,”所”是不定指代词,意思是前后左右,下午三到五点前后左右,申时前后左右。这个时候,阳明经的阳气旺盛,如果阳明有热,阳明有燥热,正邪相争在这个时候最激烈,所以热势就表现得明显增高,每天到这个时间热度都增高,就象江河湖海的涨潮退潮一样,那么有规律,所以把它叫做”日晡所发潮热”。对这条来说,”日晡所发潮热”的热高不高呢?不高,日晡所小有潮热,所以这里的阳明腑实证并不是太重。”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这里的阳明腑实证并不是太重,但是”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的大结胸证却是从心下一直到少腹,病变范围广,临床证候重,却是一个比较重的结胸证,所以这是一个结胸的重证,结胸证又伴有阳明腑实证,是用承气汤还是用陷胸汤?当然要用大陷胸汤,因为大陷胸汤既可以泻热逐水,而且热邪是通过肠道来排的,它同样也可以达到清泻阳明里实热的效果,而用承气汤就不行了,承气汤只能清泻阳明而不能够泻热逐水,不能解决结胸重证的问题,更何况现在结胸证重而且急,所以用大陷胸汤来治疗。我们归纳这两条,提示一个什么问题呢?结胸证要和大柴胡汤证相鉴别,结胸证还要和阳明腑实证相鉴别,和大柴胡汤证相鉴别的是它没有往来寒热,或者说它可以没有”日晡所潮热”,但是当它伴有阳明腑实证的时候,可以出现”日晡所发潮热”,不过阳明腑实证,没有反跳痛和肌紧张的临床表现,这是要注意的。阳明腑实证可以有绕脐痛,有腹满痛,腹部可以有压痛,按之痛,这提示了它是实证,但是绝对没有反跳痛和肌紧张,阳明腑实证的病位在肠道,在消化道,结胸证的病位在腹膜,在腹腔,这两个证候要分别清楚。海南岛有个医生,是个外科主任,他在学习中医,他想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解决一些急腹证,他看到一个小册子说,痞、满、燥、实、坚皆具备的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然后就在临床上找这些证候,他发现消化道穿孔引起腹膜炎的病人,自觉上下胀满不通,符合痞的特征,有胀满的问题,满有燥,大便常常燥结,有燥的问题,这是实证,而且肚子坚硬,他就认为这是大承气汤证,结果用完大承气汤以后,病情恶化,甚至有的迅速发生了感染中*性休克的倾向,然后他赶快中转手术,他是外科主任,结果救治五个人,用大承气汤以后,最后全中转手术,还死了两个,所以他就写了一篇报道,这是二十年前,写了一篇报道说,痞、满、燥、实、坚具备的是大承气汤的适应征是错误的,他不仅不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而且应当是大承气汤的禁忌证,就寄到南方的某一个杂志,因为在这篇文章中,他点了写”痞、满、燥、实、坚具备的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的老师的名字,而这个老师就是我们学校的,所以这个杂志没有敢轻易的发表,因为这个老师当时在全国很有名的,就寄给这位老师了,可惜的是,这位老师当时在日本,师母看到这个信之后,比较紧张,批判老师,就给他的学生看怎么处理?学生就把这个信拿来给我看,我说这不是老师的错,是外科医生他学《伤寒论》学得不透,他把大陷胸汤证误认为是大承气汤证,应当用大陷胸汤而误用了大承气汤,那当然病就坏了,我把我的话给他说完之后,就按照这个给杂志社写信,杂志社后来当然就没有发表这篇文章了,我想可能是冤家路窄,或者是机缘未断,这个人过了几年以后,又把这个内容写了一篇文章,寄到中医杂志社,没想到中医杂志社又把这篇文章送给我,由于我是讲《伤寒》的,他写的是《伤寒论》里面的东西,我说看起来我们需要对阳明腑实证进行讨论,所以我记不清是七十年代还是八十年代,说他的文章我同意发表,随后我们要进行一次讨论,让大家分清楚什么是阳明腑实证,什么是结胸证,随后发表了我的文章,发表了李克绍的文章,医院时振声老师的文章,发表了南京的陈亦人老师的文章,都在讨论”胃家实”,我记不清楚是哪一年,连着发表了六七篇文章,基本讨论清楚了,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也不知道我们海南岛的那位外科主任能不能够分清楚,怎样分清楚这两个方子的适应证,很关键的就是有腹膜刺激征的人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的,这是大陷胸汤证,这是结胸证。没有腹膜刺激征,只有腹满腹痛,有压痛的,当然加是日晡所发潮热、谵语、不大便这些症状,这是阳明腑实证。

有一个医生叫王季寅,他是清末的一个医生,平素就有慢性的胃痛,然后有一天出诊,可能吃得不合适吧,在回来路上,胃痛突然发作,这次的发作他感觉和过去的发作不同,痛如刀割,难以忍受,勉强回到家里,就把邻居的针灸医生请来,说我这肚子痛得实在受不了了,你给我扎针吧,扎针后针留了四个小时,腹痛也没有缓解,这个针炙医生说:”王大夫你这个肚子坚硬如石,恐怕用针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是内科大夫,自己开点药吧”,他心想有两天没有大便了,痛得成这个样子,肚子又很硬,要不用用大承气汤,他就自己开了大承气汤,他又有药房,他是自己开业的一个医生啊,然后自己配了大承气汤以后,煮完了,喝完了,喝完了然后是排出一点大便来,可是肚子还是痛得那么厉害,没有缓解,他说看起来我需要再吃,然后又吃了一付大承气汤,没想到吃完第二付大承气汤以后,大汗淋漓,辗转反恻,心慌心跳,就要虚脱,然后急进独参汤一杯,好,正气恢复了,虚脱的症状缓解了,可是腹痛如故,这时候他就想,我这个病攻又不可,攻就要虚脱,补又不成,因为用完独参汤以后汗不出了,心慌心跳暂缓解了,肚子痛得又不能忍受,又在满床上打滚儿,补又不可,攻又不行,吾命至此,难道休矣?就完了吗?这时候突然想到学医的时候,曾经背过《伤寒论》,”从心下到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一碰肚子,真是不可近,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说难道这就是大结胸证吗?难道这就可以用大陷胸汤吗?他当了半辈子大夫了,纸上得来终觉浅,还没有经过这个事情,他也不会辨证,他想反正是我,既然大承气汤不行,那我就用大陷胸汤试试吧,决计死马当作活马医,可是大承气汤不就是大*、芒硝、枳实、厚朴吗?难道我把枳实、厚朴去掉,换成甘遂就能治我这个病吗?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试试吧,然后就用大*、芒硝,冲服甘遂末,他喝了这个药以后,发现这个药的作用,和大承气汤完全不同,大承气汤是喝完了,直抵少腹,不到半小时就拉了,吃了这个药,药力盘旋于胸膈之间,久久乃下,半日许,过了半天的样子,才泻下如棉油汁状碗许,显然上消化道有穿孔,有出血,所以大便有潜血,棉油是一种很黑的油,顿觉胸膈间宽畅疼痛缓解了,但是没有完全缓解,就觉得宽畅多了,(他想)这才是找到了治我这个病的方子,过了半天再吃一回,胸膈间的疼痛再进一步缓解,第二天再吃,第三天再吃,最后发现肚皮软了,发现压痛、反跳痛消失了,而且能够吃饭了,(他想)这个药真好,最后他觉得肚子还有点不畅快,说我千万不能留根,再吃一回吧,没想到最后吃下这回药,刚咽下去就觉得心如掀,肺如捣,五脏鼎沸,五脏象开锅一样,随后心慌心跳,全身无力,大汁淋漓,又要虚脱,又急进独参汤一杯,总算正气又恢复了,肚子也软了,也不痛了,治好了这个病。我们要说的是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治疗结胸证,治疗消化道穿孔引起的腹膜炎,这确实有效的,可是大*治病,十去其六,常*治病,十去其七,小*治病,十去其八,无*治病,十去其九,剩下的骨肉果菜,食养尽之,勿使过之,以伤正也,我们这个王先生开始用药,用大承气是不对的,所以他要虚脱,后来用大陷胸汤,用对了,但是中病即止,不可再用,没想到他要追穷寇,除恶务尽,要除根,所以最后这次吃完了(药),就伤了正气,幸亏他家有独参汤,他是大夫,否则的话,这不会导致不良后果吗?所以用这类方子,要中病即止,那么现在在临床上,怎么用大陷胸汤呢?我们下次课再讲。

第32讲结胸证(3)、脏结证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仍然接着上一次谈到的结胸证来讲。我们上一次课的最后,讲到了大结胸证,病位偏中和偏下,或者见到“心下痛,按之石硬,脉沉紧”,伴有隔内拒痛,心下因硬,短气烦燥,心中懊恼,或者见有“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也可以伴有“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这样的阳明腑实证,治疗用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这是大结胸证病位偏中和偏下的治疗。关于大陷胸汤,现在在临床上怎么用,主要用于哪些证候,从近年来临床报道来看,主要用于一些急腹证,比方说用于肠梗阻,用于消化道穿孔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尤其是消化道穿孔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在临床疗效上,还是比较确切、比较可靠的。医院医院,在前些年都做过这方面的临床观察。医院的例子,他观察了40例,胃穿孔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的病人,对重证的病人,他用大陷胸汤来治疗,他的用量是大*9克,芒硝9克,芒硝是分两次冲服的,甘遂末3克,是分两次冲服的,所以他的一次量甘遂末是15克,他是作为汤剂,每天吃一付,分两次吃。治疗上消化道穿孔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的病人病情比较重的,对于病情比较和缓的,他是做成散剂吃的。做散剂的剂量是这样的:甘遂末09克,大*末,就是大*粉06克,芒硝03克,一个09,一个06,一个03,剂量比例:甘遂、大*、芒硝是3:2:1,所以他对外它叫“胶囊”,它治疗消化道穿孔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的病人,病情比较轻一些的,或者说病人刚入院的时候,病情比较重的时候用汤剂,过上两三天以后,病情基本稳定了,改成散剂,刚才我所说的剂量,甘遂末09,大*06,芒硝03,他是装在胶囊里头吞服,就这个量是一天的量,分两次吃,大概一个胶囊装03~04克,所以09、06、03,9(+)6(=)15合起来不到2克,只18克,那么可能会装4~5个胶囊,那分两次吃就可以了。他们第一批观察的40例上消化道穿孔引起的腹膜炎的病人,用上这些药物以后,穿孔全部闭合,腹膜炎的体征全部消失,没有手术,其中有两例病人,怀疑他这个穿孔可能有胃癌的存在,怀疑他可能是癌性的穿孔,所以在他的腹膜炎体征消失、全身状况比较好的情况下择期手术,打开一看,果然是胃癌,穿孔非常大,有一个15×20厘米,这就是巨大穿孔,即使这么大的一个穿孔,用上大陷胸汤或者大陷胸汤这三个药做成的散剂以后,那个穿孔也被大网膜所包裹,穿孔也闭合了,可见这张方子治疗消化道穿孔引起的这种腹膜炎,只要它没有合并严重的,象感染中*性休克这样的并发证的话,用它还是比较安全,疗效也是比较可靠的。这就使我们联想到我们上次课所说的那个清代末期的那个王季寅先生,他应当说是一个消化道,具体地说就是胃穿孔引起的腹膜炎,所以他用大承气汤,用完了就虚脱,他用了大陷胸汤,逐渐逐渐穿孔闭合,腹膜炎的体征逐渐逐渐消失。就大承气汤和大陷胸汤来说,这两个方子在药物组成上都有大*和芒硝,用枳实、厚朴结合大*、芒硝的是大承气汤,用甘遂结合大*、芒硝的是大陷胸汤。大承气汤用上枳实、厚朴以后促进肠蠕动,提高肠道的张力,也提高肠内的这种压力,所以很有可能就由于胃肠道的压力增加,就可能会把胃肠道的内容物重新压入腹腔,这个我没有做过动物实验,这是我们在想象,重新压入腹腔,这样很可能就会加重腹膜炎的这种症状,所以海南岛的那位医生,那位外科医生为什么对消化道穿孔导致的弥漫性腹膜炎病人,用完大承气汤以后,用一个重一个,期间还有两个导致死亡的。这就是因为用大承气汤它不能够治疗腹膜炎,不能够促进上消化道穿孔的闭合,反而有可能把消化道的内容物给压入腹腔,加重了腹膜炎的这种病情,所以遇到这种证候,我们一定不要用承气汤,而可以选用大陷胸汤。但是消化道穿孔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毕竟是一个重证,是一个急腹证,所以张仲景也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因此下面就要谈到的是大陷胸汤的使用禁忌证。下面看讲义的75页、原文的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那么)这个“脉浮大”有不少注家把它解释成是有表邪,表邪未解。结胸证是一个里实热证,表证兼里实应当先解表,后攻里,但是,如果是表证兼里实的话,没有先解表而先攻里了,难道就可能会导致死亡吗?顶多是导致病情复杂化,表邪入里,病情复杂化,不一定会导致死亡。所以我认为条的这个“脉浮大”不是表证,而是正气散乱,虚阳外脱的一种表现,它必然是浮大中空、按之无力的正气散乱、虚阳外脱,所以浮大中空、按之无力,这样一个正气不能够支持的证候,你冒然地用大陷胸汤泻下,那肯定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因为大结胸证病位弥漫的这种证候,毕竟是一个危重证,所以脉浮大,按之无力,正气有外脱的表现,所以这个时候不要下,那怎么办?我们今天当然有好多办法了,中西结合,全力抢救,不行就做手术。下面看条,“结胸证悉具”,就是大结胸证的证候都已经具备,“烦燥者亦死”。这个“烦燥”,因为结胸证本身水热互结、郁热扰心,就有烦燥,甚至有心中懊恼。这个烦燥怎么能是死证呢,所以这个烦燥它不是结胸证原有的郁热扰心的那个烦燥,而应当是什么呢?应当是正衰邪实、正不胜邪,或者说正气勉强和邪气相争,争而不胜,这叫正不胜邪,这种情况下所出现的肢体躁动不宁,正气勉强和邪气相争,争而不胜的时候所出现的肢体躁动不宁,象撮空理线、循衣摸床。从今天临床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比方说消化道穿孔引起的腹膜炎它就具有感染嘛,感染就可能出现感染中*性休克,感染中*性休克的前期的病人,就是肢体躁动不宁。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过这种病人,出现躁动的这是病情非常危重的一种表现,你如果还冒然地用大陷胸汤泻下,那必然导致死亡。大结胸证,本证有烦燥,有心中懊恼,这是郁热扰心的表现,等大结胸证发展到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的时候,我们把它叫做躁烦,就是正不胜邪的危重的表现,这个时候不要冒然地用大陷胸汤泻下。好,关于大结胸证的情况我们就都谈完了,关于对大结胸证的小结呢,我们后面讲完小结胸证和寒实结胸证以后,我们一块儿再给它做总结。

现在我们打开讲义76页,看原文条,“小结胸证,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小结胸病是仲景对病的诊断,它的病位正在心下,这提示了小结胸病的病位和大结胸证相比较病位是局限的,只局限在上腹部,正在心下,局限在上腹部,病势怎么样呢?病势和缓,“按之则痛”,就是上腹部有压痛的感觉,实际上对小结胸证来说,它描述的是“按之则痛”,提示了不象大结胸证那样压痛、反跳痛、肌紧张都存在,这里头没有“按之石硬”的问题,而有压痛,提示了它是实证,反跳痛不存在,肌紧张不存在,“脉浮滑”,这个“浮”是主热的,浮主有热,滑主有痰,主热的浮脉它的特征是什么?(是)轻取即得,重按滑数有力,这是由于里热胜,鼓动气血,气盛血涌,血管扩张,因此你摸上去之后轻取即得,轻轻地一摸就可以摸到脉搏的搏动,所以说它是浮。这种浮和主表的浮脉是不同的,我们前面曾经谈到过,主表的浮脉是轻取即得,重按少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而主热的浮脉呢是轻取即得,按之滑数有力,它提示了里热盛,血管扩张,气盛血涌。在后面我们还可以多次提到脉浮主热的问题,但是这种主热的这种浮脉在后世的脉学里不再提了,它以滑,它以数来主热。脉浮主有热,浮滑主有痰,因此小结胸病的基本病机,就是痰热结于心下,治疗用小陷胸汤清热、除痰、开结。大陷胸汤(证)的治法是泄热、逐水、破结。一个“泄”,一个“逐”,一个“破”,这三组动词,清和泄相比,除和逐相比,开和破相比,一个和缓,一个峻烈,所以就区别出来大小。小陷胸汤由哪几个药所组成的呢?由半、*、栝所组成,半是半夏,*是*连,栝是栝娄,你看半夏的除痰作用和大陷胸汤中甘遂的逐水作用相比较,半夏当然是和缓的,甘遂当然是峻烈的,一峻一缓。小陷胸汤中的*连的清热和大陷胸汤中的大*的泄热相比较,一个和缓,一个峻烈,一个小一个大,小陷胸汤的栝娄润下除痰和大陷胸汤中的芒硝软坚泻下相比较,一个和缓,一个峻烈,所以这就体现了方名有大小,药物作用有强弱,所以证候叫小结胸证,用方叫小陷胸汤,都是三个药。小陷胸汤在临床上运用的范围非常非常的广,凡是胸脘部各个脏器的、各个器官的病变,只要有痰热阻滞而导致的疼痛都可以使用,比方说胸腔的心绞痛、肺部疾患引起的疼痛,胸腔疾患,比方说胸膜炎、肋间肌肉的损伤、类软骨炎(等)胸壁的这些疼痛,那么再往外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引起的胸胁部的疼痛,这是胸部的,那么膈肌以下的胃病、胆囊的疾病、胰腺的疾病、十二指肠的疾病引起的胸脘部的疼痛,只要是舌红而胎*腻、脉滑或者脉滑数,你判断为痰热阻滞、气机不畅的,都可以用小陷胸汤加减化裁,所以你看治疗心脏病也用,治疗胃病也用,治疗胆囊病也用,治疗胰腺病还用,治疗乳腺炎还用,所以它临床应用非常广泛,这个小结胸证我们就谈完了。

下面我们看寒实结胸,讲义的条,77页。“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结胸是病名,寒实是病性,所谓寒实是寒邪和痰水相结的实证,因为寒邪和寒水相结,它既然是结胸,所以它有胸膈脘腹的疼痛,和热实结胸是一样的,它不同的是没有热证,言外之意,没有热象,那必然就有寒象,它当然有寒象,象舌淡胖,苔白厚而腻这些寒象,治疗与三物小白散。三物小白散有温寒逐水、涤痰破结的功效,它的方药组成,有桔梗三分,这个“分”字不是指的重量,而是指的剂量的比例,因为在汉代,还没有用分计量的,还没有用分作为衡重计量单位,在晋朝以后,我上次曾经说过,在铢和两之间加了一个分,那就是六铢是一分,四分是一两,所以晋朝以后,唐代以前,在方剂中出现分,如果是作为衡重单位的话,你千万不要和宋以后的那个钱、两、分、厘、毫相混淆,宋代以前的书中如果以分作为衡重单位的话,它是指的六铢为一分。我们现在的三物白散“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字不是衡重单位,而是指的剂量的比例,它作为散剂呢,把剂量比例列出来就可以了。“巴豆一分,去皮心”,皮心中含的*素浓度比较高,所以要把它去掉。“熬黑”就是炒黑,炒黑是为了去掉巴豆的油,巴豆的油的*性也高,所以我前几次不是曾经说过一句话吗,“巴豆不去油,力大如老牛”,泻下力太强,所以要把它炒黑了,把巴豆油去掉,“研如脂”,“上三味,为散,纳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稻曰白,白饮,饮就是汤,白饮就是稻米汤,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米汤,因为散剂,干燥的药粉不好喝,不容易吞咽,所以用白米汤把它调成糊状,利于吞咽,每次吃多少呢?“强人半钱匕”,这里所说的强人是指的身高比较高、体重比较多的人,并不象武侠小说所说的某一天行到一个小树林之中,突然从树林深处,跳出几个强人,不是指的这个强人,小说中所说的那个强人,是指的强盗、抢劫犯,而我们《伤寒论》中所说的这个强人,是指的身高比较高,体重比较多的人,并不是指的正气盛的人,正气盛的人,他怎么还能够得病啊,是指的身高比较高,体重比较多的人,所以在用药剂量上按照体重来计算的话,他应当服“半钱匕”,我们说一钱匕大约是1克,那么半钱匕呢就是05克,或者再稍稍多一点。“赢者减之”,瘦弱的再减一点,再减少一点,可见这个方子是非常厉害的。我一个学生呢,在外地,他在药房管这个药库,这个剧*药都是他管,他看到巴豆这么一个小小的玩意,他说这有多大的作用啊,他就想自己尝一尝,他把巴豆掰开一半,拿了拿,掂量了掂量,不要吃一半,把这一半又掰成二分之一,这就成了四分之一了吧,他说我还是不要吃这四分之一,把这四分之一又掰成一半,就这么一小粒,吃完了泻了一宿,水样泻,可见它的作用之厉害。你说那个一块,一块小小的巴豆的八分之一,泻了一夜,这是个棒小伙子,他说郝老师,巴豆泻下力量很好。但是他觉得呢,这种泻下作用它不象平常拉肚子,那个拉肚子越拉拉得没劲,这个拉完了就饿,晚上就吃东西,吃完了就拉,拉完了就吃,所以他不觉得没劲。“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其实从临床运用来看,用上三物白散以后,既吐且利,又吐又拉,所以就使体内寒痰留饮,通过催吐和泻下排出了体外。

接着往下看这段话,比较有意思,“不利,进热粥一杯”,有的人是体质比较特殊,吃完了之后呢,没有拉肚子,没有拉,本来是想通过大便,把体内的寒痰留饮排出体外,结果吃完了他不拉,你是不是接着给他吃药呢?慎重一点,不要接着给他吃药,“进热粥一杯”,要先喝一杯热粥,一方面用这个粥来给他增加一些津液,最主要的是,喝了热粥以后,增加药物的辛热之性,促进药物的吸收,因为喝完热粥,胃部的毛细血管扩张了,那么胃肠的吸收能力提高了,促进药物的吸收,来助药物的辛热之性的,这个药是辛热的,巴豆不是大辛大热吗,来助药物的辛热之性。你看这就又是以粥来助药力的一个例子,我们前面在讲桂枝汤的时候,说桂枝汤这张方子,养正力大,发汗力弱,单用它的时候常常发不了汗,所以喝完桂枝汤以后,要喝热稀粥一升余,然后盖被子,用热粥的这个热能来鼓舞中阳,进一步通过中阳的振奋来鼓舞卫阳,然后达到祛邪外出而发汗的效果。那就是以热粥助药力以外散,桂枝汤用热粥助药力以外散。以后在霍乱病篇我们会提到理中汤,理中汤它所治疗的是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寒湿内盛、升降紊乱的下利,在服理中汤的时候,它也要求喝热粥,但是那是要求喝热粥助药力以内温,桂枝汤喝热粥助药力以外散,理中汤喝热粥助药力以内温,现在用三物白散如果不吐不利,那就喝热粥,助药物的辛热之性。如果利过不止,这个人吃完了三物白散以后,唉呀,下利止不住,这个时候怎么办?“进冷粥一杯”,进冷粥,实际上是制约药物的辛热*性,客观上它使胃肠粘膜收缩,减少了药物的吸收,或者减缓了药物的吸收,我们说是用冷粥制约了药物的辛热*性。所以这种药食并用的方法,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学习。这样的话,我们就把结胸证的热实结胸和寒实结胸这三个证候就都谈完了,我想这个小结还需要我给大家做吗?是不是练习练习让同学大家自己来做啊。那这样吧,我就现在大体给它做一个小结,结胸因邪与痰水结于胸膈脘腹而命名,结胸,为什么把它叫做结胸呢,因邪与痰水结于胸膈脘腹而命名,这是我们对结胸证一个基本的概念,分热实和寒实两类,热实结胸又有大、小结胸之分,这是我们讲的结胸的分类,下面我们具体说它的证治。大结胸证,为热互结于胸膈脘腹的热实证,这个话我们都在黑板上写过,大结胸证,为水热互结于胸膈脘腹的热实证,可因太阳病或少阳病误下而致,大家说了,我们前面讲的这些条文都是太阳病误下而致的,还没有涉及到少阳病误下而致啊,那么后面我们会提到,等我们以后讲心下痞证的时候,提到和结胸证相鉴别,就有一条,是少阳病误下以后导致了结胸证,我把小结一块写在这里,可因太阳或少阳病误下而致,也可因太阳表邪入里化热,热与水结而成。有的是误治,有的是自然发展而来,也可因太阳表邪入里化热与水相结而成。这个表邪入里化热,是化热入里呢还是入里化热呢,温病学家强调的是先化热后入里,伤寒学者强调的是先入里后化热,我想这个没有关系,这个主要是邪气入里以后,由于体内有阳气,阳气盛,然后从阳化热,这个热和水结,这就形成了结胸证。水热阻遏气血,以胸膈脘腹的疼痛为主证,所以的所有的结胸证,都是以胸膈脘腹的疼痛为主证,所有的结胸证都有疼痛,其病位较高者,这是说的大结胸,其病位较高者,证见,出现什么症状呢,证见胸痛、短气,汗出,烦躁,项亦强,如柔痉状,治用大陷胸丸,治疗使用大陷胸丸泄热逐水破结,峻药缓攻,泄热逐水破结,但是一定要加一句话,峻药缓攻,药虽然峻烈,但是它加了白密两合,使药物作用和缓,使药效持续时间延长,这就叫峻药缓攻。这是大结胸证的第一个类型,病位偏高的。其病位居中者,证见心下痛,按之石硬,脉沉紧,或者伴有膈内拒痛,短气烦躁,心中懊恼,但头微汗出,这些症状的病机我们在讲原文的时候都已经讲清楚了。病位偏下者,病位偏中和病位偏下用的都是一个方子,所以在症状上我们一块谈,病位偏下者,证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并且可以伴见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等阳明腑实证,应当说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这本身不是结胸证的临床表现,它是伴有阳明腑实证,可是这个证候因为结胸证重而且急,所以治疗选用大陷胸汤泄热逐水破结,病位无论是偏中的还是偏下的,即使是它伴有阳明腑实证,也仍然是用大陷胸汤泄热逐水破结。热实结胸证的大结胸证,我们就把它归纳了这么三类,但是大结胸证兼表者,应先解表后攻下,这是“其脉浮大,不可下”那一条,我们从条文中归纳出来的,正气散乱而见脉浮大无力者,慎不可下,你应当非常慎重的不可以泻下,以防虚脱,结胸证悉具而见躁动不宁者,为正不胜邪,预后不良,在汉代那种条件下,已经出现了感染中*性休克的,前期的临床表现,这个病是很危重的,所以仲景说结胸证悉具而见躁动不宁的,这是正不胜邪,预后不良,当然我们今天要中西结合,全力抢救。大结胸证,它的临床表现、它的分类用方,以及大陷胸汤的使用禁忌,我们就都谈完了。小结胸病,为痰热结于心下的证候,病位局限,正在心下,病势和缓,按之则痛,脉浮滑,当然这个浮滑也是和大结胸证的那种脉沉紧相对而言的,大结胸证的脉沉主病在里主邪结比较深,那个紧呢,紧就是弦,紧呢是主水饮。小结胸病脉浮滑是邪结的比较浅,当然这个浮又主热,滑主痰,是痰热结滞,病邪相对来说比较浅,浮主热,滑主痰,所以治用小陷胸汤清热除痰开结。我们讲义上说的是清热涤痰开结,我觉得用这个“涤”字呢有点稍稍的太过了点。所以我们改成清热除痰开结。上述的大结胸和小结胸,合起来叫热实结胸,如果寒邪和痰水结于胸膈脘腹就是寒实结胸,它有胸脘疼痛的结胸证的特征,但是没有热象,治疗用三物白散温下寒实。结胸证我们就都谈完了,我想我们通过上次课和这次课的讲解,大家对结胸证应当有个概要的了解了。医院还用大陷胸汤治疗肠梗阻,但是这不是辨证用,肠梗阻不能诊断为结胸,因为一般情况下的肠梗阻它不伴有腹膜刺激征,这是把这个方子扩大应用了,我在这里要特别说清楚的是,《伤寒论》所说的方证它是特指的,但是我们把一个方子在临床上的扩大运用,实际上这个方子临床运用的范围远远超过了《伤寒论》中所说的这个证候的范围。我们上次谈到了五苓散,可以治疗太阳蓄水证,在泌尿系统,在下焦,但是我们用五苓散可以广泛地用于全身多处的组织间隙的水液的内留,包括甚至治疗脑部的脑积水,这是五苓散的临床的扩大运用,并不是说脑积水就是太阳膀胱蓄水证,所以这个概念我们应当能够分别清楚。《伤寒论》中的大结胸证尤其是病位偏中的,心下痛,按之石硬,或者病位偏下,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它是局限性腹膜炎或者弥漫性腹膜炎,或者某些急变腹证引起的腹膜刺激证,它是这样的一个证候,但是大陷胸汤我们如果扩大运用的话,医院用于治疗肠梗阻,肠梗阻中医辨证不是结胸证,它是杂病的实证的腹满,这个概念应当清楚,不要认为肠梗阻是结胸证,只要它是个单纯性的肠梗阻,什么叫单纯性的肠梗阻呢,比方说,食物团的梗阻、蛔虫团的梗阻,它不伴有肠壁的血液循环障碍,不伴有肠坏死,他就不可能有腹膜刺激征,甚至他也不可能有全身的发热,所以他没有腹膜刺激征,只有腹满、腹痛、呕吐,没有全身的发热,这我们只能诊断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的杂病实证,所以大陷胸汤,也可以治疗杂病中的实证,杂病腹满实证,这是大陷胸汤在临床上的扩大运用,并不等于说肠梗阻就是大结胸证,所以这个概念应当清楚。象我们在前面讲太阳蓄血证的时候,提到桃核承气汤治疗太阳蓄血临床见到它的适应证是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可是我后来举了病例,用桃核承气汤来治疗月经失调,每到月经期出现精神狂躁,那这个病你不能把它叫做太阳蓄血证,用桃核承气汤治疗这个病,只是桃核承气汤在临床上的扩大运用。我们用桃核承气汤治疗,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肠道积血,肠道有瘀血内留,然后血液通过细菌分解代谢以后,产生了大量的氨进入血液,刺激大脑,出现了这个病人晚上说胡话,晚上狂躁不宁,我们用桃核承气汤以泻下,把肠道的瘀热排出体外,精神安定了,那么这也是桃核承气汤的扩大运用,并不等于说肠道有血液内留,这就是太阳蓄血证,所以这两组概念,我们一定要分得清楚。结胸证我们就谈完了。下面我们看脏结证,关于脏结,我们上次课曾经对它的基本概念说过一句话说什么叫脏结呢?脏结是内脏阳虚,阴寒内凝,内凝就是凝结呀,内脏阳虚,阴寒凝结的证候,我们在这里只说是脏结证不说脏结证治,因为《伤寒论》里对脏结没有提出过有效的治疗方法。它是内脏阳虚,阴寒内凝的证候,所以它是个正衰邪实,有正虚,有邪盛,而结胸证呢是一个纯实证它没有正气虚,所以这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原文条,“何谓脏结?”,什么叫脏结呢?答曰:如结胸状,脏结在哪些方面象结胸证,就是胸膈脘腹的疼痛拒按,象结胸一样,疼痛这个症状象结胸,但是“饮食如故”,饮食大体是正常的,因为什么因为邪在脏而不在腑,没有影响到腑气,腑气还是通畅的,所以饮食大体正常,但是“时时下利”,这是由于内脏阳虚,运化失司,阴寒不化,所以它有时时下利,那么言外之意呢,结胸证常常饮食不如故,结胸证常常饮食不正常,你想一个消化道穿孔导致的弥漫性腹膜炎的病人,我们中医可以辨为结胸证,你说这种病人,他的饮食还能够正常吗?所以这里的“饮食如故”说明脏结证病位在脏而不在腑,因此脏结证饮食大体正常,言外之意是说结胸证饮食不正常,不能食,“时时下利”,这是脏结的临床表现,是内脏阳虚,阴寒不化的特征,言外之意是说结胸证不会有下利,结胸证没有时时下利。下面讲“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这又是以脉象来代表脏结证的成因,“寸脉浮”,是指的寒由外来,浮是指表邪呀,寸是候外的,寒由外来,不是阴寒凝结吗?这个阴寒凝结,从什么地方来的阴寒,是从外来,“寸脉浮”代表寒由外来,关脉是候里的,小细,是阴虚,小脉、细脉是一回事,是阴虚,沉是阳虚,阳气虚,后面我们讲少阴病就可以提到“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四逆汤主之”,沉是阳虚,由于阳气虚,鼓动无力,脉就沉,沉在体内,所以这是阴阳两虚,紧主里寒盛,也主疼痛,所以“名曰脏结”,以这样的脉提示了内脏虚衰,不仅有阳虚,也有阴虚,内脏虚衰,阴寒内凝,“舌上白胎滑者,难治”舌上有白滑苔的,其实舌苔的“苔”字原本应当用肉月旁过来一个台字,因为它是长在人体的舌面上,不知道后来怎么变成了草字头的“苔”,结果现在草字头的“苔”倒成了正字了,肉月旁的胎人们倒不知道是指的什么,原本应当是肉月旁的这个“胎”。“舌上白苔滑”,就是舌上有白滑苔这是阳虚寒凝的表现,“难治”,为什么难治呀?正衰邪实,攻补两难,你攻邪容易耗伤正气,你补正容易助邪气,所以说难治。条,“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脏结证由于有胸膈脘腹的疼痛,所以它需要和少阳病相鉴别,需要和阳明病相鉴别,因为少阳病可能会有胁痛,阳明病可能会有腹痛,“不往来寒热”说明这不是少阳病,它有胸胁的疼痛,但是它不往来寒热,说明不是少阳病,“其有反静”这是和什么病相鉴别呢,和阳明病相鉴别,阳明病,阳明里热,阳明实热扰心,常常有烦躁,甚至阳明病也有心中懊恼,所以现在“其人反静”说明不是阳明病,当然,也不是太阳病啦,太阳病寒邪闭表,阳郁化热,也有烦躁,现在病人安静,所以说它不是太阳病,因此“不往来寒热”和“其人反静”就除外了少阳、除外了阳明,除外了太阳,“舌上胎滑者”和上面的“舌上白胎滑者”是一个意思,它提示了阴寒内凝,所以这样一个正衰邪实的证候,他说“不可攻也”,不可以用苦寒攻下,这节课的时间到了,脏结证还有一条,我们休息一会儿,下节课讲。

课程回顾:点击查看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1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2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3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4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5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6~8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9~11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2~14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5~17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8~20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21~23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24~26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27~29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